就勢
論市
20年過去了,氣候改變了,從前欠缺的條件如今已經具備。
互聯網和手機的滲透率提高了幾倍,大家習慣跟機器打交道做交易,銀行與客戶的互動不再重要,制造讓數碼銀行生存的基本條件。
郭書真
當新加坡金融管理局宣布將發放新的純數碼銀行執照讓非銀行業者申請時,我的思緒回到20年前。很多人不記得或不知道,早在2000年、互聯網泡沫破滅之前,所謂的“純數碼銀行”就已經出現,當時稱爲e-bank——電子銀行或互聯網銀行,不過由于氣候還不對,所以沒能開花結果。
新加坡最早的數碼銀行,應該是華僑銀行在2000年成立的finatiQ,當時它甚至號稱是亞洲第一家純電子銀行。後來華僑銀行又推出專攻中小企業市場的finixis。兩者如今當然已經不複存在。
即便是生活在那個年代人,除非曾經參與其中,否則也沒有幾個人對這兩家銀行有印象,因爲它們都只是昙花一現。但無論如何,它們至少曾經出現過,有好些純電子銀行還沒未推出就已經葬身後院了。
20年過去了,氣候改變了,從前欠缺的條件如今已經具備。互聯網和手機的滲透率提高了幾倍,在這個網絡年代,大家習慣躲在屏幕後面生活、跟機器打交道做交易,銀行與客戶的互動不再重要,制造了讓數碼銀行生存的基本條件。加上儲蓄保險(deposit insurance)已經到位,人們會更放心把錢交它們,而允許交叉銷售也讓它們有更多活動空間。
基本條件都有,數碼銀行能不能留下,就要看它們的實力了。
金管局對數碼銀行設下的條件相當嚴格,尤其是對面向散戶的全面數碼銀行。該局將發放的五張執照包括最多兩張全面數碼銀行執照(digital full bank license),以及最多三張面向中小企業和非散戶的批發數碼銀行執照(digital wholesale bank license)。
全面數碼銀行執照會通過兩個階段推行。在第一個階段,業者將以受限全面數碼銀行(restricted DFB)形式運作,總存款上限爲5000萬元,個人存款上限爲7萬5000元。成爲全面數碼銀行後,就不再面對限制,但是繳足資本從1500萬元提高到15億元,同時也和本地銀行一樣須符合金管局對資金流動性的要求,即便有雄厚的資金獲取執照,接下來的經營肯定面對一定的挑戰。
本地銀行已習慣競爭
三家銀行的股價在消息公布後的第一個交易日揚升,雖然說是因爲中美貿易緊張關系改善所推動,但是兩個星期過去了,銀行股價還是保持穩定,顯示投資者並不擔心數碼銀行的加入會沖擊本地銀行業。
過去20年,我國金融市場一直在逐步開放讓外資銀行有更大的參與空間,本地銀行已經習慣了競爭。在競爭日益加劇的同時,三家本地銀行仍掌握超過一半的本地市場,足見它們在新加坡有著很堅固的根基。加上近年來它們積極在國內外推展數碼業務,並與金融科技公司合作參與行業的顛覆,都讓它們能無懼未來競爭對手的挑戰。
數碼銀行執照對三家本地銀行的影響料不大,另一個原因是新加坡的零售銀行市場太小,在一定程度上已經飽和。根據穆迪的估計,數碼銀行在全面投入運作以後,可能只會占到新加坡銀行體系總資産規模的2%,這個份額即便全數來自本地銀行,對它們的影響也微不足道,更何況很大的可能性市場遭分割的會是一些在數碼方面相對落後的外資銀行。
數碼銀行最大的優勢是沒有昂貴的實體分行的負擔,也無需聘用太多員工少,可以節省相當顯著的成本,而如果它們能把這個好處轉移給客戶,便會對其他銀行業者構成壓力,提供更具競爭力的産品與服務,讓消費者獲益。
數碼銀行也可能顛覆銀行以外的放貸行業。傳統銀行對借貸要求高,注重客戶的信用評級,因此很多時候無法滿足小型企業或個人的微型貸款需求,這群人往往得轉向放貸公司求助。不論合法或非法,放貸公司的利率都高得驚人,數碼銀行的出現,將能填補這個缺口,那些之前無法獲得銀行貸款的小型企業或個人,得到多一個籌錢的途徑。
比方說已經表明對數碼銀行執照有興趣的Grab,月前推出的中小企業微型貸款,利率從每個月1%起跳,由于利息的計算逐月遞減,因此一年的實際利率只是6.6%,而不是12%。如果家庭或個人在面對周轉問題時也能以同樣的利率得到貸款,利息負擔將能大大減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