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發展和人口老齡化,帶動人們對醫藥的需求。其中,許多老年人希望在家終老,促使對居家護理服務的需求越來越大。
《居家護理·愛心營業》采訪四家公司的創辦人,有的是從照顧家中長輩的過程得到啓發,有的是因爲小時候得到年長者的照料而抱著回饋與報恩的心態創業。
值得一提的是,創辦人清一色是年輕人,使得這個行業俨然成爲一個年輕人爲年長者奉獻愛心的領域。
一般人眼中的“家庭醫生”,通常是鄰裏的診所醫生。倘若除了治病,醫生對病人噓寒問暖、對病曆了如指掌、對其家庭背景有所了解,甚至還親自上門診治,這樣的醫生又該如何稱呼?業界稱之爲居家護理醫生。
創辦全解醫療(OmniMed Healthcare)的賴俊旭,便是一名全科居家護理醫生。創業迄今,已有六年經驗,是本地爲數不多、風評極佳,且全職從事居家護理的醫生之一。
賴俊旭開的是流動診所。器材、藥品、處方一應俱全,連同醫生與護士,皆乘“診所車”而來,服務與鄰裏全科醫生無異。唯一的區別,或許是治療的病人與病情,主要是患病且高危的年長者和末期器官衰竭的患者,若非下不了床便是出門求醫多有不便。創辦全解醫療,是爲了讓病人在足不出戶的情況下,仍能享有最佳的全科護理。
全職居家護理在業界少有人問津,不像是年輕醫生會選擇的道路。賴俊旭爲何以此創業?
賴俊旭表示,就連當上一名醫生,也頗有曲折。父母都不是醫生,家中也只有最小的妹妹在學醫。因向往自在的學習氛圍與生活方式,原打算出國念書。可惜千回百轉、計劃告終,他才開始考慮本地課程,“在醫科與法律之間,二選一。”
選擇醫科後,賴俊旭原想當一名外科醫生。但他隨即發現,外科醫生的工作時間太長,每回值班都超出24小時,與他“趁年輕結婚生子”的願景背道而馳,最終只好另覓出路。
形同醫療業體制中一孤舟
途中,賴俊旭專研過醫美,還得到全國皮膚中心的認可。但他覺得醫美太像美容業,即便酬金豐厚,卻不適合自己。他直言:“如果我只是爲了賺錢,我就不當醫生了。”然而,當一名普通的全科醫生,未免過于枯燥乏味。于是他靈機一動,決定做行走醫生,專攻居家護理。
回想同僚的反應,賴俊旭笑說:“他們覺得我瘋了。”一般醫生的‘正途’,是開所診所或到有名氣的醫院任職。相比之下,僅憑居家護理要何以立足謀生?與他同屆的250名同學中,願意從事居家護理的“只有一人”,形同體制中的一葉孤舟。就連父親也甚感疑惑:只當普通醫生?不走專科路線?
但此時的賴俊旭,已在政府及私人醫院的全科和急診部工作七年。他非常清楚,也非常堅信自己更傾向家庭式護理,打算創造更理想的全科居家護理。
在海軍擔任軍醫的服役期間,他便開始邊工作邊進修。他在2012年完成了全科醫療畢業文憑(Graduate Diploma in Family Medicine)課程。2013年開始從事全科醫療居家護理的工作。接著,在2014年成立了全解醫療。
在他約滿轉換跑道之際,有一事徹底激發了他的決心:奶奶的病逝。
賴俊旭的奶奶六年前因癌症離世。發病四個月期間,家人顧及奶奶的高齡與病況,想讓她在家中養病。當時,奶奶因爲是癌症或末期疾病患者,申請了免費的居家臨終護理,但其護理經驗卻令人大失所望。
臨終護理醫生只上門兩回;奶奶凡有不適,該醫生在通話中動不動就說送醫院。對賴俊旭而言,這樣的居家護理,除了讓家人感到焦躁不安,一點用處也沒有。
奶奶走的時候,賴俊旭的新事業才剛起步。他感慨道:“奶奶的死亡證書,是我居家護理生涯中,簽下的第一份證書。”
經過這次的親身體驗,賴俊旭發現本地醫療體制中的居家護理服務,不僅不夠發達與完善,在較低收入的社群中更是匮乏。但這也意味著這個“市場”的發展空間與潛能極其大。許多病人無法出門求診,迫切需要素質高、服務佳的居家護理醫生。此外,爲了讓病人有尊嚴、有規劃且安心地在家中離去,並且陪同他們走完最後一段路,無需轉交給陌生人接手臨終護理,賴俊旭便在2016年考取了臨終護理畢業文憑(Graduate Diploma in Palliative Medicine)。
創業的第一步便是尋找病人。賴俊旭的策略是:繼續在各大醫院擔任臨時代理的工作,賺取收入、建立人脈;同時聯絡三家最大的居家護理中心,表明自己在從事全科居家護理,可以外包形式爲其所用。如此雙管齊下直至居家病人漸增,收入足以謀生時,再全然放下醫院的工作,全職投入居家護理。
每回診費若獲護理津貼可降至20元至35元
未接觸居家護理的人,難免覺得其費用一定很高。誠然,私人上門護理的首次應診費爲250元,不包括藥品和藥物處方,並非所有人都能負擔得起。
但是,通過醫療社工與有關部門的津貼評估決定,假設病人符合且獲得與中長期護理相關的居家護理津貼資格,每回的診費可能降低至20元至35元。賴俊旭希望把這個專業普及化,爲此他常協助病人做充分的規劃,自己則進行多方的協調,尤其是福利機構。經過多年的努力,他目前看診的病人中,約八成是獲護理津貼的患者,剩余的兩成才屬于私人電召護理。
賴俊旭一天平均有六個上門護理,每個月大概有150個預約。積累了豐富的經驗後,他分享了幾個關鍵守則。
緊密跟進及複診 減少病患因焦慮住院
賴俊旭的病人以年邁垂危者和末期患者居多,他指出,不要動辄住院,多數病人並不想住院,更不想在醫院裏病故。倘若家居護理醫生處理不妥當,病人動不動就入院,以這些病人的身體狀況,身體機能會有所衰退,容易遭傳染病入侵,出院時情況可能比入院前更糟糕。
病人不是病例。醫院的醫生異常繁忙,爲應付工作量,一切一貫依循章程、常規、病曆表等進行診斷和測試。且不論諸多的測試有無效益,病人就常投訴醫生只看(病曆)屏幕,不看病人。但病人都希望自己被當作人來看待,而非僅僅是個病例。
知識換取安心。爲避免他們動辄住院,就得事先指導他們,如何判斷身體狀況;在感到不適時,如何用適當的對應藥物。再加上居家護理醫生緊密地跟進與複診,讓患者少些焦慮,多幾分安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