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玫瑾教授在節目中談到:對于孩子的教養,要遵循“3歲之前有恩于他,6歲之前立規矩”。在孩子6歲之前,還不能解決性格方面的問題,以後就不好管教了。所以,孩子在6歲之前,家長在以下4個方面要“使勁管”,孩子長大後才能更省心。
有些家長可能會有疑問,爲什麽管孩子必須在6歲之前呢?
心理學研究表明:孩子3-6歲之間是性格形成的關鍵時期,這個階段的孩子自我意識開始慢慢形成,並逐漸建立和定型,如果6歲之前不好好管教,以後可能就很難再改變孩子的性格。
那麽,家長應該對孩子的哪些行爲進行幹預呢?
1、哭鬧任性
日常生活中,我們經常會發現,在商場有很多孩子,因爲家長不答應買喜歡的玩具而在地上哭鬧不止,這就是孩子任性的表現。
對于如何克制任性,李玫瑾教授提供了針對孩子的訓練方法,即不打不罵“關禁閉”。她提出,孩子與家長的情感依戀是一對一的關系,在早期教育孩子方面也一定是要一對一的,即不要當著別人的視線管教孩子。
比如,孩子在商場哭鬧,家長先不要理他,直接把孩子抱回家。關在臥室,爸爸或者媽媽其中一個人陪著他,不要打他也不要罵他,也不要哄他。笑眯眯地看著他哭,讓他哭個夠,哭完之後給孩子擦一下臉,抱抱孩子。等孩子情緒穩定後再對孩子說“你這樣做是不正確的”等,再跟孩子講道理。
2、亂發脾氣
還有一些孩子經常會不明原因的亂發脾氣,比如:就因爲家人沒讓孩子第一個吃完飯,就大哭大鬧,這樣的行爲也是不利于孩子的成長發育。
對付愛發脾氣的孩子,美國心理學家阿爾伯特·艾利斯给我们提供了ABC理論,A即了解孩子發脾氣的原因;B爲孩子對此事的太俗;C是孩子不好的情緒和行爲。
所以,當孩子亂發脾氣時,家長這樣做。第一,問清楚孩子爲什麽鬧脾氣。這樣可以讓孩子重新回想發脾氣的過程,起到反思作用。第二,理解孩子發鬧情緒的這種行爲。因爲孩子只有知道自己是被理解的,才能更直觀地認識自己的情緒。第三,教孩子控制情緒的方法。
孩子6歲前主要受情緒控制,很容易讓情緒占主導,家長們可以借助繪本這個工具,讓孩子認識到情緒,並掌握控制情緒的方法,從根本上避免“亂發脾氣”這種行爲。
3、自私、不尊重長輩
對于不尊重長輩的孩子,李玫瑾老師也給我們提供了教育方法:做家長的一定要調整好我們的教育方式。孩子在很小的時候,家長可以去寵孩子,但是也不能寵得太過。但是在3-6歲,要教育孩子,一定要學會三個方面。
第一是用平等的地位和商量的語氣來對孩子。
第二是尊重孩子,只有家長尊重孩子,孩子才能尊重家長。
第三是要讓孩子參與家中的大事。家裏事情家長要跟孩子說,多聽聽孩子的意見。
對于自私的孩子,很簡單的方法就是給孩子立規矩。即從吃飯開始就要告訴孩子:大人沒開始吃飯,你一定不能先吃。孩子餓一會,也不會受傷害,還可以讓孩子體會痛苦,因爲只有自己痛苦,才能體會別人的痛苦。
4、愛說謊
李玫瑾教授對于愛說謊的孩子,也有自己獨到的見解,她提出:孩子愛說謊,意味著孩子每次跟家長說話,家長都持否定態度。所以孩子不敢告訴家長實情,只能選擇說謊。
所以,家長一定要讓孩子說,不管成績好壞,在孩子說完之後也不要責怪孩子,直接問孩子:“你這次沒考好是因爲不會,還是沒有掌握方法、不認真?”這樣就可以在交流中教育孩子。
最後,知道了如何正確的管教孩子,家長就要抓住孩子性格養成的重要時期,給孩子的成長之路,掃除荊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