內政團隊行爲科學中心去年8月和9月之間進行線上“詐騙認知”調查。調查顯示,63%參與調查的人在2019年8月至去年9月這一年內曾遭遇騙案,7%的人則在過去一年被詐騙。受騙的人當中,55%被詐騙一次,45%則被騙超過一次。
內政部發布的“詐騙認知”調查報告顯示,超過六成的新加坡人和永久居民過去一年曾遭遇詐騙案,7%的人則掉入詐騙陷阱成爲受害者。
相較年長者,20歲至39歲的人更可能受騙。上過一次當的受害者容易再次受騙,45%的騙案受害者就曾多次被騙。
內政團隊行爲科學中心去年8月和9月之間進行線上“詐騙認知”調查,該中心助理局長蔡曉婷昨天在記者會上公布調查報告。
共4043名新加坡人和永久居民參與這項調查,75%的參與者年齡介于15至59歲,其余25%是60歲或以上的年長者。調查旨在了解詐騙案受害者,以及非受害者的行爲特征,了解受害者爲何會上當,而那些沒有掉入詐騙陷阱的人又爲何較不容易被騙。
20歲至39歲更可能受騙
調查顯示,63%參與調查的人在2019年8月至去年9月這一年內曾遭遇騙案,7%的人則在過去一年被詐騙。受騙的人當中,55%被詐騙一次,45%則被騙超過一次。這意味著,詐騙案受害者很有可能再次受騙。
蔡曉婷在記者會上說,研究團隊一開始假設年長者較容易受騙,調查結果卻顯示,20至39歲的人是較有可能受騙的群體,他們占受騙人數的48%。相比之下,年齡介于40至59歲的人占受騙人數的28%,而只有18%的受害者是60歲以上的年長者。15至19歲的人則占受騙人數的6%。
蔡曉婷解釋,20至39歲的年輕人比年長者更懂得使用網絡服務,個性也比較沖動,因此可能導致他們容易受騙。“本地的年輕人會使用網絡銀行、社交媒體等等,上網的頻率其實很高,如果在網上有高風險行爲,就容易受騙。”“高風險行爲”指的是點擊彈出式(pop up)廣告信息或來源不明的電郵等等。
四大最常見騙案
根據警方上周公布的2020年罪案數據,不少詐騙案都在網上發生。10大詐騙案中,以電子商務詐騙、冒充社交媒體詐騙、借貸詐騙和與銀行相關的釣魚詐騙爲四大最常見的騙案。
詐騙案近年來有上升趨勢,罪案數據也顯示,警方去年共接獲1萬5756起騙案,占罪案總數的42.1%,被騙金額高達2億零120萬元。相比之下,警方前年接獲9545起騙案,占罪案總數的27.2%。
蔡曉婷說,內政團隊行爲科學中心的調查顯示,任何人都可能成爲詐騙案受害者。她指出,那些沒有上當的人的一些行爲特征值得人們借鑒。“他們不那麽沖動,不會一在網上看到優惠就行動。”
她也指出,在公共教育工作方面,當局接下來會更著重向年輕國人宣導,避免他們受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