夢星洲!
爲者常成,行者常至。
PER ASPERA AD ASTRA !
新加坡總理李顯龍(左)在第50屆世界經濟論壇年會的其中一場對話會上,回複世界經濟論壇主席布倫德(右)說,中美沖突的不確定性影響了投資,導致業者延後業務決策,因爲他們不知道是否還能冀望未來。(網絡截圖)發布/2020年1月23日 3:30 AM 文/楊浚鑫 來自/聯合早報
在瑞士達沃斯出席第50屆世界經濟論壇年會的李顯龍總理指出,中美的戰略緊張局勢若無法化解,並在日後再度升溫,不僅將影響商業周期,還會沖擊世界的長期發展軌迹。
全球經濟在今年陷入衰退的可能性雖低,卻並非毫無可能。在這樣的背景下,中美的戰略緊張局勢若無法化解,並在日後再度升溫,不僅將影響商業周期,還會沖擊世界的長期發展軌迹。
在瑞士達沃斯出席第50屆世界經濟論壇年會的李顯龍總理,于當地時間22日上午(新加坡時間昨晚)在一場對話會上指出這點,並強調沒有人能很好地預測經濟何時會陷入衰退,因爲市場情緒可隨時改變。
世界經濟論壇上周發表《2020年全球風險報告》,調查顯示,專家和商業領袖短期內最關注的是地緣政治上的分化和貿易戰,將負面影響全球經濟增長。
對話會主持人、世界經濟論壇主席布倫德(Borge Brende)因此問李總理,隨著中美上周三(15日)簽署第一階段貿易協議,兩國之間的對抗和競爭是否已過了頂峰。
李總理回答說:“我們竭盡全力保持樂觀,但還不至于那麽樂觀。我認爲它還沒達到頂峰。這是個非常嚴峻的課題。美國這個目前的超級大國,該如何適應中國這個正在崛起的新興大國?”
他指出,中國占全球生産總值的百分比將繼續增加,經濟也會愈發成熟複雜。與此同時,中國經濟的絕對體量也將很快超越美國,盡管它還需要好些年才能如美國這般先進。
兩國要如何調整以相互包容,避免陷入修昔底德陷阱,李總理認爲,沒有顯而易見的簡單解決方法,因爲雙方都面臨國內壓力。
但後果已經顯現,中美互征關稅,削弱了貿易和福祉,沖突的不確定性也影響投資,使得業務決策被延後,因爲商家不知道是否還能冀望未來。
經濟合作及發展組織(OECD)秘書長古裏亞去年中指出,2008年全球金融危機爆發以來約10年,全球各地央行的“子彈幾乎用盡”,即提振經濟的手段可能已所剩無幾。
布倫德昨天因此詢問李總理,倘若全球經濟在未來幾年衰退,是否擔心缺乏足夠的應對工具。但李總理認爲,央行並非政府擁有的唯一政策工具,政府還能推行財政政策。
他指出,實際上,一些傑出經濟學家如勞倫斯·薩默斯(Larry Summers)認爲,上一輪的經濟衰退中,財政政策運用得不足,人們過于擔心會出現赤字。
“然而,你應該讓財政赤字出現,然後明智地花費。這不僅是爲了感覺良好或花在無意義的計劃上,而是投資在基礎設施、教育等能夠起到影響力的事物,提高生産能力,讓經濟得以恢複。”
國家間的合作也非常重要。李總理說,2008年危機中,20國集團(G20)就呼籲各國不要進行關稅報複或競爭性貶值,而是共同努力、互相協調。“我們不可能都保持著貿易順差,不然要由誰來提供這個順差,南極洲嗎?”
布倫德也指出,如果各國缺乏解決問題的工具與共識,可能導致更長期的經濟衰退,如上世紀30年代的大蕭條。對此,李總理說:“我不認爲我們會以同樣的方式重蹈覆轍,但我們很可能會制造和犯下新錯誤。”
中美若科技對立 代價更爲昂貴
無論是5G網絡或全球供應鏈,中美若在科技領域形成對立態勢,將滋生猜疑和焦慮感,而這是商業成本之外更昂貴的代價。
李總理分享自己在達沃斯年會上與一名工業家的對話。這名工業家以磁共振成像(MRI)機器爲例說,在理想的世界裏,他只需要將制造中心設在一個地方,就可將機器供應給全世界。即使中美將科技領域一分爲二,他仍可在亞洲和中國設一個制造中心,在美國設一個制造中心,成本雖然較高,還不至于會死。
李總理說,如果僅僅是在不同地方制造相同機器,這樣還好,但如果兩邊需要的是不同芯片和軟件,又或是一方基于國家安全理由,在取得科技突破時不願分享成果,那才真正得付出代價。
他指出,中美雖然還未走到這一步,但正朝這個方向發展。
李總理說:“我不認爲那會是一個更好的世界,因爲我們不僅得付出更多,也會滋生相互猜疑和焦慮感……這些相互猜忌和懷疑只會造成更多摩擦和問題。”
盡管有些人認爲,如今的世界如此一體化,很難被拆分開,但李總理不那麽樂觀。
他舉第一次世界大戰爲例,開戰以前,歐洲國家相當一體化。他們的經濟融合在一起,殖民地也相互貿易,人們認爲全球化便是未來。“但這並不能阻止人們失算和緊張局勢加劇,一戰災難性地爆發是從一個小事開始。”
李總理坦言,新加坡仍希望與各國爲友,但不時會面對選邊站的壓力。每當這個時候,重要的是讓人了解到,新加坡的選擇只代表自己,而不是因爲我們是哪一方的爪牙(cat’s paw)。
他強調,美國是新加坡的重要安全合作夥伴,我國也繼續相信,美國在促進本區域穩定與安全方面發揮著不可或缺的作用。無論中國或日本,都無法替代這個角色。
至于中國,新加坡也希望與之合作,鼓勵中國以某種方式留出空間,讓其他國家得以繁榮、走自己的路,並在長遠而言,歡迎這個新崛起的大國,而不是感覺房裏有一頭大象,而這頭大象未必留意到周遭或腳下還有誰。
來源:聯合早報網,原網址如下:http://www.zaobao.com/news/singapore/story20200123-102329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