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項活動已取消,早報衷心感謝活動報名者的諒解 。】
“早報講堂:認識東南亞”系列最後一講邀請新加坡國立大學曆史系黃堅立副教授,分享有關東南亞華人的身份認同,既有點中國情懷、鄉愁,但同時又感覺自己比較熟悉在地情況。
東南亞華人是以中國爲中心,還是以本土爲歸屬?新加坡國立大學曆史系黃堅立副教授認爲,這個社群一方面較爲熟悉自己國家的情況,另一方面卻對中國始終有些鄉愁和情意結。
他日前到《聯合早報》報社參加小型座談會時,提出上述觀點。黃堅立將是“早報講堂:認識東南亞”系列最後一講的主講嘉賓。
他在座談會上指出,中國人早在宋代就移民海外,但當時人數少且以商人居多,“主要的移民巨浪是從19世紀開始,至今大約200多年了”。
經過這段漫長的時光,散居在外的華人社群,與中國的距離逐漸拉大。黃堅立舉我國先賢林文慶爲例說,他到愛丁堡學醫時,因黃皮膚理所當然地被當作華人,但他當時不講華語,也對華族文化完全不認識。
黃堅立以此強調,身份認同,除了是自己怎麽看自己,也關乎其他人的眼光。“華人性,涉及中華5000年的曆史、文化、語言以及膚色問題,即使你不認同這個身份,你能否跳出這個五指山嗎?這是我們一直討論的問題。”
他認爲,東南亞華人既有點中國情懷、鄉愁,但同時又感覺自己比較熟悉在地情況。
有出席者提出,東南亞華人在電影、音樂等文化藝術方面,似乎越來越刻意地與中國保持距離。對此,黃堅立認爲,中國人與東南亞華人之間的區分越來越明顯,主要是受兩個因素沖擊。
他說:“現在有一股反全球化思潮,促使人們更強調本土化。雖然都是華人,但經過200多年的時間,每一個地方的華人形成了自身的特征,與中國肯定不一樣,于是差異開始被放大。”
與此同時,一種恐中、排華的情緒也在醞釀中。黃堅立認爲,中國的崛起使得其他地區的華人更想要爭取維護本土身份的空間。
“早報講堂:認識東南亞”系列共六講,每月舉行一場,邀請不同領域的學者,從曆史、宗教、政治等方面,引導出席者探討和思考與東南亞相關的議題。
最後一講中,黃堅立將圍繞幾個課題與出席者進行交流,包括“南洋”是否相當于“東南亞”,中國人移民海外的200年浪潮,以及南洋華裔是以中國爲或是以本土化爲中心等。報名名額已滿。
本系列由終身學習學院協辦,尤索夫伊薩東南亞研究院支持。
第六講:離散與連接——探討南洋與華僑華人的概念
日期:2月15日(星期六)
時間:下午2時30分至4時
地點:終身學習學院 二樓講堂
報名網址:zblectures2019.sphevents.com.sg
講座以華語進行,現場將提供中英同聲傳譯。成功報名者將收到電郵通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