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當談及伊斯蘭化趨勢如何影響東南亞國家時,討論總聚焦在訴諸暴力極端手段的恐怖組織上。不過,要更好地理解各個回教社會近期發生的變化,新加坡不能忽略一些政治勢力推動的非暴力極端思維在區域的散播,因爲這也會威脅到我們的內部和諧。
“早報講堂:認識東南亞”系列星期一(9月2日)晚上舉行第二講。主講嘉賓、尤索夫伊薩東南亞研究院研究員諾沙裏爾·薩阿博士(Norshahril Saat)透過自己多年來對馬來西亞和印度尼西亞社會變化的近距離觀察和分析,引導出席講堂的公衆認識伊斯蘭在東南亞的發展。
他提醒說,非回教徒一般看東南亞回教社會的變化時,經常談到恐怖主義,但恐怖主義不是憑空出現的。他說:“你必須把它放在一個光譜上看。恐怖主義很多時候是從一些非暴力的極端主義思維開始的。我們必須警惕這點。”
諾沙裏爾提出的一些趨勢包括回教阿拉伯化現象、保守主義的崛起,以及政治的伊斯蘭化。
在解釋伊斯蘭如何傳入東南亞時,他指出,印度尼西亞是世界上回教徒人口最多的國家,與許多阿拉伯國家相比,印尼過去沒有太多清規戒律,傳播的伊斯蘭教是較包容的,但若看上一屆大選後出現的政治版圖,就會發現印尼社會已有分化迹象,這與政治和宗教擺脫不了關系。
他說:“我們過去說印尼是伊斯蘭微笑的象征(smiling face of Islam),因爲比起其他有回教徒的地方,這裏的伊斯蘭教是最溫和的。但現在人們說它不再微笑了,反而有些愁容。”
諾沙裏爾也介紹了上世紀70年代和80年代東南亞馬來群島迎來的伊斯蘭浪潮,以及印尼和馬來西亞社會的政治強人如何避免或間接促進這股社會伊斯蘭化的趨勢。
他以流行文化如1960年代比南利(P. Ramlee)主演的馬來語電影爲例,解釋一些本土文化如何與傳入東南亞的伊斯蘭融合,以及伊斯蘭教如何包容馬來文化,如接納各種不同的語言、美食和服裝文化等。
然而,諾沙裏爾指出,也許因中産階級的回教徒對生活有不同向往,如今他們看待宗教信仰的方式也不同了。他認爲,一些回教徒對清真認證有更多訴求,社會上甚至出現像“清真汽車貼紙”和“清真水療”這樣的産品和服務,這種“什麽都要伊斯蘭化”的思維會一旦滲透社會,會帶來不良的影響,也違背真正的回教價值觀。
“早報講堂”第三講下月3日舉行
《聯合早報》推出的“早報講堂”一共六講,每月舉行一場。第二講邀請非華族學者主講,是早報首次這麽做,現場提供同聲傳譯。
系列講堂由終身學習學院協辦,尤索夫伊薩東南亞研究院支持。
第三講將在10月3日(星期四)舉行,由尤索夫伊薩東南亞研究院高級研究員達爾吉星主講。他將分享柬埔寨與越南在國族建設曆程中面對的挑戰,並談及冷戰時期東南亞地緣政治格局的變化。第三講下周開放報名,請留意《聯合早報》與zaobao.sg平台,或上zblectures2019.sphevents.com.sg查詢詳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