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淵文 報道
冠病疫情來襲,勢必改變未來人們出行和工作的習慣,交通行業也將進一步數碼化和智能化。
SWAT Mobility(簡稱SWAT)的聯合創辦人王友活和蔡滿傑告訴《聯合早報》,在遠程辦公、共享辦公空間,以及靈活工作時間的大趨勢推動下,人們可能會生活在範圍更小的社區,而主要的交通模式會是共享交通。
車輛應該是隨需而至,由大家共享,成本更加便宜也更有效。
提供智能出行科技的SWAT,便可實時根據當下的出行需求,算出最有效的共享交通路程,而且也能追蹤誰搭過哪一輛車,在冠病期間乃至之後,或許會成爲新常態。
例如,SWAT爲豐田交通基金(Toyota Mobility Foundation)提供科技,讓後者與曼谷的一家醫院合作,爲參與冠病治療的醫護人員提供按需接送服務。
談到SWAT的由來,其實王友活和蔡滿傑最早探討如何通過送餐服務把小販食物送上門,但認爲這個業務的營運成本相當高,而知名的小販攤位也沒興趣加入,最後他們的焦點轉移到了共享交通服務商,如何在最短的時間內通過最有效的路程讓多名乘客抵達目的地。
蔡滿傑也是交通運輸業者金鍾集團(Goldbell Group)總裁,早在12年前他加入一個創業家組織,常常被邀請去聆聽關于通勤科技的計劃書呈現,“我意識到舊式的經濟體正在快速轉變,新的商業模式湧現,于是我探討如何通過數據信息進軍新的領域。”
經朋友介紹後,蔡滿傑結識了王友活。王友活曾在多家起步公司工作,就讀新加坡國立大學參加海外學院計劃時,便在硅谷一家公司實習。
SWAT成立于2016年初,起初的四人團隊在九個月時間內開發出了科技。王友活說:“這段時間我們日日編寫程序,包括周末,取得的進步讓我們感到興奮。”
公司于2016年8月推出了共享巴士服務,從宏茂橋到中央商業區,收取5元。
蔡滿傑說,但由于當時優步(Uber)和Grab大打價格戰,共享巴士服務面對諸多挑戰。
2017年,公司獲得陸路交通管理局頒發的隨需而至巴士試點項目合約。
隨後王友活和蔡滿傑發現,一些地處偏僻的公司每天派送巴士載員工上班,可以提高效率。于是他們找上了勝科海事(Sembcorp Marine),提出了改善的方案,對方一聽之下非常感興趣,希望保留原有的預算,爲員工提供更優良的接送服務。
在SWAT應用的規劃下,勝科海事員工搭乘巴士的車站數目,從九個增加到200至300個,員工步行最多五到10分鍾,就可到達。而且這可以隨著員工需求的變化進行更改。
王友活說,平均而言,員工的整個車程會縮短5%至10%,但更重要的是,員工前往車站的距離縮短了。
SWAT隨後也獲得一家機場地勤公司的合約,可以在巴士出發前15分鍾收集要搭車員工的信息,5分鍾時間算出各輛巴士的路線,以及員工應搭哪一輛巴士。
此外,王友活表示,這個科技還可以運用在物流領域,例如遞送食物、冷藏物品等,校車也能運用這個科技。
除了在本地紮根,過去兩年內,SWAT也拓展了多個海外市場,包括越南、澳大利亞、日本、印度尼西亞等。
以越南爲例,當地有許多工業園區,交通不發達,工業園區讓不同租戶分攤巴士服務,改善員工上下班的情況。
此外,公司與康福德高合作,後者在澳大利亞南威爾士的悉尼西北區推出首條“隨需而至”巴士服務。
今年以來海外營收占了公司總營收的35%,蔡滿傑說:“我們的目標是在2023年,把這個比率提升到80%。”
SWAT目前正在積極開拓中國市場,去年11月在廣東新加坡合作理事會會議上,和一家中國巴士公司簽署了諒解備忘錄,合作在中新廣州知識城推行隨需而至共享巴士服務。
王友活透露說,隨著冠病疫情的暴發,更多的公司前來詢問這項科技,重審他們的交通運輸安排。而即便隨著疫情降溫,全球將進入一個新常態,搭乘巴士可能需要接觸追蹤(contact tracing)、量體溫、記錄巴士何時清洗。
蔡滿傑對于SWAT的潛能抱有很大信心,“這項科技可在全球運用,我們的目標是成爲獨角獸。”
去年SWAT營收爲數百萬元,同比大增140%,並于去年11月獲得1010萬美元的A輪融資,領投的是University of Tokyo Edge Capital,其他投資者包括SMRT Momentum Ventures、康福德高創業投資(ComfortDelGro Ventures)、經濟發展局投資公司等,公司的原有投資者通環(iGlobe Partners)旗下基金和金鍾集團家族理財室也參加這輪融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