緬甸被譽爲亞洲最後一個未經開發的市場。近年來,它的耀眼光芒隨著“人權鬥士”翁山淑枝的形象滑落而逐漸黯淡。人們或許忘了,緬甸曾是外國投資者爭先恐後進入的市場,從第一到第三級産業都有人投資。
猶如一枚硬幣的兩面,談到緬甸,有人看見的是它的不足,有人看到的卻是機會。
雖然近年來緬甸的經濟增長不如2013年開放初期般快速,但亞洲開發銀行(ADB)估計它今年仍有6.8%的增長。
本地中小企業Asiatech Energy主席鄧永輝(66歲)2013年到緬甸考察發現,那裏的基礎建設擁有極大發展潛能。“緬甸的老百姓太辛苦了,2013年只有30%的人口享有電力,至今未有太大改變。”
鄧永輝看准時機,與三名緬甸合夥人投資建造發電廠。如今在當地已建有兩座發電廠,一座的發電量是230兆瓦(megawatt),另一座10兆瓦。第二座發電廠的規模雖遠不及第一座,卻讓鄧永輝親眼看見了公司爲當地人帶來的改變。
他透露,一名村長在發電廠開幕當天接受地方媒體訪問時竟然落淚了。“村長說,他做夢也沒想到村裏能有一周七天、每天24小時的電力供應。他不是爲自己開心,而是爲村裏的下一代開心。”
由于這座發電廠不連國家電網,所有燃料和電力輸送設施皆由公司負責,因此征收的電費較高。公司因而招致一些非政府組織(NGO)的批評,鄧永輝說:“它們批評公司牟取暴利,不關心村民的福利。”
當下雖然覺得不公平, 鄧永輝認爲,時間證明他是對的。他說,以往村子靠一名擁有發電機的小商人供電,“每天僅限幾個小時,而且收費比我們多一倍。”
僅42%家庭擁電 缺口龐大
目前,緬甸的供電缺口還很大。“亞細安加三”宏觀經濟研究辦公室(AMRO)去年10月發布的報告指出,緬甸于2010年至2018年的電力供應雖由2682兆瓦激增至5642兆瓦,但全國只有42%的家庭擁有電力供應。
緬甸政府于2015年展開國家電力計劃(National Electrification Plan),目標是在2030年以前讓全國享有電力。多家國際機構估計,這15年所需的投資額介于150億美元(約202億新元)至280億美元。
華僑銀行環球商業銀行業務國際業務部總經理陳初生認爲,外資銀行可在緬甸基礎建設融資方面扮演關鍵角色,例如銀行就曾爲當地一座50兆瓦的電廠和電信塔提供融資。
負責緬甸、泰國、柬埔寨及老撾市場的新加坡企業發展局區域主管梁清玲則指出,不只傳統發電廠,再生能源及能源管理解決方案都是商機。
她說,緬甸去年7月調高電費,“這意味著投資屋頂太陽能解決方案每年的回報率將由15%上升至25%,投資回報期則由七年縮短至四年。”
引入先進農業技術造福農民
梁清玲也說,緬甸的農林漁業于2018年占國內生産總值37.8%。在2017/18財政年度,農業出口增加6.5%至28億美元。
雖然新加坡不是傳統農業國,但梁清玲認爲,我國企業可以在研究發展和專業技術方面發揮影響力。
本地起步公司Golden Sunland就是其中一例。團隊于2016年將新育種的雜交水稻及其種植技術帶到緬甸。
緬甸曾是世界最大的稻米輸出國。由于常年缺乏投資,生産技術和設備逐漸落後。
Golden Sunland共同創辦人陳建元(36歲)舉例,大部分農業國使用拖拉機,“拖拉機很有效率,也不是什麽新科技,但當地農民還在用水牛。”
團隊無意在一夕之間改變農民的耕作方式,陳建元說:“我們盡量取得一個平衡,使用水牛無法完成的工作,我們才用拖拉機。”
除了提供種子,團隊也在施肥、控制蟲害方面提供建議,以增加收成。小農戶倪尼佟(Nyi Nyi Tun,37歲)說,采用團隊提供的種子和種植方式,相當于半個足球場的每一英畝土地收成,從840公斤增至3780公斤,利潤也從12萬緬甸元(約110新元)增至36萬緬甸元。
陳建元指出,公司與合作的農戶簽訂合約,以市場價格保證收購,“這樣農民的收入才有一定保障。”
公司今年的計劃是完成碾米廠和周邊烘幹設施的建造工程。屆時,公司與小農戶的合作可由目前的450戶擴大至3000戶,年産量從1200噸增至5萬噸。除了緬甸和新加坡,公司也計劃將稻米銷售到中國、歐洲和中東市場。
Golden Sunland另一名共同創辦人方鏡凱(39歲)指出,公司生産的糙米獲得淡馬錫理工學院應用營養學與升糖指數研究(GIRU)給予升糖指數(GI)46的認證,“這是全世界最低GI指數的糙米産品之一。”
銀行服務發展潛力大
農業雖然雇傭了緬甸近50%勞動人口,AMRO指出,這個比率已低于1999年的76.6%。隨著制造業和服務業吸引更多投資,許多勞動人口由第一級産業轉移到第二和第三級産業。
梁清玲也說,穩定的資金流入將創造更多就業機會和更高收入,“一個龐大的中産階級終將在緬甸崛起。”她指出,在緬甸5300多萬人口當中,70%仍沒有銀行賬戶。
許多企業就瞄准機會。新電信(Singtel)旗下的Dash與聯合國資本發展基金(UNCDF)爲在新加坡的緬甸客工提供彙款服務;在我國上市的緬甸企業祐瑪戰略(Yoma Strategic)與合資夥伴Wave Money也提供移動金融服務。單在去年,使用Wave Money彙款的金額就高達6.4萬億緬甸元或43億美元(約58億新元),是2018年的三倍。
梁清玲認爲,緬甸努力朝中等收入國家發展,它位處中國、印度和東南亞的交界處,商家可同時通往多個市場,“作爲亞洲最後一個未經開發的市場,緬甸有許多待新加坡企業挖掘的機會。”
緬甸拼搏生存指南
①多花時間了解各個行業的司法與監管條例的細微差別。
②有些行業雖然允許100%由外國企業持有,但若與當地夥伴合作也不錯。當地人很認同新加坡品牌,企業也非常樂意與新加坡公司合作。
③多爲員工提供技能訓練,他們很珍惜那樣的機會。
④緬甸不是只有仰光。它有七個省和七個邦,每個地方的人口、重點行業和消費習慣可能都不同。
⑤商家主要使用美元交易,須顧及彙率風險的問題。
——負責緬泰柬及老撾市場的
企發局區域主管梁清玲
下期“商聚亞細安” 記者看菲泰緬
《聯合早報》推出“商聚亞細安”系列報道,爲本地企業帶來區域市場的最新信息。本專題每兩周刊登一次,每期聚焦不同市場的主要增長領域和經商須知。
下一期(2月2日),三名記者將分享到泰國、菲律賓和緬甸的采訪經驗,透過他們的視角了解這三個市場未被發掘的特色和有待克服的局限。
“新式教育”爲緬甸培養人才
新加坡教育品牌發揮軟實力,成爲培育緬甸人才的推手。
已在緬甸生活了六年多的私募基金公司Ascent Capital Partners創辦人林聰聰(42歲)認爲,緬甸雖極具發展潛能,“它最大的單一挑戰是缺乏人才和專業技能”。
林聰聰曾協助緬甸一家從事必需消費品批發與分銷的集團轉型,印象最深刻的就是公司賬目大部分以紙筆記錄,兩名同事共用一台電腦。“當我們談數碼化,他們可能還在電腦化的階段。”
公司于2018年成立了一只專注于緬甸市場的私募基金,優先考慮投資的領域之一就是教育。這個基金規模接近1億美元(約1億3474新元),關鍵投資者包括淡馬錫控股和亞洲開發銀行。
同樣看重教育的劉從鸾(Kyi Kyi Moe,31歲)曾在義安理工學院就讀。因相信新加坡教育品質,她在爲孩子規劃未來時,決定到我國取經。
劉從鸾尤其認同學前教育中心邁傑思(MindChamps)結合感官、運動、智能、語言、情感和社交的探索式教育方式。
她相信,這樣的教育方式可以培養孩子的邏輯思考能力,“不論環境怎麽改變或時代如何進步,這樣的能力是不會改變的。這是我們可以給小朋友最好的准備。”
兩年前,她取得邁傑思的主要特許經營權,計劃在緬甸開設10家邁傑思學前教育中心。籌備了一年多,第一家邁傑思于去年8月開始招生。
目前區域網絡橫跨七個國家的九座城市,推動邁傑思創辦人兼總裁詹富安進軍緬甸市場的動力,是希望能爲孕育該國未來的領導人盡一分力。
在緬甸已有超過23年曆史的教育集團RVi集團(RVi Group)創辦人洪偉光(47歲)指出,集團曆年來已協助超過6000名緬甸年輕人到新加坡繼續接受教育。
身爲一名雇主的林聰聰即說,他約有一半的緬甸籍職員畢業自新加坡管理大學。
羅興亞危機打擊招商努力
羅興亞危機已成爲緬甸招商引資的棘手問題。
早于2011年已到緬甸考察、立傑律師事務所(Rajah & Tann)負責緬甸業務的合夥人塗益壽指出,羅興亞危機已損及緬甸政府形象。他說,發生危機的若開邦(Rakhine)雖距離仰光數百公裏,“沒來過的人還是會以爲緬甸是一個很不安全的地方。”
林聰聰也說,許多消費品牌可能因此放棄到緬甸投資,星巴克(Starbucks)就是一個例子。“它本來已公布要在仰光開第一家店,但後來取消,因爲擔心其他地方的消費者反彈。”
不過,塗益壽和林聰聰異口同聲指出,緬甸政府在吸引外國投資者方面做了不少努力,應給予肯定。以設立公司爲例,以往可能得花五六個月,現在可以在網上登記注冊,只需一至兩周。
政府也陸續開放不少以往受管制的行業,例如電力、電信、金融和部分進出口貿易。
塗益壽指出,今年開放的重點應該是銀行業。他說,過去獲得執照的外資銀行只能在當地設立一家分行和僅限提供批發銀行(wholesale banking)業務。接下來,外資銀行可以在當地成立分公司,設立10家分行,並提供零售銀行業務。
雖然努力改進,但緬甸吸引的外來直接投資(FDI)並不如預期。根據緬甸投資及公司管理局統計,截至2019年9月底的財政年度,FDI是44億美元(約60億新元),低于官方預期的58億美元。
塗益壽認爲,羅興亞危機固然是原因,不了解緬甸政局的外國投資者或許擔心執政黨緬甸全國民主聯盟(NLD)無法贏得今年底的大選。“此外,翁山淑枝沒有很明顯的接班人,考慮長期投資的商人也會擔心政策的延續性而卻步。”
爲吸引外資,緬甸政府做了不少努力。以設立公司爲例,以往可能得花五六個月,現在可以在網上登記注冊,只需一至兩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