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是我外交生涯中一段難忘的經曆。
作爲改革開放的窗口,蘇州工業園區1994年破土動工。這是中國和新加坡兩國政府間合作的重要項目,是中國第一個跨國合作工業園區,此後被視爲“改革開放試驗田”“國際合作示範區”。截至2017年底,已有92家世界500強企業在園區共投資了156個項目,累計吸引外資項目4000多個,實際利用外資303億美元,園區的發展成績斐然。
回想當年建設過程,卻並非一帆風順。2000年8月,我出任中國駐新加坡大使,剛到任就碰到一個棘手的問題,蘇州工業園區建設遇到了困難。雙方發生一些意見分歧,且越來越大。以至于新加坡方面有人覺得這步棋走錯了,當初就不應該到蘇州去合建這樣一個園區,甚至有人主張撤出。
這究竟是怎麽回事呢?事情還得從頭說起。1992年,鄧小平同志在南方談話中提到,“我們應該學習借鑒新加坡的經驗。”新加坡很敏銳,就在這一年,時任總理吳作棟、資政李光耀訪問中國,就此做出呼應,表示願意跟中國合作,通過共建工業園區把新加坡的經驗介紹到中國來。中方對新方的提議持積極態度。經過新方多次來華實地考察以及雙方幾輪磋商後,中新兩國同意在蘇州合作建設一座工業園區。
1994年2月26日,中新雙方在北京簽署合作開發建設蘇州工業園區的協議。其目標是要建成一個以高新技術爲先導、現代工業爲主體、第三産業和社會公益事業配套的有一定規模的現代化工業園區。爲此,雙方還成立了中新蘇州工業園區開發有限公司作爲園區開發主體。該公司預計投資1億美元,注冊資本5000萬美元,其中新方占股65%,中方占35%。
當年5月12日,蘇州工業園區舉行隆重動工典禮,中方時任副總理李岚清、新方資政李光耀出席了活動。這一天,金雞湖畔彩球高懸,鞭炮鳴響,氣氛喜慶而熱烈。李光耀在致辭時非常動情地說:“這是新加坡和中國非常用心地共同興辦的一個項目,相信這對中國借鑒新加坡的經驗,進一步搞好改革開放和經濟建設,並促進兩國關系的發展是很有益處的。”
工業園區建設初期,雙方合作默契,工程進展較快。但好事多磨,沒過多久問題就來了。新方的想法跟蘇州的想法有了分歧。水、電、路、廠房的建設標准,新方要求很高,比如自來水要求打開龍頭就能喝,這在當時我們國內包括蘇州很難做到。而新加坡可以做到,他們要求要達到這樣一個標准。分歧不斷,摩擦增加。此外,在中新合建工業園區之前,蘇州市政府在西邊已經建了一個新區,其主要目的是承接從市區疏散出來的人口,以便實現舊城改造。因該新區享受到一些招商優惠措施,一時間成了投資窪地。新方聽到這些聲音,擔心新區發展對蘇州工業園區建設産生影響,態度也發生了一些變化。
問題到了非解決不可的時候。中方經過一番研究並與新方反複磋商後,決定采取“倒股比”的方案,即中新蘇州工業園區開發有限公司的股比由新方占大股變成中方占大股,即中方占65%,新方占35%,並由中方牽頭蘇州工業園區的開發和管理。1999年6月,中新雙方簽署了一個關于調整股比的補充協議,並且明確協議從2001年1月1日開始實施。
補充協議的簽署朝著解決問題的方向邁出了重要一步,但對于工業園區能否由此走出困境,新方一些相關人員仍持懷疑態度。2000年8月我到任新加坡後,明顯感覺新方這邊彌漫著一股悲觀情緒。我得去做調解,責無旁貸。我頻頻拜會新方上層人士、社會名流,出席學界和企業界的各種活動,利用一切機會和新方人員交流、探討、切磋,盡可能爭取更多理解,達成更多的共識。
在交流過程中,我發現一個關鍵問題,通過共建工業園區,把新加坡的經驗介紹到中國去,新方從一開始就強調“移植”。新加坡有裕廊工業園區,是亞洲最早成立的開發區之一,成爲新加坡工業化的搖籃,也被認爲是新加坡發展起步階段辦得非常成功的項目。新方就想把裕廊工業園區的一整套做法原原本本地搬到蘇州去。正是這個“照搬”使他們在蘇州碰不少壁。
因爲新方中有不少人對中國文化很有研究,我便給他們講了“橘生淮南則爲橘,生于淮北則爲枳”的故事。又舉了一個例子,中國“水稻之父”袁隆平,他結合中國國情,因地制宜研究出了雜交水稻技術,極大地提高了水稻的産量和質量,解決了中國的糧食問題。新加坡獨立二三十年就跻身發達國家行列,不是因爲照搬西方的經驗,而是走了一條東西合璧的路子。同樣的道理,新加坡的經驗再好,如果不結合中國的具體實際也難以在中國推行。經過我們雙方的反複交流和探討,新加坡方面越來越多的人認識到經驗生搬硬套行不通,還是要因地制宜才好。
中新雙方實行股比調整後,蘇州方面負起主要責任,新加坡繼續提供技術、經驗等“軟件”支持,同時也結合蘇州實際情況作了變通。2003年底,中新蘇州工業園區開發有限公司在連續3年實現盈利的基礎上,消除了曆年累計虧損。同一年,蘇州工業園區的産值就達到1993年整個蘇州市的産值水平,相當于10年再造了一個蘇州。蘇州工業園區走上了健康發展的軌道。
2002年1月,時任蘇州市委書記陳德銘帶領蘇州代表團訪問新加坡。時任總統納丹、總理吳作棟、資政李光耀分別會見代表團,對園區取得成功表示祝賀。李光耀說,雙方在合作中出現一些分歧是難免的,重要的是大家很快找到了解決問題的辦法,現在園區建設已初見成效,這個速度超出了他的預期。納丹也信心滿滿地表示,先把蘇州這個園區辦好,以後可以把好的做法推廣出去。
2004年,我結束在新加坡的任期向納丹辭行,他又主動提起蘇州工業園區的發展,認爲這些年新加坡在同中國合作過程中既分享了經驗,同時更向中國學到不少東西。
今天,蘇州工業園區已經成爲中國與外國合作興辦工業園區的一個典範,其運營的成功經驗被推而廣之。中新繼續聯手打造了天津生態城、(重慶)戰略性互聯互通示範項目以及廣州知識城等一批合作項目。隨著“一帶一路”建設不斷推進,中新兩國合作將迎來新的輝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