據財新網報道,央行已決定將第三方支付機構的備付金以0.35%的年利率按季結息,並從中計提10%作爲非銀行支付行業保障基金。這意味著數以萬億計的支付機構備付金將重啓計息,對于支付機構、央行和消費者來說,都有著重大意義。
備付金重啓計息,支付寶們的好消息來了
備付金是擁有支付牌照的機構預先收取並准備代付的資金,比如咱們在網購時,付款後錢先打到支付機構第三方備付金賬戶裏,等你確認收貨後,支付機構才將錢款打給賣家賬戶中。這筆暫時存放在支付機構賬戶中的錢便是備付金。
此前,不少電商和支付平台在不同的銀行都有很多備付金賬戶,但是在2019年1月14日之後,支付機構的人民幣客戶備付金賬戶被撤銷,央行接管了這部分巨款,同時監管規定備付金不計息。
然而這次央行重啓備付金計息,可以看出,央行對于支付機構們的態度發生了轉變,支付機構存放在央行的備付金利息收入可以一定程度上緩解支付機構的現金流壓力,這是一個大利好。
對于支付機構來說,現金流是一個企業生存能力的重要保障,搶占了市場所帶來的巨額備付金利息就等于擁有源源不斷的現金流。但央行由于撤銷了備付金賬戶、提高備付金上繳比例,導致支付機構現金流承受著較大的壓力。而重啓備付金計息不僅一定程度上松綁了支付機構現金流壓力,更是支持實體經濟的一種體現。
對于央行來說,對備付金“下手”,也是規範支付市場的一種手段。此前有支付牌照的機構們可以躺賺幾十億的巨額備付金利息收入,使得支付牌照曾經一度炒作到高達6億元一張,支付市場亂象叢生。
央行這麽一搞,蛋糕被收走了,來“分食”的資本也就少了,市場就會平靜許多。但是,央行覺得這麽做未免太殘忍,于是留條後路,重啓備付金計息,但又留了一手:計提10%作爲非銀行支付行業保障基金。
爲何留一手?因爲巨額的備付金所産生的資金池,使得第三方支付機構們可以無息使用用戶資金,導致私自挪用、擅自投資理財等違規使用備付金等違法行爲層出不窮,安全兌付問題凸顯。所以爲了保障用戶資金安全,央行便設置了一個保障基金。
備付金到底該不該計息?
理論上,支付機構不該擁有備付金利息收入,因爲這個錢並不屬于支付機構,而是屬于用戶的,就算要付利息,也要付給用戶。但是按照慣例,這種預收待付資金在最終清算沒有完成前,是可以不付息的。
那麽問題來了:可以不向用戶付利息,那爲什麽支付機構就可以躺賺本屬于我們的利息呢?因爲大家都把這些備付金默認爲客戶放在支付機構的“暫時性存款”了,搖身一變,變成了支付機構放在銀行的存款。既然是存款,付利息就很正常。
但實際上,銀行作爲存款類金融機構是被嚴格監管的,而支付機構並不是存款類金融機構,所以銀行存款要付息,而支付機構客戶備付金可以不對客戶計息,理論上也不能收取銀行利息,僅僅是作爲一種暫存待付狀態的資金而已。
所以,如果允許客戶備付金計息,就等于一定程度上“承認”支付機構備付金的存款屬性,以及存款類金融機構地位,未來監管層可能會按照存款類金融機構的監管標准來監管支付機構。
備付金計息的意義在哪裏?
1、緩解支付機構資金壓力。有機構測算,2019年底備付金數額或將超過2萬億,也就是說,按照活期利率0.35%計算的話,都有約70億的無風險收益。這對于支付機構們來說無疑多了一份盈利渠道,緩解它們的現金流甚至盈利壓力。
2、緩解實體經濟壓力。衆所周知,當前經濟形勢嚴峻,雖然市場利率不斷走低,但融資越來越難。如果把支付機構壓得太緊,很容易爆發兌付風險,進而引發系統性危機。可以說,重啓備付金計息很大程度上或爲實體經濟減負。
3、間接降低消費者交易成本。取消備付金的利息,支付機構們少了這些“舒適的收入”,則會把這部分的損失轉嫁到用戶的頭上。相反,如果降低他們現金流和盈利壓力,也會間接降低他們轉嫁成本的風險,用戶或許可以減少交易、提現手續費等成本。
結語
事實上,央行旗下的網聯正是在杜絕備付金賬戶安全隱患的背景下而誕生的,不過央行並沒有一刀切,而是采用收縮支付機構備付金存管規模、提高備付金繳存比例以及提取保障基金等循序漸進的方式來管控備付金市場。
但是,目前備付金的監管依然比較模糊,備付金雖然計息,但卻不屬于一般性存款,支付機構沒有義務繳存存款准備金,未來監管層是否會將其繳存至國庫賬戶,也是一個未知數。但央行目前這麽做,至少可以讓備付金回歸它的本質,有效防範備付金違規挪用的風險,這對于支付市場各方參與者來說,都是好事。
來源:網絡;如有侵權請聯系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