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冒堅持原創的409天 花園之美,何以打動我們的心?
花園早已是我們生活中習以爲常的存在。提起花園城市,大家的印象,都是繁花似錦,琳琅滿目,充滿匠心獨運的設計。就像法國凡爾賽宮大花園的首席設計師阿蘭·巴哈東先生所說的一樣:
“假如沒有花園,那我們的城市不過是宿舍式住宅而已”。
一座花園,有時候,就是我們接觸外國文明的最美好的途徑——自然,人文,曆史,地理,社會理念,價值觀,經濟發展情況等等,都濃縮在景致裏。
我今年非常幸運,在短短4個月裏去過4個國家5個城市,其中就包括2個以“花園城市”出名的地方——新加坡和巴基斯坦的首都伊斯蘭堡。在工作中忙裏偷閑去領略當地風情,融入體驗當地人生活,帶著趣味,好奇心和包容度,嘗試接納新的人事物; 最重要的是,在一系列新鮮的刺激和體驗中,本著“與其無所不知,不如無所不思”的態度,去體驗和思考。
借著阿蘭·巴哈東先生這一本,集合了自己從事園藝業35年來的經驗和知識的經典之作——《花園詞典》,重溫一下,浏覽這些花園城市的美,帶給我的思考和觸動。
(一)花園看似“無用之美”,只是點綴,實則和人類的興衰發展密不可分。
《花園詞典》裏收錄了古往今來那些著名的奢華花園介紹,大到整體規劃理念,小到一草一木的種植設計,都是心血和財富的體現,甚至背後都有淵源和典故。花園的興衰命運,也和人類社會的發展軌迹吻合著:
一開始作爲功用,養活自己;有了信仰,極盡奢華修建,供奉神明;後來作爲“無用之美”代表,在生産力提高的時候,作爲權力的象征,極盡奢華,彰顯君王的品味。
當曾經奢華的私人花園,消失或者成爲人類共同點的瑰寶的時候,也是社會文明進步的體現。因爲自然之美,越來越能被負擔得起,我們也有能力有空閑去享受,方便地在名勝景點,甚至大街小巷裏去欣賞濃縮後的自然之美。
曆史上的花園也許曾經屬于上流社會用來展示財富地位和品味的奢侈品,但現代花園,則兼具功用和觀賞性,而且這份古往今來的自然之美是屬于大家的。
免費開放的植物園,非常大
新加坡,作爲“全球知名花園城市,完全是建造在花園中的國家。除去專門的景點和植物園,花園,就連普通的道路,住宅,甚至機場都被花朵綠化所包圍,設計精妙,美輪美奂,只在一地就能看到世界上絕大多數美好的植物,絕對是植物愛好者的天堂。
運用可再生能源發電的“巨樹”
不單單爲了美,極盡浪費和消耗,顯示新加坡作爲發達國家的奢侈。更多的是,受惠于這些植物。因爲地理位置,新加坡常年高溫潮濕的自然環境,這大面積覆蓋的美好植物,對氣候的改善,更是一種實用的剛需。
我被這個不夜城的繁華深深震撼,但也憂心于電力的耗費。新加坡更提倡的是環保和可持續發展。濱海灣那些壯觀的景致,標志性的巨樹群,絢爛的夜景燈幕,其實都來自于更環保可持續可循環的天然能源的發電,比如太陽能。也在各大景點,不遺余力宣傳環保的主題——全球變暖和碳排放的問題。
(二)巧奪天工的人造之美VS得天獨厚的自然景觀
花園,都並非完全生態的美景,而是依山傍水結合文化和自然環境特色改造的天人合一的花園,或者完整完美重現的人造景觀。
新加坡濱海灣有兩個著名的景點,就是人造之美和自然氣息的鮮明對比。
雲霧林 人造瀑布
雲霧林,就是一個讓你有“騰雲駕霧”感覺的巨大冷室。一進門就能看到中央有座35米高的巨大山體,覆蓋了茂密的植物,世界上最大的室內人造瀑布(30米高)從山頂傾瀉而下。頗有氣勢。
這裏模擬了熱帶山地地區和南美以及非洲高海拔地區涼爽潮濕的氣候,有9個不同的區域,來體現生物多樣性,遍布各種各樣的仿真植物。擺滿了獨具新加坡獨特審美的雕塑擺設。
花穹
花穹,曾在2015年被吉尼斯世界紀錄列爲“世界上最大的玻璃冷室”,無需過多設計感,就是撲面而來的鮮花海洋。他們將來自世界各地的植物群,包括澳洲、 地中海 、沙漠地區、南北美,包括中國在內的亞熱帶,全部擺在了一個地方。
不定期會有各種特展,我所在的那一周,正好趕上從荷蘭空運了多種多樣的郁金香。
只要擺在那裏,就是讓人心曠神怡的美麗。
郁金香展
不管人工的痕迹有多少,美,還是建立在貼近自然的基礎上。
(四)花園之美,也許並不如我們想像的奢侈昂貴。
阿蘭·巴哈東先生曾經回答過一個問題:“什麽樣的花園才稱得上美麗?”
他的答複:“能讓我留戀不舍的。”
金錢,精力,設計靈感固然重要,可是並非“貴”才配成爲“美”。除了必要的設計外,能讓人浮想聯翩的曆史故事和人文精神,能打動人心的平凡細微點滴,才更重要。
山頂眺望,依稀可見三個大高樓——伊斯蘭堡
伊斯蘭堡,遠遠比不上新加坡的豐富多彩,甚至連自然氣候都不占優勢——新加坡的植物不需要額外灌溉,天然雨水足矣;這是一筆龐大的支出,也是一個國家必須考慮的維持成本。
然而,在這樣一個相對經濟落後的國家,依然重視力所能及範圍內,創造出簡單美好的環境。
整個城市,幹淨,舒適,即使只有較爲單調的常見植物作爲點綴,這種性價比很高的用心,覆蓋的全面,也能讓人覺得很舒服。我時間太有限,所以只能去市內公園和景點。半山公園,馬格拉山國家公園,拉瓦爾湖只能留在以後。
隨處可見,雖然平凡也好看
生活環境的改善,不僅僅在于金錢投入,也在于觀念。何況還有大片山脈和森林湖泊,得天獨厚的自然風光。
街頭巷尾的花園,就在提示我們:不用等到有錢,再去欣賞;現在就可以。
(五)文化是難以複制和輕易模仿的,即使是花園,都是有靈魂的。
阿蘭·巴拉東先生認爲,花園史與人類史有著類似的發展軌迹,一個完美的花園不僅要植被豐富,繁花盛開,有雕像和噴泉,更是一個有曆史感、有情感、可以讓人的想像力盡情馳騁的地方——這正是花園的靈魂。
新加坡國花——胡姬花
新加坡的物種多樣性和與環境的無縫融合,也和民族的多樣性和社會對外來文化的包容度,很相似。這種從環境到人文融合並存的感覺,很奇妙。
但也不全是完美和震撼。比如,在濱海灣室外區域,也有來自各國的園林景點。我雖然對中國園林了解的不透徹,依然都看得出,這中國園林區極力打造的意境,和真正的蘇州園林,相差太遠。
不是簡單地模仿擺放就可以複制中國園林的神韻。這就是西方和東方園林美學藝術最大的差距。
在中國,優秀的造園師除了專業知識外,還需要有非常高的文化素養,因爲最重要的是,打造神韻和意境,“可畫之園、可園之畫”。
中式園林都是小而美,氣派和氣質不是通過“高大上”簡單粗暴體現。每一處精致組合,都暗合著造園師所領悟的自然之道與天人之道,也才能成爲無數文人畫家的靈感來源。
所以那孤零零的中國園林,在離開了天人合一的環境,離開了那些文化底蘊和匠心。不是不精致,只是沒有蘇州園林給我的動人和悸動了。
亞熱帶植物展
單從景致,巴基斯坦自然比不了看起來貴氣逼人高大上的新加坡,但給我的觸動也是無與倫比的。
巴基斯坦的貧富差距非常巨大,所以我從伊斯蘭堡的環境到接觸的人事物,都讓我深深覺得,在這種每天都能深切感受到階級的巨大差距,他們的心態卻普遍沒有扭曲,反而特別知足常樂,會尋找生活的儀式感和“小而美”。
可能會有很多人覺得他們出生至此,別無選擇。我卻覺得,這是一種在巨大的不公平和生活重壓之下,還能努力找尋和珍惜人生小小的快樂和堅持的難得精神。
從伊斯蘭堡能被有意識打造爲一個花園城市,受到的沖擊和感動,就足以讓我反思,我是不是應該對自己的生活更加知足常樂,主動去制造“小確幸”。
巴基斯坦紀念碑博物館
(六)我們創造的花園的概念,到底是爲了留住美,還是在幹預改造自然和破壞美。
《花園詞典》也好,我走過的這些花園也罷,大部分還是依托于自然物種本身的豐富美麗,進行藝術再創造。
轉基因農作物還是被大衆從內心拒絕的,可是基因編輯重組,早已實施在觀賞植物上,我們卻不會如此激烈地反對:比如“藍色妖姬”,一直盛開香氣逼人的百合,以及許許多多新奇的,被設計出來,符合人類審美要求的花,不是嗎?
花園的建造要參考方方面面的因素,每一種物種都要被顧及到,才能成功融合。就連一朵普通的花,一個不起眼的小昆蟲,背後的自然規律和邏輯倫理都是極其複雜的。它所處于的自然鏈條中的重要性和影響力都是不可或缺的。
曾經的花園,需要園丁辛辛苦苦地用心打理;
現在除了自動化,我們會更一勞永逸:爲了不生雜草,制造了只針對雜草的藥劑:不僅催生出抗藥的雜草,無法一勞永逸;更導致了一種蜜蜂和蝴蝶的滅絕,進而影響到植物;而這些影響,往往是在幾年甚至幾十年後,才能意識和發現。
因爲對完美的追求,人類會開始幹預我們不了解的自然關系。
天然的藍色花非常稀有,比如天生的鴨拓草。優雅而獨特,近距離觀看它的人這樣形容:
“超乎我的理解和超乎我的感情,她是個美麗的藍色之謎,如果你堅定地尋找,將在這花裏看到上帝,你會感覺到全身通透,清明如玻璃,你甚至能隱隱感覺自己其他形式存在,會是種什麽樣的感覺。”
新加坡植物園中心
我們其實不需要藍玫瑰,但就是喜歡藍色。所以我們通過種種技術控制花的生長樣貌香氣。所以玫瑰必定會照人類的需求,聽話地去做一朵藍玫瑰,因爲玫瑰沒得選呀。
人造的藍玫瑰,可能是很完美的藝術品。但是當把它跟天然的花朵,天然的磚塊擺在一起就不行了,如果放在天然的葉子旁邊就更刺眼了。
我沒在任何一個花園裏看多過藍玫瑰,也許是太貴,但更多的,或許是:
因爲天然,或無限接近自然,才更可貴,即使不完美。
旅途,很多時候,可能也因爲追求效率的慣性,變得走馬觀花,步履匆匆,爲了打卡而打卡。
我爲了拓展這短暫的體驗過程,除了攻略外,一定會去多看相關的書。結合了人文,曆史,藝術的旅程,才更有韻味。
這本《花園詞典》,巴拉東先生將神話 、曆史、文學、戲劇、詩歌、繪畫中與“花園”有關的一切信手拈來編入詞條,在閱讀過程中,我又一次重溫了記憶裏的截然不同的兩個花園城市。
深度遊也好,了解世界也罷,可能就可以從溜溜花園開始。
花園,也是濃縮的文化和靈魂。
新加坡濱海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