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國學者威廉·基西克(William Kissick)在《醫療的困境:無限需求和有限資源》一書中,提出醫療服務特有的鐵三角悖論,認爲醫療服務有三大互相矛盾的目標,只要想改善其中一個,就一定會影響另一個,就好像等邊三角形的每個角都是60度,如果想要擴大一個角,別的角就會變小。
嘗試把這三個目標——成本(cost)、可及性(access)和品質(quality)投放到終身護保這個半強制性的全國保險中,就會引來一場關于取舍的慣有爭論。即使國會議員們基本上都對這個新計劃的初衷和大略框架表示贊同,法案也順利三讀通過,但對于如何落實和設計細節提出的疑問和建議還在繼續,過程中對任何一個目標的拉鋸都會牽扯到另一邊的讓步。
發言的16個議員中,多數人都提到能否放寬索償資格,讓六個日常活動中就有兩個無法完成的受保者也能獲賠,而不是目前的三個,但這顯然牽涉到成本。
梁莉莉醫生(惹蘭勿刹集選區)說,無法完成三個活動的要求太過嚴苛,雖然她同意一旦放寬到兩個,索償者就會大大增加,推高保費,但也要考慮到很多人一旦連兩件事都做不了,相信也會影響工作能力,需要靠儲蓄和家人救濟。
陳舜娘(東海岸集選區)也提出類似看法,她進一步詢問除了身體上的障礙,因精神問題和失智症而無法如常生活的人該怎麽辦。
李美花(義順集選區)擔心的是1970年之前出世的國人不必強制加入,也不能自動加入,他們當中很多缺乏個人醫療保障,吊詭的是他們也退休了,覺得沒必要每個月花一筆錢防患“一個可能不會發生”的未然。
如果讓更多人能受保,提高可及性,成本就會上漲。衛生部兼律政部高級政務部長唐振輝解釋,爲了確保人人負擔得起保費,終身護保主要是個爲長期護理提供基本保障的保險,如果將三個日常活動放寬到兩個,一名30歲的保戶保費可能會高出三成。
不過,這並不代表情況較輕微、或者是因爲年邁而無法受保的國人就得不到幫助。居家看護津貼(Home Caregiving Grant)以及建國一代殘障人士援助計劃都能提供幫助,所須符合的條件也沒有終身護保那麽嚴格。
唐振輝也指出,終身護保不能被孤立視之,而是跟現有的各類資助相輔相成。比如,社區關懷計劃(ComCare)、保健基金(MediFund)和樂齡關護基金(ElderFund)就有一定的靈活度,讓政府斟酌個人情況後提供資助。“我們制度的設計初衷,是讓所有新加坡人不分收入都能得到支持。”
盡管鐵三角的拉鋸依然存在,但每一次的辯論都會讓人們對各中取舍有進一步的了解。
就如陳佩玲(麥波申區)所說,終身護保的成功實施,關鍵在于政府如何把宣導工作做好,爲不同群體解答疑問。
“終身健保推出的時候,許多人已經認爲這個政策複雜難懂。但其實,終身護保更勝一籌。所以,政策的宣導必須做好,不然,不明白會造成不支持,不支持可能會造成怨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