梧槽路(Rochor Road)的店屋,位于三樓的一個空間裏,一群平均年齡約30歲的年輕人或埋首電腦前,或三三兩兩在不同角落低聲討論。
這裏是居家護理平台家恩(Homage)的“家”。共同創辦人鄭彬彬(37歲)的信念是常懷感恩之心,因此爲公司取名“家恩”。
鄭彬彬形容,創辦這家公司像是人生回到了最初的原點。
從澳大利亞一所大學的電腦科學系畢業後,鄭彬彬到了美國,加入亞馬遜(Amazon)和埃森哲(Accenture)等跨國科技企業從事咨詢工作。
有一段時間,她積極擔任志工,甚至踏足非洲和海地,親身體驗貧窮與匮乏。“這麽說或許有些陳腔濫調,但我一直在探索生命的意義。”
離開跨國企業,重返校園,鄭彬彬選擇了商業學和公共政策。她認爲,這兩者結合科技,也許能協助解決社會的一些需求。
不過,那個時候的鄭彬彬並未意識到居家護理是一個亟需科技顛覆的領域。而事實上,這是鄭彬彬第二次創業。
完成碩士學位,鄭彬彬認識了人生首次創業的夥伴,在美國創立商旅管理平台Rocketrip。該平台激勵員工爲公司節省差旅費,以獲得積分回報,創造雙贏。
去年,Rocketrip獲得由谷歌(Google)母公司Alphabet旗下風險創投GV(之前稱Google Ventures)領頭的1500萬美元(約2050萬新元)資金。
鄭彬彬雖已離開Rocketrip,目前仍有持股。
在外生活逾10年 認爲是時候回家陪伴母親
大約三四年前,離家在外生活逾10年的鄭彬彬自覺是時候花更多時間在家裏,陪伴年紀漸長的母親,于是決定回國。
母親因關節疼痛行動不便,親友家中也有長輩因患上晚期阿爾茨海默氏症(Alzheimer’s disease)和中風,均需居家護理服務,讓鄭彬彬發現本地居家護理服務仍有很大的改善空間。
“我們不是打電話四處詢問,就是等對方回複,耗時也耗力。”
擁有科技背景的鄭彬彬希望建立一個爲病患、病患家屬,以及護理人員進行配對的數碼平台,提供“隨需而至”的居家護理服務。
該平台于2017年正式推出。鄭彬彬說,若非緊急需求,平台可以在三至五個工作日內,爲病患和家屬配對適合的護理人員;緊急需求則盡可能在一個小時內完成。目前,平台上已有超過1000名護理人員,逾五成擁有護士資格。
公司也聘請內部專業護士,協助病患評估他們所需的護理,這些護士大多擁有至少八年的經驗。
不僅如此,所有護理人員必須接受由護聯中心(Agency for Integrated Care,簡稱AIC)認證的訓練,即使是工程師,也不例外,鄭彬彬認爲,惟有這樣才能了解病患和家屬的需求,可以站在對方的立場思考。
除了一般護理,公司的護理人員也可提供包括失智、中風、癌症,以及帕金森症(Parkinson’s disease)病患所需的專業護理,以及醫療護送服務、出院後的照護和物理治療等。
鄭彬彬說,公司目標是提供可量身打造的全方位居家護理服務。
與志願團體合作爲低收入老人提供居家護理
近年,公司與多個志願福利團體(VWO)合作,爲更多病患,尤其是低收入老人提供居家護理服務。救世軍安樂之家療養院(Peacehaven Nursing Home)是其中之一。
雙方是在綜合居家與日間護理配套(Integrated Home and Day Care package,簡稱IHDC)之下合作。護理人員協助病患進行一些日常活動,例如洗澡、家務、采購等。
鄭彬彬認爲,家屬的需求往往被忽略,“提供這樣的短期護理,讓家屬有喘息空間也很重要。”
公司平台同時開發了三款應用,供家屬、護理人員和合作夥伴使用,方便三方隨時跟進病患的情況。
從照顧者的角色轉換成提供服務的業者,鄭彬彬說:“病患需要的不僅是照護,他們須要有尊嚴地活著。”
因此,講求專業護理能力之余,居家護理更重視能否照顧到病患的內心需求。在平台上留言評價的家屬最常提及護理人員如何透過陪伴和聆聽,協助患病的家人重拾尊嚴,更願意接受旁人的協助。
公司分別于2017年和2018年獲得120萬美元和415萬美元的資金,投資者包括美國著名孵化器500 Startups、本地創投公司金門創投(Golden Gate Ventures)、SeedPlus,以及一同創辦職業搜尋網站JobsCentral的夫妻檔林德興與黃小甯等。
今年,公司拓展到鄰國馬來西亞,目前已有超過100名護理人員。鄭彬彬說,截至今年底的目標是至少有300名護理人員。
新加坡有最親近的家人,馬來西亞也有鄭彬彬的童年記憶,因爲自小照顧她的保姆就是來自吉隆坡,“不論是回到新加坡或跨足馬來西亞,對我而言,就像人生回到了最初的起點。”
在這個起點,鄭彬彬希望播下一顆種子,爲居家護理領域帶來一些改變。
(居家護理 ·愛心營業系列四之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