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著社會迅速老齡化,不僅教育的面貌須要改變,把原本集中在人生前20年的學習生涯,拉長爲對掌握技術和精進技能的畢生追求,知識的傳授模式也得相應調整,以確保年長人士不因大腦老化等生理問題,在學習進程上受阻。
國務資政兼社會政策統籌部長尚達曼昨天在一場線上國際研討會中,對區域國家如何應對老齡化問題提出幾項建議。活動由新加坡國立大學東亞研究所、中國社會科學院發展戰略研究院,以及中國清華大學社會學系聯辦,研討會主要從國際視角探討中國與區域人口老齡化問題對經濟和社會的影響。
聯合國亞洲及太平洋經濟社會委員會曾在2017年發表的政策概要中形容,東亞和東北亞地區的人口老齡化速度和規模,在人類曆史上是“前所未有”的。根據預測,本區域的年長人口將從2015年的1.9億人,增至2030年的3億多人。
緩解人口老齡化沖擊 各國須從多方面著手
尚達曼認爲,東亞地區會快速老齡化,不單是戰後嬰兒潮以及年輕一代晚婚晚育所致,它也反映區域醫療水平整體提升,使人們更長壽。以新加坡爲例,去年男性的預期壽命爲81.4歲,女性則是85.7歲,都居世界前列。
“因此,從某些方面來看,應對老齡化社會以及隨之而來的經濟和社會挑戰之所以變得更大,是因爲我們在提升醫療服務和生活質量上取得了成功。”
尚達曼指出,要緩解老齡化人口對經濟和社會的沖擊,各國政府須縱觀全局,從貨幣政策、財政規劃、就業結構、終身學習和社區醫療等多方面著手,確保年長者有機會過著有尊嚴、有意義和有滿足感的生活。
其中在就業和學習兩大方面,尚達曼認爲,國家必須改變就業結構,包括提高退休年齡和重新設計工作,並根據工作性質的轉變調整職能培訓,方便年長者繼續就業。如此一來,投入工作的年長者可避免精神和健康退化,維護老齡化社會的生活質量。
調整職業培訓模式
“我們不能等到人們上了年紀才爲新工作做准備……我們必須更早開始。常態應該是,人們在中年或中途轉業時,就要爲新職業和所需技能做好規劃。這必須是雇主、政府和員工本身的共同責任,並得到社區學習夥伴的支持。”
提早爲轉業准備,也意味著教育體制須與時俱進。當年最初負責我國“技能創前程”計劃的尚達曼說,人們的學習階段不該只集中在人生的首20年,而應延長爲終身學習,政府也尤其需要對中年和中途轉業人士的教育和培訓加大投資。
此外,職能培訓模式也得調整,好讓中年以上者能更容易吸收新知識。例如:讓學員分塊學習,一次10或20分鍾,避免長時間上課;不斷重複和重述課程內容,並經常進行測試;交替上課主題,從而刺激學習能力。
尚達曼在對談環節答複主持人、國大東亞所所長郝福滿(Bert Hofman)的提問時說:“老齡化確實會影響我們的心智能力,這是不可避免的……但最近的研究顯示,即使年紀大了,我們仍然會産生新的腦細胞,仍然能夠學習。我們面臨的挑戰是如何開發適合年長者的一套學習方法。”
目前領導全國就業理事會的尚達曼補充說:“如果我們發展出一套能讓年長者盡情發揮所長的學習方法,而且又能制定出方便年長者的工作場所安排,我想我們會開啓無限可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