毗鄰馬裏士他路的兩個投票區位于湯申路以東、泛島快速公路以南,選民人數爲6673人。它們此次從碧山—大巴窯集選區劃入惹蘭勿刹集選區,是1988年集選區制度生效以來,第六次改變所屬選區。
楊浚鑫 報道
毗鄰馬裏士他路的兩個投票區,在最新的選區範圍檢討報告中所屬選區再改變,成爲1988年以來選區變化次數最多的地區。受訪居民擔憂,頻繁更換選區會幹擾市鎮服務,有需要求助的居民也須重新適應新議員。
這兩個投票區位于湯申路以東、泛島快速公路以南(見圖表),選民人數爲6673人。它們此次從碧山—大巴窯集選區劃入惹蘭勿刹集選區,是1988年集選區制度生效以來的第六次改變。
根據建屋發展局網站的地圖,兩個投票區內只有六座組屋,其中五座位于1981年竣工的亞佛園(Ah Hood Gardens)。碧山—大巴窯集選區議員、貿工部兼教育部高級政務部長徐芳達負責該區事務。
記者日前走訪亞佛園,多數受訪居民只記得有至少三名不同議員負責過該區,即基礎建設統籌部長兼交通部長許文遠、前交通部長呂德耀和徐芳達。
參考曆屆大選的選區劃分圖,兩個投票區在1988年是摩綿區,1991年和1997年先後劃入甘榜格南集選區和牛車水—東陵集選區。2001年和2006年大選,它們則屬于丹戎巴葛集選區,議員先後爲許文遠和呂德耀。
2011年,兩個投票站被劃入摩綿—加冷集選區,但隨著該集選區在2015年被“一分爲四”,它們成爲碧山—大巴窯集選區的一部分。
不願具名的居民因此形容亞佛園是“被遺棄的孤兒”,但多數居民認爲,選區變化對他們日常生活並無太大影響,只不過惹蘭勿刹集選區這個名字,與他們的身份認知有所差距。
71歲羅淑桂(退休人士)是亞佛園的首批居民,住在這裏近40年。她說:“只要議員人好、懂得關心居民,不忽略我們的需求,改變所屬選區沒什麽關系。”
“我只是覺得,將這個地區劃入惹蘭勿刹區有點牽強,因爲這裏距離惹蘭勿刹有點遠。以前屬于加冷—摩綿區還比較合理,後來劃入碧山—大巴窯區也能接受,畢竟我們與大巴窯只隔了一條泛島快速公路。”
一些居民則擔心,隨著該區被劃入惹蘭勿刹區,市鎮理事會和接見選民活動的地點將改變。居民玉妹(72歲,家庭主婦)就反映,隨著年齡增長,她擔心遇到問題時,須到比較遠的地方求助。
居民陳錦珍(58歲,行政人員)也指出,該區以年長者居多,他們可能因生活困難向議員求助,若每次更換議員,他們都必須向新任議員從頭解釋自己的境遇,這不太理想。
針對亞佛園居民的擔憂,現任議員徐芳達接受《聯合早報》訪問時說,馬裏士他路和諾維娜一帶的居民被劃入惹蘭勿刹區,令他和基層不舍,他們原希望爲居民做得更多。
以亞佛園爲例,他們自2015年以來努力改善居住環境,例如,爲加冷河加建無障礙通道,方便居民前往大巴窯。亞佛園的五座組屋也在2017年第四季開展家居改進計劃。
現任議員徐芳達:
將確保交接過程順利
徐芳達說:“每當選區範圍發生變化時,每個人都須做出調適……我的當務之急是確保無論誰接手,交接過程將是順利的。在來屆大選舉行前,我仍然是該區議員,居民可繼續來找我。”
徐芳達的接見選民活動在大巴窯2巷舉行,距離亞佛園約15分鍾車程。他說,兩個投票區並入惹蘭勿刹區後,可能屬于黃埔分區,該區接見選民的活動在黃埔熟食中心附近舉行,車程時間相仿,並不會更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