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 凝媽
幾個孩子在一起玩的時候,難免會發生爭搶玩具的情況,孩子的表現不同,家長們的處理方式也不相同。有的孩子搶玩具後相安無事,依然能和平共處;有的孩子搶玩具後則大打出手,以後見面都要躲著走。很多家長困惑,孩子的玩具被搶了,到底該怎麽處理才最妥當?
孩子的玩具被搶走了
我們小區裏有個小廣場,孩子們喜歡在那裏湊堆,玩的時候帶著自己的玩具去玩,以免無聊。雖然大家都有玩具,但是孩子之間搶玩具的事還是時有發生。
青青2歲多,帶了一個小足球去玩。3歲的小男孩小滿看到了,也想玩足球,上去就從青青的懷裏搶走了。青青性格比較內向,看到球被搶走了,就去找媽媽,希望媽媽幫他把球要回來。
媽媽覺得都是孩子,有些不好意思要,告訴青青“小哥哥一會兒玩好了,就會還給你,媽媽再給你找個玩具!”正好路邊放著一個圓形的木凳子,可以滾著玩,青青就去玩木凳子了。
小滿看到青青玩的木凳子,覺得很好玩,把球一扔,又去搶青青的木凳子。青青年齡小自然是搶不過小滿,剛喜歡上這個玩具,又不能玩了,不禁大哭起來。
媽媽過來安慰青青“別哭了,我們的足球在那裏呢!我們現在去玩足球吧!”媽媽雖然感覺青青被小滿這樣欺負,有點氣不過,但是本著和平相處的原則,選擇了謙讓。
玩具兩次被搶,媽媽都沒有替自己出頭,青青很不高興,也不想在這裏玩了,哭著喊著要回家。媽媽也有些難過,感覺讓孩子受委屈了。但是,如果幫孩子搶回來,就成了大人欺負孩子,也說不過去。
青青媽媽真的很善良,曾經有一個媽媽因爲兩個孩子在遊樂場搶玩具,自己的孩子占了下風,居然拖著那個“欺負”自己孩子的小女孩在地上走,給女孩造成了巨大的心理傷害。這兩個家長一個過于謙讓,一個過于霸氣,都不是很理想的處理方式,到底如何處理真的需要智慧。
孩子喜歡搶玩具,在于大人也在于自己
有些孩子特別喜歡搶玩具,這跟孩子所處的環境,還有年齡都有一定的關系。
- 孩子在家裏被慣壞了,比較霸道
有的孩子在家裏被寵壞了,家裏什麽東西都由著他,只要家人不給他就會撒潑打滾,家人趕忙滿足自己的要求。孩子習慣了被滿足之後,到外面也是這樣的作風,見什麽要什麽,認爲別人都應該讓著他。
鄰居一個孩子就是這樣,每次出去玩都會拿人家的東西,不管是大人的還是孩子的,只要看到就想要。有時候媽媽還去幫他要,讓他更加有恃無恐。
有一次看到人家的羽毛球拍,孩子想要,人家對方不給。媽媽就跟人家說“一會兒就還你們,又玩不壞!”因爲多次搶玩具,妨礙人家玩,後來,再有人看到這個孩子,就會躲著走,生怕來搶他們的玩具。
- 孩子能力不足,不知道如何正確表達自己
育兒專家張思萊說:
對孩子來說,不能很好地通過語言表達自己的想法,所以往往喜歡直接采用“搶”或“打”的肢體語言來解決問題。
孩子總會有好奇心,總認爲別人的玩具比自己的好,所以總想得到那個玩具,但是因爲年齡太小或者本身語言能力較弱,自己表達不出自己的想法,就直接用行動來表示。
還有的孩子在家裏不受重視,會故意搶東西吸引爸爸媽媽的注意力,關注自己。他的目的不是搶東西而是搶爸爸媽媽的關愛。在一些二胎家庭中,這些表現尤其明顯。
閨蜜的女兒三歲的時候,又有了一個小妹妹,女兒在父母那裏得不到以前那樣悉心的照顧,感到特別傷心,動不動搶妹妹的玩具,惹得妹妹大哭。閨蜜就把女兒訓斥一頓,可是女兒怎麽也不改,因爲只要搶東西,父母就會格外關注她。
- 處于物權敏感期,以自我爲中心
1歲半到2歲,孩子具有強烈的占有欲,不管是自己的還是自己喜歡的,都認爲是自己的,這時候就開始出現搶別人玩具的情況。
2-3歲就到了物權意識的敏感期,開始區分我的你的,但是特別自我中心化,會把自己的東西看得很牢,不允許別人搶,但是看到喜歡的玩具還會去搶,不會考慮到別人失去有什麽不好的感受。
二寶從1歲多開始就是這種狀態,自己的玩具不許別人動,但是會搶別人的玩具。和哥哥玩的時候,看到哥哥玩大汽車,他就湊上去玩大汽車。哥哥讓給他玩,再去玩小汽車時,他又跑過去玩小汽車,總是喜歡搶人家手裏的東西。
孩子的玩具被搶以後,表現各有千秋
孩子的玩具被搶以後,不同的孩子表現大不相同,有的特別平和,有的特別激烈。
- 用哭鬧表示不滿
有的孩子特別內向,性格比較弱,當玩具被別人搶走以後,會用哭鬧表達自己的情緒,希望得到大人的支持。這樣的孩子看上去很軟弱,但是會哭的孩子有奶吃,也不會特別吃虧。而且能哭出來,也是很好的情緒釋放,比憋在心裏不表達強多了。
- 毫不在乎
有的孩子比較大條,或者是因爲自己在家裏沒地位,被搶習慣了。這樣的孩子遇到玩具被搶以後,會自己再去找一個玩具,直接退出不玩了,不哭不鬧不爭不搶。如果是性格大條的還好一點,心態好,受歡迎程度高。如果是被欺負慣了的,就學會了凡事退讓。
- 立即搶回來
有的孩子比較霸氣,會用實際行動表達自己的憤怒,上去一把搶回來。這樣的孩子有的是本身比較勇敢,有的是在家裏經常別大人慣著,搶習慣了。雖然不會吃虧,但是處理不當也會傷害別人或者得罪人引起一些不必要的麻煩就不好了。
家長們都是如何處理孩子搶玩具的
家長們面對孩子的玩具被搶,處理方式也是各有千秋,有的很明智,有的很懦弱,有的很過火,很多父母的引導是有問題的。
- 明智的做法
如果孩子的玩具被搶,會跟對方的孩子講道理。
如果自己的玩具,會說“這是我們的玩具,你想玩也可以,要征求我們孩子的意見!”
如果是公用的玩具,但是自己孩子首先拿到的,孩子還沒玩夠,就說“這是我們孩子先拿到的,你先玩別的玩具,我們玩一會兒就給你玩,大家輪著來!”
如果玩具可以大家一起玩,可以征求孩子的意見,看能不能一起分享,如果孩子同意一起玩,將是皆大歡喜的結果,如果孩子不同意,還是要尊重孩子的意見。
- 懦弱的做法
當孩子的玩具被搶的時候,礙于面子,不好意思去跟人家要,步步退讓,就怕對方的家長不高興。有的孩子來自己家裏玩的時候,也會搶孩子玩具,這時家長更是難爲情,可能還會訓斥自己的孩子,強迫讓孩子把自己的玩具貢獻出來,分享給大家。
這樣的處理方式,雖然顯得很大方,但是孩子會很不開心。認爲自己的父母都不幫助自己,感覺父母不愛自己,會在心裏生一頓悶氣。以後再有孩子來家裏玩的時候,孩子會把自己的玩具藏起來,更不舍得分享。最不好的結果是,孩子可能學會了凡事忍讓,甘願受委屈,難免成爲一個不情願的“老好人”。
- 過火的做法
還有的家長表現特別激烈,看到孩子的玩具被搶,會立即幫忙搶回來,甚至會傷害對方的孩子。這樣做看上去賺了便宜,但是會對孩子造成不好的影響,也會影響人際關系。
有的孩子會模仿大人的做法,凡事都采取極端激烈的處理方法。有的孩子會特別依賴大人,總是指望大人替自己出頭。沒有大人的幫助,孩子就不知道該怎麽辦了。
搶回玩具後,對方的孩子肯定不開心,會引起對方的家長的不滿。如果兩個家長都是火爆脾氣的,難免會引發一場戰爭,由搶玩具演化成大人之間的矛盾就得不償失了。
孩子玩具被搶,智慧父母還可以這樣做
- 用等待觀察孩子
並不是所有搶玩具的情況都需要家長介入,如果觀察孩子不會因爲搶玩具引起肢體沖突、沒有危險性,家長可以不介入,讓他們自行解決。
日本家長在遇到孩子發生糾紛時,會傾向于“用等待來觀察孩子”,讓孩子學到自己處理糾紛的社交經驗,有利于孩子的社會性發展。
有兩個4歲的日本孩子,在一起玩的時候,因爲搶一個玩具打架,一個孩子扯著對方的頭發,一個孩子扯著對方的衣領,看上去劍拔弩張,但是兩個媽媽依然談笑風生,不去阻止。
她們表示孩子自己的事情自己解決,以後就知道如何應付困難,小時候放手,長大後會更自立。只要不出現意外,就不插手孩子之間的事。
最後的結果是,打敗的孩子選了其他玩具,贏了的孩子覺得沒人跟他搶,沒意思,主動讓出了玩具。
所以,我們也可以根據情況選擇不介入孩子之間的事,但是注意一直觀察著孩子,周圍沒有危險,他們手裏沒有危險的工具,就可以讓他們自己解決爭執。
- 引導孩子思考
如果孩子已經3歲了,可是使用ICPS方法培養孩子的思考能力,讓孩子學會解決沖突和與人相處的技巧。ICPS方法也就是“我能解決問題”的訓練計劃,出自兩位美國心理學家舒爾和迪吉若尼的《如何培養孩子的社會能力》。
首先,問孩子發生了什麽事,幫助孩子認識出現的問題。
其次,引導孩子說出事情的經過。孩子可能說的不夠具體,要幫助他描述完整,比如時間、地點、人物、具體細節。多問一個爲什麽,了解更多的信息。
再次,體會並判斷感受。還要讓孩子說出自己當時的感受,是傷心、沮喪還是別的感受。同時判斷對方的感受是什麽,是不是生氣、憤怒、不情願等。討論自己和對方的感受,幫助孩子表達自己的情緒。
最後,引導孩子思考出不同的解決辦法。家長不能代替孩子說出解決答案,而是讓孩子自己說出處理辦法。比如讓對方先玩一會兒、給對方另一個玩具、和對方一起玩、大家輪流玩等,如果孩子說出幾個方法,我們要給予肯定,並幫他總結一下好的方法。
@凝媽悟語:孩子的玩具被搶,也是培養孩子社會交往能力的有利時機,孩子的表現體現了自己的性格和處事方式,家長的處理方式又會給孩子帶來正面或者負面的影響。我們都要做一個有智慧的家長,利用這個機會讓孩子自己去體驗、引導孩子學會思考,發展良好的社會交往能力。
二胎寶媽,高級育嬰師,個性化訓練指導師,多平台原創作者。愛孩子、愛生活,願與萬千媽媽分享育兒經驗,關注我,獲取更多育兒知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