爲鼓勵國人發揮企業家精神並協助節省商業成本,政府16年前推出住宅辦公計劃,爲國人提供符合“小型住家辦公室”(Small Office Home Office,簡稱SOHO)概念的另一選項。
數據顯示,加入這項計劃的業者逐年減少,科技的發達雖爲遠程辦公提供了更大方便,但似乎沒讓這項計劃受到熱捧;反觀符合經濟效益、提倡資源共享的共享工作空間,近年在本地和全球大受歡迎,有如雨後春筍般蓬勃發展。
在家辦公和共享辦公空間有何差異,各有哪些好處?《實況報道》訪問業者專家學者,了解這兩類辦公空間爲創業人士和經營小生意國人帶來哪些商機。
數據顯示,每年向建屋發展局申請注冊住宅辦公執照的業者在過去10年呈下滑趨勢,去年新注冊的組屋住家辦公執照數量與2009年相比,少了近45%;去年獲市區重建局批准在私宅單位辦公的業者也比10年前少。
受訪學者與業內人士認爲,上述現象可能是部分自由工作者和小生意經營者,轉用近年來盛行的共享辦公空間所致,也可能是市場疲弱導致小生意經營欠佳,減低了對住家辦公的需求。
政府于2003年推出住宅辦公計劃(Home Office Scheme),讓屋主、租戶和授權住戶在住家設立小型辦公室,借此提供更親商與親家庭環境,同時省下辦公室租金,降低起步成本。
申請者必須遵守盡量不擾鄰、最多只可聘兩名非居民員工等條例。
建屋局提供的數據顯示,新注冊的組屋住家辦公執照數量,從2009年的4792張下降至2013年的3630張,去年繼續減至2640張,今年首九個月則有1850張。
建屋局發言人說,住家辦公執照有效期限爲五年,當局在計劃推出後的第一年,共有1萬零734個組屋單位獲准在住家辦公。加入計劃的居民必須繼續住在組屋單位內。
除了申請組屋辦公的業者人數下滑,市區重建局提供給《聯合早報》的數據也顯示,獲當局批准的私宅辦公處數量,從2009年的600個減至2013年的438個,去年雖回彈至579個,今年首九個月也有527個,但10年來波動不大。當中,大部分是非有地私宅。
除了上述計劃,國人也可通過住家小規模生意計劃(Home-based Small Scale Business Scheme),在家經營烘焙、縫紉等小生意,無須獲該局批准,但須遵守相關條例。
新加坡食品局告訴《聯合早報》,在家經營小生意,業務範圍如涉及准備食物這個流程,必須遵守當局的良好食品衛生作業准則。當局會針對任何投訴或反饋進行調查,必要時展開執法行動。
共用辦公空間增幅創新高
響應住宅辦公計劃的業者逐年減少,近年來盛行的共用辦公空間概念,爲本地自由業者和中小企業開啓了一扇靈活工作和共享資源的大門。這類辦公空間去年增幅爲三年來最大。
新加坡中小企業商會(ASME)副會長洪煜認爲,住宅辦公計劃申請人數減少,相信是與近年來有更多業者在本地提供共享辦公空間的服務有關。不過,追根究底,主要還須看業務性質,以及經營者是否需要設備完善的辦公處。
洪煜認爲,必須照顧家庭又想經營小生意、顧客群鎖定某個群體的婦女,還是可考慮加入住宅辦公計劃。
他說,選擇與他人共享辦公空間者,相信包括剛成立起步公司的業者,他們看中這類工作環境有助擴大社交網絡又充滿活力,能有效促成與他人的合作,工作過程中也不會感覺自己是孤軍奮戰。
洪煜說:“使用共享辦公空間的費用其實不便宜,不過在這類空間可能遇到不少有趣的人……選擇在家辦公,雖然成本相對較低,但就是只有自己一人。”
住家辦公人數下降與市場疲弱有關
亞洲競爭力研究所所長陳企業博士認爲,申請住家辦公的人數下降與市場疲弱有關。
他說,疲弱的市場情況意味著經濟也出現疲弱狀況,導致小生意的經營欠佳,這或許是越來越少人在家經營小生意的原因。
陳企業說,與他人共用工作空間,對于擴大生意社交網有顯著好處。放眼未來,當經濟好轉,共用工作空間的收費必須確保業者負擔得起,從而協助降低商業租金。
他也建議,新加坡企業發展局可探討爲拓展海外業務的本地起步公司和中小企業提供免費共用辦公空間,這將有助這些公司控制成本。
七業者逐鹿本地共享辦公空間市場
共享工作空間業者透露,這類空間的使用者當中,不少是自由業者和中小企業。以本地業者JustCo爲例,該公司旗下約半數會員是自由業者、起步公司,以及中小企業。
截至去年底,本地共用工作空間主要由美國的WeWork、本地的JustCo,以及瑞士的IWG等七家業者主導。根據高力國際資料,這七大業者占據了靈活辦公空間市場約63%。
共用工作空間的租金視地段、使用頻率和空間大小而有所不同。高力國際新加坡研究部主管宋明蔚去年受訪時說,在中央商業區租用一個固定的共用辦公空間,月租介于700元至900元。
根據今年第三季辦公室與零售空間中位數租金數據,靠近政府大廈的哥裏門街辦公室的中位數月租爲每平方公尺59.43元。以可容納一張辦公桌、面積約10平方公尺的空間爲例,月租可能達600元,這還未包括設備與裝潢費。
共享空間通常具備茶水間、打印機、會議室、電話等辦公室設施,有的還特別爲會員舉辦擴大社交網絡的活動。
JustCo創辦人兼總裁龔萬鑫透露,公司于2011年成立,目前在近40個辦公中心提供可共享的辦公空間。除了中小企業、起步公司和自由業者,另一半會員來自大機構。
他說,會員只需繳付使用共用設施(會議室、茶水間、活動空間等)的費用,無須拿出大筆錢設立辦公室,每周還可參與JustCo主辦的商業和生活時尚活動。此外,JustCo在其他國家或地區設有區域辦公處,會員可在異地使用共享辦公空間。
WeWork提供靈活選擇
WeWork東南亞與韓國區執行董事符頓勇受訪時指出,與同行相比,WeWork與衆不同之處,在于旗下會員與用戶的背景多元,包括企業家、中小企業,以及跨國公司。WeWork目前在全球29個國家經營辦公空間共享的業務。
“我們爲會員提供靈活的辦公空間的選擇,以滿足他們對辦公地點、面積、設施、隱私、客制化服務和預算的需求。這對很多剛起步、有意擴充業務的業者來說尤其重要。”以自由業者爲例,他們可選擇WeWork的私人辦公空間或辦公桌輪用制(hot-desking)。
結合辦公托兒學前教育設施Trehaus新址空間擴大三倍
除了上述業者,本地也有像Trehaus一樣,將托兒所、學前教育中心、辦公和休閑設施結合爲一體。Trehaus新設立于福南(Funan)的辦公設施,能爲約50名成人提供共用的辦公空間。
Trehaus于2016年在烏節路啓用,所有辦公空間隔年就“客滿”,大部分用戶爲自由業者、企業家或中小企業。爲了進一步發展學前教育設施,Trehaus選擇搬遷至福南,空間是之前的三倍。
Trehaus共同創辦人梁姝瑩博士說:“我們設有遊樂場、咖啡座,家長在孩子上課時,能一邊辦公一邊喝咖啡,或是在午餐時間就近與孩子共餐……我們也歡迎家長隨時來看孩子學習。”
個案① 私廚從組屋起步
謝東成(34歲,客戶業務執行員)看網絡視頻自學廚藝,去年中開始在自己的組屋單位經營私廚,讓食客在居家環境中享受八至10道式料理,也給自己更多機會磨煉廚藝。
平時和普通上班族沒兩樣的謝東成,一到周末就戴上廚師帽,成爲“The Wood Ear”主廚,在蔡厝港一個四房式單位內,爲預約的食客准備新式潮州菜、融入和風的本地料理,以及法式料理。
謝東成透露,大約四五年前他追看戈登·蘭斯利(Gordon Ramsay)、傑米·奧利佛(Jamie Oliver)等名廚的節目,從此對烹饪産生濃厚興趣,一有空就上網看視頻學習烹饪。
他原本有意轉行加入餐飲業,後來決定在家經營私廚,主要是爲了不讓父母擔心,畢竟餐飲業的收入不及他目前的全職工作。此外,進軍餐飲業的成本高,因此暫不考慮全職投入。他計劃未來幾年繼續透過經營私廚磨煉廚藝。
謝東成說:“在自己的廚房裏工作除了對環境熟悉,也能制定自己的規矩和工作流程;在外面餐館工作,就必須配合其他人。”
他透露,單是備料就須花上八小時。他一般是在周五晚上10時開始備料直至淩晨2時,隔天早上8時再繼續准備食材,然後在中午12時之前完成准備工作,等待客人上門品嘗鮮美菜肴。
礙于家中空間有限,他堅持每次只接待一組顧客(最多八人)。他說:“如果是兩組人,陌生人就在隔壁桌,那就與到餐館吃飯沒兩樣。只有一組人,客人會感覺像是回到自己的家,能放松使用用餐的空間,品嘗菜肴的美味。”
個案② 共享空間省時省力省錢
李妍蔚兩年前選擇從在家辦公轉向與他人共享辦公空間,善用開會和活動之間的空當,在市區內有效辦公,省時省力。
飾品商The Ordinary Co創辦人李妍蔚在使用WeWork空間辦公之前,在家辦公長達五年。她說:“剛起步的頭幾年,我剛建立和拓展個人的品牌,在家辦公較符合經濟效益。”
李妍蔚透露,她有時須爲參加商業會議和活動到市區,因此想到可善用市區的共用辦公空間以有效管理時間,更高效工作。
李妍蔚在創業後期選擇到WeWork辦公,主要是希望在發展事業時,也有機會在充滿活力的地點辦公,能與更多志趣相投的人交流。此外,她也希望在接見客戶和合作對象時,讓對方留下美好的第一印象。
她說,在這類協作的空間工作,讓她更勇于冒險,探索其他的行銷管道,也因此接觸到更多品牌,促成了過去可能無法談成的商業合作。
個案③ 三房式組屋當辦公室
設計師爲了更有效地經營生意,決定縮小生意規模,將三房式組屋改造成住家辦公室以方便接見客戶。雖然空間不及過去的辦公室兼陳列室,但租金便宜超過三倍。
Museum Homes首席設計師關文滔四年前申請加入住宅辦公計劃,租下朋友位于中峇魯永錫街一樓的三房式組屋單位辦公。
他把過去陳列室的廚房裝備搬進這個單位,同時買了一張床,方便熬夜工作時隨時休息。單位內的大桌則方便他隨時與客戶談生意。
關文滔說,他從事設計與建築領域的工作24年,過去必須管理八人團隊,除了自己分內的設計工作,還須處理其他事務,例如:工程開展後須監督工地的管工。
四年多前,他決定縮小生意規模,只接優質項目,工作的時間和項目少了,但收入沒減少,還能保持工作和生活的平衡。
關文滔還說,辦公處隔壁是咖啡廳和售賣地道美食的食肆,平時都可看到不少遊客,那種場景常使他錯覺自己“沒在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