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學
多財
從普通市民的角度來理解常見的經濟和財經術語和課題。
陳紫筠 報道
談到經濟增長時,總是難免談到就業市場的表現,例如制造多少份新工作,或失業率是否上升。
在新加坡,人力部定期進行勞動力調查,收集有關新加坡人口結構和社會經濟特征的資料,以協助制定同人力相關政策和計劃,當中涵蓋的關鍵信息就有本地就業率和失業率。
根據人力部的最新就業趨勢研究報告,公民就業率從2009年6月的60%,提高至去年6月的63.6%;經季度調整後的公民失業率保持平穩,從2010年至2019年平均爲3.1%。你是否了解這些數字代表什麽呢?
所謂的就業率,指的是在符合工作年齡的人口中的受雇人士比率,從這個數據可以了解勞動市場的活躍度。
受雇人士爲那些爲賺取工資而勞作的人,他們包括了公司員工和自雇人士,不包括那些不求經濟回報、在宗教或慈善等領域做義工的人士。
針對就業率趨勢進行分析,有助我們了解經濟的周期性和結構性變化如何影響對員工的需求。從行業角度進行分類,將讓我們知道哪個行業有更多或更少工作。
以人力部于去年11月公布的《2019年新加坡勞動力報告》的預估數據爲例,我國職位增幅最大的五個領域依次是社區社會及個人服務業、專業服務、資訊通訊、金融保險業,以及餐飲業,這些領域增加的職位從4900個至1萬2200個不等。
另一方面,失業率指的是在勞動隊伍中的失業人士比率。失業人士的定義是沒有工作,但正在積極尋找工作的群體。他們包括了目前沒有工作,但正要開始創業的人。至于失業至少25個星期的人士,則被列爲長期失業者,並也計算進整體失業人士中。
須分開統計兩組數據
失業率與就業率是兩個不同的概念,沒有工作的人不一定是失業,因爲當中有些人不計算在勞動隊伍中,也沒有在尋找工作。換言之,計算失業率時,不能以100%扣除就業率,兩組數據必須分開統計。
這些不在勞動隊伍中,且沒有在尋找工作的人士,也被稱爲“沮喪員工”(discouraged workers)。他們可能認定自己必求職不成功,而放棄積極找工作。這個群體人數在經濟前景不明朗,以致工作機會減少的情況下,尤其顯著。
此外,我們在分析失業趨勢時,必須使用經調整後的失業數據,因爲失業情況受季節性影響,例如學生在年中放假時尋找假期工會提高那個時期的失業率。
有鑒于此,在做比較時應該以年比爲准,才能排除這些季節性因素,更准確地了解深一層的潛在趨勢如勞動供需變化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