貿易,讓人們各取所需,換來想要的物品或錢財。然而,當單純的交易因各種因素演變成貿易爭端,甚至是價值體系之間的競爭,結果恐怕只有兩敗俱傷。
貿,易財也,本指交換錢財物資。貿易一詞,泛指買賣或交易行爲,包括國與國之間的國際貿易。貿,也有冒失的、盲目的含義。《禮記·檀弓下》有文“有餓者蒙袂輯屦,貿貿然來”,引申爲不明方向或目的。 從字面含義來看,美國總統特朗普今年5月掀起的新一輪中美貿易戰,是一個貿然草率的決策,還是一場精心策劃的大國博弈?
“貿”是去年《聯合早報》選出的年度漢字之一,今年再度獲選,主要離不開美國和中國這全球兩大經濟體之間的貿易爭端。
去年,特朗普以“懲罰中國偷竊美國知識産權和商業秘密”爲由,開始對中國進口商品征收關稅。經過三個回合加征關稅的交手後,中美露出休戰言和之意,特朗普和中國國家主席習近平在去年12月的二十國集團(G20)峰會上達成共識,同意舉行爲期90天的談判。
原以爲兩國貿易談判將出現曙光,特朗普卻在今年5月忽然宣布,對合計2500億美元(約3400億新元)的中國進口商品加征關稅,從10%提高至25%。幾天後,中國也宣布對原産于美國價值600億美元的部分進口商品,加征5%至25%的關稅。
約兩個星期後,這場貿易戰還進一步演變成科技戰。美國政府宣布,限制美國公司向華爲等70家公司出售零部件和技術,多家跨國企業隨即宣布減少與華爲的合作,包括谷歌宣布華爲新手機可能不會獲得谷歌軟件更新,英國芯片設計公司ARM也將暫停與華爲的合同。
顯然地,從一開始的貿易逆差問題,貿易戰已演變成兩個價值體系之間的競爭。更糟的是,貿易原本具有溝通和交流的含義,現在卻變成了彼此角力,沒有緩解余地的“選邊站”博弈。
11月7日,經過長達16個月跌宕起伏的貿易談判後,中美顯現達成第一階段協議的曙光,兩國分別宣布,雙方同意分階段取消加征關稅。但特朗普和習近平會在何時何地簽署協議,當中包含哪些內容,它又是否能達成長期的停戰,目前依然充滿懸念。
中美貿易戰尚未平息,美國總統特朗普已另辟戰場,10月正式對從歐盟進口的總值75億美元的商品加征關稅,首當其沖的包括空中客車、法國葡萄酒和蘇格蘭威士忌等。
除了中美、美歐爭端,在亞洲地區,日本與韓國今年7月也出現貿易紛爭。
日本宣布限制三種高科技材料出口韓國,當中以用于半導體及智能手機屏幕的材料爲主,並把韓國從信任貿易夥伴白名單中移除。
貿易,原本是國家經濟增長引擎,能促進創新,提升人們生活水平,但全球貿易糾紛接二連三掀起,說明日趨複雜的全球化世界中,貿易性質已發生巨變,作爲推動全球貿易的世界貿易組織(WTO)因而急需改革。
世貿組織創立于二戰後,擁有164個成員國,成員貿易總額達全球的98%,有“經濟聯合國”之稱,基本職能之一是解決貿易爭端。
然而,這個組織當初是爲以農業和制造業爲基礎的全球經濟而設計的。如今,全球經濟以服務業爲主,數碼科技和知識産權逐漸變得更重要,這意味著世貿組織過去所制定的規則已不合時宜,須要重新制定新規則。
今年5月,中國正式向世貿組織提交了關于世貿組織改革的建議文件。7月,特朗普政府也加大對世貿組織的壓力,要求修改其中一項允許各國決定自己是否符合“發展中國家”資格的規定。
另一方面,新加坡正與澳大利亞和日本一起,擔任世貿電子商務議案的聯合召集人,以輔助世貿組織制定未來數碼貿易規則。
山不轉路轉,當世貿組織推進的全球多邊貿易協議進程緩慢,我國轉而推進區域或雙邊貿易協議。今年我國參與兩項重要貿易協議,一是區域全面經濟夥伴關系協定(RCEP),一是歐盟—新加坡自貿協定(EUSFTA)。
對新加坡來說,區域或雙邊貿易協定可構成多邊貿易的基石,讓各國能逐步減少貿易壁壘。新加坡于1999年展開自貿協定策略,今年正好邁入20周年。至今,新加坡和36個貿易夥伴簽署了24份自貿協定,這些自貿協定占我國貿易總額的92%。
萬變不離其宗,無論局勢如何變化,成功商貿之道就是要擴大交易雙方共同利益的彙合點。即使貿易陰霾籠罩,只要新加坡繼續加強加深多元化貿易聯系,就依然會湧現合作商機。
(作者是華文媒體集團新聞中心財經新聞資深高級記者)
5月
美國宣布對中國商品加征關稅。
6月
特朗普與習近平借大阪G20峰會會談,同意重啓貿易磋商。
7月
因二戰韓國受害者索賠等曆史問題,日本與韓國之間出現貿易摩擦,日方限制韓國電子産品,韓國則向世界貿易組織提起訴訟。
8月
美國指中國爲彙率操縱國,中國宣布停止向美國進口農産品,並對美加征關稅。
11月
歐盟—新加坡自貿協定生效,新加坡出口至歐盟國家的商品有84%將取消關稅,包括亞洲食品、電子制藥、化工和加工農産品等。其余16%商品的關稅則在協定生效的三至五年內取消。兩個地區將進一步加強貿易和投資合作,包括綠色科技相關的貿易和投資。
2019年,全球受到中美貿易戰的影響。《紐約時報》稱其爲“全球經濟增長的單一最大威脅”。國際貨幣基金組織估計,貿易戰將使今年全球經濟增速放緩至3%,爲10年來最低水平。
貿易戰所帶來的不確定性和供應鏈的中斷,打擊了本地企業信心。新加坡是依賴出口的國家,尤其是制造業和電子行業都受到嚴重影響。去年本地經濟增長約3.1%,今年預計只在0.5%至1%。中美貿易的持續沖突是主要下行風險。
盡管今年貿易戰占據了全球各大新聞頭條,但也有一些貿易合作讓世人看到曙光。歐盟—新加坡自由貿易協定(EUSFTA)于11月21日生效,讓新歐企業更深入了解彼此市場,同時也爲外國投資者在本區域提供穩定公平的商業機制。以新加坡爲跳板,歐洲企業將有機會接觸到本區域更大的商機。
此外,升級版的中新自貿協定(CSFTA)也在10月16日生效。它完善了投資保護、簡化海關手續,使貿易更便利,同時也添加了競爭、環境和電子商務等新章節,方便新加坡企業未來進軍中國市場。
我們也在11月4日慶祝區域全面經濟夥伴關系協定(RCEP)的推出。一旦成功簽署,這個包括亞細安10國和澳大利亞、中國、日本、新西蘭和韓國的協定,將成爲全球最大的自貿協定,涵蓋全球近30%的GDP。RCEP爲新加坡企業帶來巨大潛力,同時也爲全球多達21億人口提供更大的市場准入。
最後,我希望各國在2020年能繼續維護多邊主義、多邊貿易體系,因爲這對維持全球貿易增長、創造市場准入和機會來說至關重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