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政府組織“零廢新加坡”經理白海琳兩年前爲了專心投入環保事業辭去小學教學工作。同年9月發起“自備容器”運動。當時,有28個零售商旗下的430家門店參與,至今,參與門店減少使用一次性塑料用品的數量已達260萬件。白海琳與另外九人獲頒環境之友獎。
非政府組織“零廢新加坡”2017年在本地發起自帶容器運動時,有28個零售商旗下的430家門店參與,至今,參與門店減少使用一次性塑料用品的數量已達260萬件。
因爲對本地環保做出傑出貢獻,零廢新加坡(Zero Waste Singapore)經理白海琳(30歲)今年獲國家環境局頒發“環境之友獎”(EcoFriend Awards)。
白海琳兩年前爲了專心投入環保事業辭去小學教學工作,同年9月發起“Bring Your Own Singapore”(簡稱BYO,意指新加坡人請自備容器)運動。
由于反應不錯,零廢新加坡去年配合自帶容器運動,觀察了本地100家頗受歡迎餐飲業者減少一次性塑料用品的情況,並對他們進行評估及排名。評估結果收錄在“自備容器新加坡指南”,供公衆參考,也借此鼓勵餐飲業者在環保方面繼續努力。
白海琳說,兩年來國人越來越有環保意識。“但氣候變化是個大問題,我們一定還有努力的空間。
除了白海琳,今年獲環境之友獎的還有另九人,他們主要來自私人企業、公共部門、民間組織和學府這幾個領域,因對環境可持續發展做出了傑出貢獻而獲表揚。獎項自2007年推出至今,已有137人獲獎。
越來越多新面孔加入環保行列值得鼓舞
在今年獲提名的343人當中,超過半數是首次被提名。環境及水源部長馬善高前晚在頒獎禮致詞時說,有越來越多新面孔加入環保行列,現象值得鼓舞。
另一名得獎者是義安理工學院生沈素卉(19歲),她是商學系的“綠色學會”(Green Club)的主席,負責舉辦活動提高同學以及公衆對環保的意識。
學會辦的其中一項活動,是每個月帶公衆到超級市場購物,並與參與者分享環保小貼士。“比如自帶環保袋、購買農産品時多選擇本地産品等。”
沈素卉說,最初成立學會時,只有她一個成員,她在四處招攬志同道合的同學後,才漸漸變成今天的10人團隊。
“很多人總覺得一個人的力量微不足道,但只要肯跨出第一步,或許會有意外的收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