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加坡是亞洲著名的彈丸小國,面積只有719平方公裏,僅有我國香港面積的三分之二,但在新加坡獨立之初,面積只有581.5平方公裏。新加坡增長的土地,全部由填海産生,如今的新加坡相比獨立之初增長了超過20%,這一切都源于李光耀的“毒蝦戰略”——在這個大魚吃小魚、小魚吃蝦米的世界,新加坡必須成爲有毒的蝦。即便外國有能力吃掉新加坡,也會同歸于盡。除了花重金砸出了東南亞裝備水平最高的海軍和空軍,讓新加坡變得更大,從而承載更多的人口,也是新加坡發展的重大戰略,填海,向海洋爭奪土地,成了新加坡的唯一選擇。
新加坡填海規劃:2030年還要再填出52平方公裏的土地
新加坡的兩個鄰國——馬來西亞和印尼,曾是新加坡的最大沙石進口來源國,但馬來西亞看到新加坡越來越大,自然坐不住了,畢竟賣砂土給新加坡就相當于賣國土給新加坡了,何況兩國還有很大的曆史恩怨。早在新加坡還沒有現在這麽大的1997年,馬來西亞便終止了對新加坡填海用砂的供應。2007年,印尼看到新加坡離自己所屬的島嶼越來越近,也宣布停止對新加坡砂土的供應。于是新加坡開始向柬埔寨、越南購買砂石。2017年,柬埔寨也停止了供給砂土給新加坡。
工作中的新加坡船只
即便是這樣,新加坡即便是要多花好幾倍的運費去購買價格本就不貴的砂石也要從海上擴大領土。雖然馬來西亞和柬埔寨禁止出口砂石,但兩國的腐敗官員仍然私發開采牌照采砂賣給新加坡。例如在2008年,在新加坡的官方統計中,來自馬來西亞的價值300萬美元的砂石赫然在目,而這些贓物的買者——新加坡卻對此閉口不談。
新加坡快速生長的大士港和裕廊島
無論是馬來西亞、印尼、柬埔寨還是越南,向國外出口砂石本就是飲鸠止渴,砂石開采活動對環境尤其是海洋環境破壞極大,而越南和柬埔寨的漁業恰恰是該國平民收入的重要組成。在柬埔寨的沿海甚至出現了漁村變鬼村的現象。況且出口官的腐敗又卷走了大量賣砂石的收入。
柬埔寨沿海,以Koh Sralau(高斯羅勞)爲主的砂石開采地
隨著新加坡越來越大,國家實力也不斷增長,海空軍實力處于東南亞頂尖水平的新加坡,早就不是一只“有毒的蝦”了,東南亞各國還要讓自己付出環境代價,去成就新加坡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