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報講堂:認識東南亞”系列第二講將邀請尤索夫伊薩東南亞研究院的研究員諾沙裏爾·薩阿博士,分享有關本區域伊斯蘭的興起與發展及它對新加坡的影響。
上世紀七八十年代,伊斯蘭複興運動席卷馬來群島,時任印度尼西亞總統蘇哈多和馬來西亞首相馬哈迪采取迥異的應對方式,使得兩國社會的馬來族與回教徒身份認同走上不同道路。
尤索夫伊薩東南亞研究院研究員諾沙裏爾·薩阿博士(Norshahril Saat)日前到報館舉行小型座談會,提出了上述觀點。他是“早報講堂:認識東南亞”系列第二講的主講嘉賓。
諾沙裏爾說,回教保守主義在印尼和馬來西亞擡頭,引發人們關注,但要理解這一趨勢,不能僅僅參照過去二三十年的社會變遷,而須追溯至100年前。
他說,當初傳入本區域的伊斯蘭教屬于蘇菲派(Sufi),不僅溫和且尊重本土文化。盡管如此,印尼和馬來西亞的殖民體驗,卻使當地的伊斯蘭有了不同的發展。
到了上世紀70年代和80年代,馬來群島又迎來了第二波伊斯蘭浪潮,這回則以保守派爲主,旨在將伊斯蘭滲透至社會方方面面。
諾沙裏爾透露,他將在早報講堂第二講中闡述馬哈迪和蘇哈多這兩位政治強人,如何在執政期間應對和控制國內的伊斯蘭複興主義。兩人所采取的不同手段,深刻影響了當地馬來族與回教徒身份認同的建構,局面也在他們卸任後繼續發酵。
諾沙裏爾指出,如今提及回教保守主義,人們往往更關注中東局勢,卻忽略了我們的近鄰馬來西亞。
“事實上,我國回教學校畢業生當中,一半前往埃及深造,另一半則到馬來西亞深造。因此,馬來西亞伊斯蘭對于我國的潛在影響非常深。”
“早報講堂:認識東南亞”系列共六講,每月舉行一場,邀請不同領域的學者,從曆史、宗教、政治等方面,引導出席者探討和思考與東南亞相關的議題。
在第二講中,諾沙裏爾將分享他對印尼和馬來西亞現代化進程的觀察,帶領出席者了解本區域馬來族與回教徒身份認同的建構。
講座免費,以英語進行,但現場將提供同聲傳譯。本系列由新加坡精深技能發展局協辦,尤索夫伊薩東南亞研究院支持。
第二講:尋找現代性? ——馬來群島的身份 認同建構
日期:9月2日(星期一)
時間:晚上7時30分至9時
地點:終身學習學院二樓講堂
報名網址:zblectures2019.sphevents.com.sg
講座以英語進行,現場將提供英中同聲傳譯。成功報名者將收到電郵通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