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普通市民的角度來理解常見的經濟和財經術語和課題。
翻讀區域新聞時,經常會看到“亞細安”(ASEAN)和“亞太經濟合作組織”(APEC)這兩個詞彙。兩個組織都以促進區域合作爲重點,而且組成成員有很大的重疊性,例如新加坡就是這兩個組織的成員之一,因此會讓人感到混淆。
實則,亞細安和亞太經合組織是兩個獨立運作組織,而且無論在合作方式、組織機制、參與成員和影響力等各方面,它們都有極大差異。
對新加坡人來說,亞細安應該是較熟悉的組織。亞細安全名爲東南亞國家組織(Association of Southeast Asian Nations),中國稱東盟,是全球備受矚目的經濟組合之一。
亞細安于1967年8月8日成立,現有10個成員國,即新加坡、文萊、柬埔寨、印度尼西亞、老撾、馬來西亞、緬甸、菲律賓、泰國,以及越南。
亞細安2018年國內生産總值(GDP)合計爲2.9萬億美元(約4萬億新元),如果把亞細安十國視爲一個單一經濟體,它將是世界第五大經濟體,僅次于美國、中國、日本和德國。
成立初期,亞細安是以經濟合作爲基礎,活動也以經濟和文化爲主。隨著組織的成熟發展,它逐步加強政治、經濟和軍事領域的合作。
爲鞏固各國之間的合作,10個成員國在2007年簽訂《亞細安憲章》。該憲章的簽訂,使亞細安從較松散組織,轉變成爲一個更正式及有約束力的國際組織,也標志著亞細安走向機制化。
這也是亞細安和亞太經合組織本質上的最大不同。亞太經合組織(APEC,Asia-Pacific Economic Cooperation)運作是通過非約束性的承諾與成員的自願,強調開放對話及平等尊重各成員意見,不同于其他經由條約確立的政府間組織。
嚴格來說,亞太經合組織更像是一個經濟合作的論壇平台,主張靈活性,各成員依據自身的情況,以自由和自願的方式合作。
另外,從合作內容而言,亞太經合組織主要討論與全球及區域經濟有關的議題,如促進全球多邊貿易體制和推動金融穩定和改革。
這些年來,它雖也開始加入如反恐、衛生、能源和備災等課題,但基本上不脫離經濟相關性,更不會像亞細安深入到政治、經濟和軍事領域的合作。
亞太經合組織誕生于全球冷戰結束的年代。1989年11月6日至7日,12個創始會員國在澳大利亞堪培拉舉行首屆“亞洲太平洋經濟合作部長級會議”,標志著該組織的成立。
目前,它是全球規模最大的多邊區域組織,共有21個成員,當中包括美國、中國和日本全球三大經濟體。所有成員的GDP占全球的60%,貿易額則占全球一半。
由于亞太經合組織成員遍及北美、南美、東亞和大洋洲,而且經濟發展水平和社會政治制度都有極大差異,這些複雜與多元組成,形成該組織開放性和包容性特色,同時也導致經它在經濟合作上面對障礙,內部存在極大矛盾。
例如,亞太經合組織有20年沒接納新會員,亞太地區有多個國家“缺席”,當中最明顯的就是印度。這是因爲組織在接收新成員問題上,不同成員持不同意見。從客觀上分析,成員越多,越難達成共識,自由化過程因而放慢。
至于亞細安,東南亞區域中僅有東帝汶不是該組織成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