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康玮 報道
經常閱讀報章的人會發現,我國領導人經常會飛往外國出席會議,例如聯合國或亞細安會議,或是最近在日本大阪舉行的二十國集團(G20)峰會。
報章也不時會提到G20和七國集團(G7)峰會。爲什麽會有這麽多國際組織,新加坡又到底參與哪一些呢?
我們先從G7開始說起。這是七個國家組成的國際組織,即美國、英國、日本、意大利、德國、法國和加拿大。
這個組織在1970年代因石油危機而組成,希望聚集這些發達經濟體的領導人一同探討解決方案。自1975年,這些成員每年會晤討論宏觀經濟措施。
這個組織曾有一段時期有第八名成員,即俄羅斯。俄羅斯是在1998年加入,但2014年吞並烏克蘭克裏米亞(Crimea)後被逐出,不再受邀參會。
七國集團上個月底在法國舉行第45屆峰會,其中一個議題是如何應對亞馬遜雨林火災。
說到G20,你或許以爲這是由20個國家組成。其實,它是由G7、金磚五國(中國、印度、巴西、俄羅斯和南非)、七個重要經濟體(澳大利亞、墨西哥、韓國、土耳其、印度尼西亞、沙特阿拉伯和阿根廷)以及歐盟組成。歐盟本身就有28個成員國。
這些成員的國內生産總值占全球約85%。
這個國際組織首次會議是于2008年在美國華盛頓召開,當時的目的是探討如何解決全球金融危機。除了在2009年和2010年各舉辦兩次峰會,之後的G20峰會都是每年舉行。
然而,新加坡不是G20成員,又怎麽會參加峰會呢?
其實,G20峰會也可邀請非成員國參加會議。因此,新加坡在2010年至2011年,以及2013年至今都受邀出席峰會。
我國在2019年是以聯合國環球治理組織(Global Governance Group)代表的身份出席。這個由30個中小國家組成的非正式組織,旨在爲中小國家發聲。
出席峰會的領導人都會探討當下重要的貿易與經濟課題,並在有共識的課題進行計劃協調。
不過,這不代表領導人只能探討經濟課題。以2016年爲例,中國和美國兩個全球最大溫室氣體排放國當時就核准對抗全球暖化危機的《巴黎協定》。
此外,領導人在場邊的會議也是市場關注的一大課題。
例如,市場今年就非常關注美國總統特朗普和中國國家主席習近平的場邊會面,以了解中美貿易戰接下來的進展。
總的來說,無論是參與峰會討論,或是在場邊與其他領導人交流,這些都是與其他經濟體共同合作推進互相利益,爲各國經濟創造更多價值的機會。
《博學多財》從普通市民的角度來理解常見的經濟和財經術語和課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