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改革開放40年,感謝國內100人和國外10人所做的貢獻,其中一位就是我國已故建國總理李光耀。
中國今天慶祝改革開放40周年大會,李光耀是獲頒“中國改革友誼獎章”的10名外籍人士之一,也是唯一的東南亞國家政治人物。他獲中國官方評價爲,“推動新加坡深度參與我國改革開放進程的政治家”。
(別急,讀完這篇文章才看整份名單,就放在文章末端。)
唯一東南亞政治人物入列 獲贊“推動新加坡深度參與中國改革開放”
以40年的跨度來說,10人名單非常短。新加坡這麽一個在世界地圖上毫不起眼的小國已故領導人入列,可說是對李光耀的高度評價,也是對新中關系的一種肯定吧。
按中共政治局常委、中共中央書記處書記王滬甯的說法,獲表彰的外籍人士是“中國人民的老朋友”。
李光耀這位“中國人民的老朋友”是如何推動新加坡深度參與中國改革開放進程的呢?中共黨報《人民日報》旗下《環球時報》網站是這麽介紹的:
李光耀(1923年09月16日~ 2015年03月23日),新加坡華人,祖籍廣東省梅州市大埔縣高陂鎮黨溪鄉,畢業于新加坡萊佛士學院,新加坡人民行動黨創始人之一。 曾任新加坡總理(開國元首)。
李光耀在70年代末開始與中國大陸交往,雙方都放棄了60年代時敵對的政策,李光耀會晤過多位中國領導人,對中國的改革開放政策制定方面有重要影響。
有學者總結,李光耀曾助力推動中國改革開放進程。早在1978年,中國改革開發前夕,鄧小平就曾去新加坡考察,從李光耀那獲得啓發,學習新加坡發展經濟和治理國家的經驗,並由此堅定了改革開放的決心和信心。
上世紀90年代,李光耀退居二線,但仍然在推動中新的第二輪合作,即新加坡在中國的直接投資,建立了蘇州工業園區,由此通過帶動一個城市的發展,進一步拉動了長三角經濟的飛速發展,開創了國家經濟合作新模式。
在本世紀初,李光耀又推動了中新第三輪合作,建立了一種更加環保、更具生態意義的經濟模式,即在天津建立了新加坡生態工業園區,將一種新的生態經濟模式引入中國。
李光耀曾表示,中國自實行改革開放政策以來,政治穩定,經濟快速發展,社會面貌發生了巨大變化,這不僅造福中國人民,也爲地區和世界和平繁榮作出了重要貢獻。
500多字的短文雖然細節不多,但基本概括李光耀生前爲推動新加坡深度參與中國改革開放進程所作的努力。
回想起2008年,鄧小平訪問新加坡30周年,同時也是中國改革開放30周年,中國和新加坡學術界就中國借鑒新加坡經驗的課題發表了一系列研究成果,其中有一種觀點認爲,鄧小平當年所說的借鑒新加坡經驗及對新加坡的美言,僅僅是“一句客套話”。
十年後的今天,中共借改革開放40周年肯定李光耀的貢獻,已徹底扳倒所謂“客套話”論了。
鄧小平到訪新加坡 曆史性的一刻定格在1978年11月12日
一切回到40年前。曆史性的一刻定格在1978年11月12日這一天。鄧小平到訪新加坡,李光耀親自到機場接機。此後,兩位領導人建立起很好的互信關系,也開啓了新加坡參與中國改革開放的不解之緣。
作爲曆史片段的參與者,我國前外交部長楊榮文和巡回大使許通美前不久撰文,描述當年兩位老人在特定曆史時空下的互動細節。
許通美在《聯合早報》中國改革開放40年特輯中談到鄧小平與李光耀的情誼:
雖然鄧小平與李光耀在1978年11月只見面三天,這次會議讓兩位偉人建立了特殊的關系。他們彼此欣賞尊重,建立了互信關系。1978年後,鄧小平沒有再訪問新加坡。但李光耀1980、1985和1988年,分別三次在中國與鄧小平再度會面
新中在1990年才正式建交,由此可見,兩國之間很多密切往來在還未建交之間就開始了。
新加坡,一個“疏遠了的親戚”能取得成就
楊榮文在11月12日刊于《聯合早報》的文章透露:
那是1978年11月,他(鄧小平)並不是因爲新加坡的發展水平而受到啓發。如果是這樣的話,日本或西方的許多城市將會給他留下更深刻的印象。新加坡特別之處,在于它代表了一個疏遠了的親戚所能取得的成就。在中國以外,沒有任何國家的人口以華人占多數。
當事人李光耀在《李光耀觀天下》一書中描述,鄧小平到訪時向自己透露:
“你們有一座美麗的城市,一座花園城市。”李光耀向他表示感謝,但補充道:“你們完全可以做得比我們更好,因爲我們是中國南方沒有土地的農民後代。你們有學者,有科學家,有專家。你們將比我們做得更好。”鄧小平當時沒有回答李光耀,只是用銳利的目光看著他,隨後繼續轉向另一個話題。
說到發展經濟,日本或許是中國的重點學習對象,但新加坡這個華人占大多數、又是“低學曆苦力後代”的國家也能夠把經濟搞好,這肯定給了鄧小平莫大的啓示:新加坡能,中國也能,甚至更能。
鄧小平1978年訪新回國後 中國啓動改革開放 1992年明確提學習新加坡
就在鄧小平回到中國後的一個月,中共召開十一屆三中全會,正式拉開了改革開放的帷幕,隨之而來的一場翻天覆地的巨變,不只釋放了中國巨大市場的活力,也改變了14億中國人民的命運。
1992年,年事已高的鄧小平在南巡談話中,更是明確提出要學習新加坡。他說,“新加坡的社會秩序算是好的”,“我們應當借鑒他們的經驗,而且要比他們管得更好”。此後,學習新加坡模式的熱潮一度在中國應運而生。
知名學者鄭永年曾經撰文分析,到了1990年代,在經曆八九政治風波、東歐劇變、蘇聯解體之後,鄧小平需要處理中國當時面臨的經濟發展與政治秩序之間的關系問題,在那樣的時代背景下,新加坡再次成爲鄧小平的關注對象。
1990年代李光耀退居二線 仍積極推動新中關系
而那個時候的李光耀雖然已經退居二線,仍積極推動新中關系發展。在李光耀的提議下,新中在1994成立了蘇州工業園區,新加坡通過這個合作項目幫助培訓中國官員,同時也分享我們在吸引外資以及建設工業區方面的知識和經驗。
2007年,當環保問題成爲制約中國發展的短板時,新加坡向中國建議聯手打造生態城,促成了天津生態城這個第二個國家級合作項目。2013年,在中國的建議下,兩國同意在中國西部地區開展第三個國家級合作項目——中新(重慶)戰略性互聯互通示範項目。
同個時候,新加坡也與中國建立了多個合作機制及對話平台,包括副總理級的新中雙邊合作聯合委員會及地方政府級的經貿理事會。
新加坡商人高管都被吸入中國改革開放浪潮中
李光耀不只推動新加坡深度參與中國改革開放進程,也鼓勵新加坡企業去中國投資。不只是政府層面,還有許許多多的新加坡商人和高管都被吸入中國改革開放的浪潮中,小夥子一頭栽進,轉眼已是中年人。
爲了新中關系,李光耀生前到訪中國30多次,與中國國領導人建立了良好互動。在中國經曆八九政治風波後,李光耀協助中國突破西方的外交封鎖,也使新加坡在上世紀90年代能夠成爲中國重視的合作夥伴。
“汪辜會”、“習馬會”都在新加坡舉行
1993年,李光耀更是憑借自己長期與台海兩岸建立起的聯系,促成了首次汪辜會談在新加坡舉行。因爲新加坡與兩岸特殊的聯系,2015年11月,曆史性的兩岸領導人“習馬會”也在新加坡中舉行。2015年也是新加坡建交25周年,到訪我國的習近平在演講中緬懷李光耀。
習近平說:
“我經常回憶起和李光耀先生會面時的情形,他講的話,言猶在耳,對我的啓示很深。”
習近平還形容,新中關系如今“枝繁葉茂,碩果累累”,而兩國友誼的“接力棒”,需要年青一代“接過來,跑下去”。習近平在演講中也透露,他在1986年第一次踏足新加坡,當時的任務就是學習裕廊工業區的開發。
“李光耀的遺産”讓新加坡在新中關系上獲益很深
當然,新中畢竟是兩個主權獨立的國家,意見總有分歧時,關系也有不好時,但風雨終究會過去,友誼的小船不會說翻就翻。如果說,2016年下旬至2017年中旬是新中關系“穩中有變”的考驗期,那2018應該是新中關系“穩中向好”的友好期。
而這一切,得追溯到40年前那一場“李鄧會”和中國開啓的改革開放進程。當然,更不能不提“中國改革友誼獎章”得主李光耀。這位戰略眼光極爲犀利的新加坡已故領導人爲新中關系奠下了深厚基礎,這一份“李光耀的遺産”將讓新加坡在新中關系上獲益很深很久。
中共中央、國務院表彰110名對中國改革開放事業作出傑出貢獻的人士名單:中國改革友誼獎章獲得者名單(10名)
助力中國醫療衛生事業發展和對外合作的開拓者 阿蘭•梅裏埃
中國改革開放的第一位“洋廠長”威爾納•格裏希
促進中國對外經濟交流合作的國際活動家 克勞斯•施瓦布
國際知名企業參與中國改革開放的先行者 松下幸之助
推動中日邦交正常化、支持中國改革開放的政治家 大平正芳
推動新加坡深度參與中國改革開放進程的政治家 李光耀
中歐過奧林匹克事業走向世界的推動者 胡安•安東尼奧•薩馬蘭奇
中英友好的傳承者、中英經貿人文交流的促進者 斯蒂芬•佩裏
倡導並推動中外經貿合作和中美友好的企業家 莫裏斯•格林伯格
致力于向世界講述當代中國的國際友人 羅伯特•庫恩
(資料來源:新華網)
改革先鋒名單(100名)
國防科技事業改革發展的重要推動者 于敏
基礎教育改革的優秀教師代表 于漪
農村改革的先行者 小崗村“大包幹”帶頭人
率先到內地投資的澳門著名企業家和社會活動家 馬萬祺
數字經濟的創新者 馬雲
“互聯網+”行動的探索者 馬化騰
基層社會治理創新的優秀人民調解員 馬善祥
“863”計劃的主要倡導者 王大珩
海洋維權的模範 王書茂
推動漢字信息化的“王碼五筆字型”發明者 王永民
科學治沙的探路人 王有德
打造壽光蔬菜品牌推動農業産業化的典型代表 王伯祥
科技興油保穩産的大慶“新鐵人” 王啓民
科技體制改革的實踐探索者 王選
支持國家建設和改革開放的香港工商界優秀代表 王寬誠
推動依法治國的理論創新者 王家福
全面從嚴治黨中紀檢監察幹部的優秀代表 王瑛
保衛改革開放和平環境的戰鬥英雄 韋昌進
基層群衆自治制度的探索者 韋煥能
知識型企業職工的優秀代表 巨曉林
黨員領導幹部的楷模 孔繁森
經濟體制改革的積極倡導者 厲以甯
載人深潛事業的實踐者 葉聰
初心不改的農村的先進模範代表 申紀蘭
外交領域國家利益的忠實捍衛者 史久镛
三峽移民安置的實踐探索者 冉紹之
港口裝卸自動化的創新者 包起帆
西藏牧區改革的“排頭兵” 尼瑪頓珠
紮根牧區、帶領牧民脫貧致富的優秀基層幹部 廷•巴特爾
國企改革“邯鋼經驗”的創造者 劉漢章
民營企業家的優秀代表 劉永好
遠洋運輸體制改革的推動者 許立榮
踐行“工匠精神”的優秀代表 許振超
我國首位奧運冠軍 許海峰
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法律體系建設的積極推動者 許崇德
“複興號”高速列車研制的主持者 孫永才
航天科技事業創新發展的重要推動者 孫家棟
農村改革的重要推動者 杜潤生
民營汽車工業開放發展的優秀代表 李書福
電子産業打開國際市場的開拓者 李東生
讴歌改革開放的歌唱家 李谷一
開創山區扶貧新路的“太行山愚公” 李保國
海歸創業報國推動科技創新的優秀代表 李彥宏
弘揚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優秀表演藝術家 李雪健
不忘初心、奉獻一生的退休幹部楷模 楊善洲
城市集體企業改革的先行者 步鑫生
華西村改革發展的帶頭人 吳仁寶
人居環境科學的創建者 吳良镛
鄉鎮基層黨員幹部的優秀代表 吳金印
廈門航空事業的開拓者 吳榮南
基層社會治理創新的優秀民警代表 邱娥國
鄉鎮企業改組上市的先行者 何享健
落實幹部政策、平反冤假錯案的執行者 何載
深度貧困地區帶領村民脫貧攻堅的優秀代表 余留芬
司法體制改革的“燃燈者” 鄒碧華
民族團結進步的踐行者 庫爾班•尼亞孜
對外開放法制建設的積極實踐者 張月姣
注重企業管理創新的優秀企業家 張瑞敏
創新型一線勞動者的優秀代表 張黎明
維護社會公平正義的模範檢察官 張飚
中外合作“平朔模式”的創造者 陳日新
“一帶一路”衛生領域合作推動者 陳馮富珍
激勵青年勇攀科學高峰的典範 陳景潤
社區黨建和治理創新的探索者 茅永紅
經濟體制改革理論的探索者 林毅夫
可可西裏和三江源生態環境保護的先驅 傑桑•索南達傑
用生命踐行航空報國的優秀代表 羅陽
農村基層黨建“萊西經驗”的實踐創新者 周明金
小商品市場“漢正街”模式的主要開創者 鄭舉選
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理論研究的推動者 鄭德榮
塑造傳承“女排精神”的優秀代表 郎平
改革開放中湧現的優秀農民工代表 胡小燕
真理標准大討論的代表人物 胡福明
“中國天眼”的主要發起者和奠基人 南仁東
溫州民營經濟的優秀代表 南存輝
科技産業化的先行者 柳傳志
公共衛生事件應急體系建設的重要推動者 鍾南山
資本市場發展的實踐者 禹國剛
譜寫改革開放贊歌的音樂家 施光南
體育領域交流開放的優秀代表 姚明
“張家港精神”的塑造者 秦振華
改革開放試驗田“蛇口模式”的探索創立者 袁庚
雜交水稻研究的開創者 袁隆平
企業“軍轉民”實踐的創新者 倪潤峰
“雷鋒精神”的優秀傳承者 郭明義
中醫藥科技創新的優秀代表 屠呦呦
“改革文學”作家的代表 蔣子龍
空軍實戰化創新戰法的優秀代表 蔣佳冀
三巡蒼穹的英雄航天員 景海鵬
核武器事業的開拓者 程開甲
鄉鎮企業改革發展的先行者 魯冠球
傾力支持國家改革開放的香港著名企業家 曾憲梓
助推思想解放、撥亂反正的電影藝術家 謝晉
義烏小商品市場的催生培育者 謝高華
鼓舞億萬農村青年投身改革開放的優秀作家 路遙
“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理念的踐行者 鮑新民
文物有效保護的探索者 樊錦詩
量子信息研究的創新者 潘建偉
爲國家改革開放作出傑出貢獻的香港著名企業家和社會活動家 霍英東
航母戰鬥力建設的實踐探索者 戴明盟
原標題:慶祝改革開放四十周年大會 宣讀中國改革友誼獎章獲得者名單
(資料來源:新華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