冠病疫情暴發後,國大醫院由于實施分組工作模式,每天只有半數的人輪流上班,人手嚴重短缺,只好增聘八名臨時工。物資管理部門從每周工作五天改爲七天,工作時間也從每天10小時延長至13小時。
把厚重的醫療物資裝上推車,再徒步運往醫院其他部門,這樣的工作看似吃力,對62歲的瓦哈蔔來說卻遊刃有余。
在國大醫院物資管理部門擔任倉庫主管的瓦哈蔔(Abdul Wahap Mydin Pillay)說,過去七個月是他27年職業生涯中最忙的日子。
“冠病疫情暴發後,病房每天所需的物資供應顯著增加。由于推車能承受的重量有限,我們送貨的趟次也得增加。起初當然會肌肉酸痛,但現在已經習慣了。”
國大醫院物資管理部門共有46名全職員工,負責管理超過2600件物品,包括口罩、面罩、針筒和個人防護裝備(PPE)等。
物資管理部門主任鄧坤雄受訪時指出,自從醫院實施分組工作模式後,每天只有半數的人輪流上班,人手嚴重短缺,只好增聘八名臨時工。該部門的工作天數從每周五天改爲七天,工作時間也從每天10小時延長至13小時。
除了把醫療物資運往醫院內的30個地點,例如病房、診所和手術室,部分物資也須提供給駐守在客工宿舍和社區隔離設施的醫護人員。在送貨之前,瓦哈蔔都會一一點算倉庫管理員揀取的物品,確保准確無誤。
鄧坤雄坦言,疫情暴發初期,他最擔心庫存耗盡卻找不到替代品,所幸至今從未發生這樣的情況。他透露,醫院大部分的醫療物資都來自中國,而早前中國“封城”對供應鏈造成許多不確定性。
“從海外進口的運費上漲了,一些供應商就把額外成本轉嫁給我們。”
鄧坤雄只好尋找其他“非傳統”貨源,如通過企業禮品供應商從中國進貨,以確保供應不會中斷。手部消毒液等物品則從馬來西亞進口。
他說:“個人防護裝備多數來自我們的國家儲備。這些物品的使用率很高,本來是每周補給兩三次,現在病房每天都需要補給。”
由于病房的儲存空間有限,除了現有的倉庫,團隊也動用原本即將拆除的舊倉庫,使儲存空間擴大了一倍。
鄧坤雄指出,由于國大醫院較爲老舊,在科技方面難免有諸多局限,倉庫的工作流程主要還是得依靠人力。
國大醫院本月起著手改善工作流程
從這個月起,國大醫院計劃著手改善工作流程。當病房的護士發現某件物品的庫存即將耗盡,只須把物品相應的無線射頻識別(RFID)卡片投入閱卡器,倉庫管理員就會收到通知,無須親自到每間病房檢查庫存,預計能減少兩成的工作量。
鄧坤雄說:“如今疫情較爲穩定,我們也逐漸恢複正常運作,但我們已做好准備,萬一疫情突然惡化,也不會措手不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