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讀
1945年11月,中國人民抗日戰爭勝利後,毛澤東爲贊譽一位華僑領袖對抗戰的貢獻,爲他題寫了“華僑旗幟,民族光輝”的條幅。獲得如此禮遇的是新加坡著名愛國僑領陳嘉庚。陳嘉庚對祖國懷有深厚的感情。陳嘉庚深知,國家落後必然挨打,而只有國家富強,人民才能安康,民族才能傲立于世界之林。因此,他積極參與國內的政治事務。
上期欄目主要講解了陳嘉庚的從商經曆,本期將著重講述陳嘉庚參與的政治事務。上期回顧:獅城商海丨達則兼濟天下——華僑旗幟,民族光輝(上)
華僑旗幟陳嘉庚 ——央視網《國家榮光》特別欄目
一、
入同盟會
1910年春,陳嘉庚在孫中山革命思想的啓迪下,痛感清政府的腐敗無能,向往進步,與胞弟陳敬賢雙雙剪掉發辮,同一批有志之士脫離清廷關系,在中國同盟會盟書上發誓簽名:“驅除鞑虜,恢複中華,創立民國,平均地權,矢信矢忠,有始有卒。如有渝此,任人處罰。”加入中國同盟會,成爲陳嘉庚政治生涯的重要裏程碑。從此,他遵照孫中山的革命宗旨,喚醒僑胞,支持民主革命和振興中華的一系列活動。
陳嘉庚(左)和孫中山(右)的合影
圖片來源:sohu
1912年,陳嘉庚當選星洲書報社23位理事之一。辛亥革命以後,孫中山由歐洲返國經新加坡,陳嘉庚捐款五萬元給孫中山。
二、
成立南僑總會
1937年7月7日,日本帝國主義發動盧溝橋事變,抗日戰爭全面爆發。在民族危難的緊急關頭,海外華僑抗日救亡運動風起雲湧。
這時,64歲的陳嘉庚在新加坡一直關注著祖國的安危。他帶頭組織新加坡籌赈會,募捐新加坡幣一千萬元,支援祖國抗日戰爭。
1938年10月10日,來自南洋各埠的華僑代表集聚新加坡,成立了“南洋華僑籌赈祖國難民總會”(簡稱“南僑總會”),陳嘉庚被推舉爲總會主席。
陳嘉庚號召華僑捐款,支持國內抗日
圖片來源:sohu
南僑總會的成立,標志著南洋華僑抗日救亡運動發展到了一個新高度。從此,南洋800萬僑胞在抗日救亡的旗幟下,不分地域幫派、不分政治傾向、不分階級地團結起來,真正做到了“工農商學兵,一起來就忘”。到1940年,南僑總會領導的基層組織達702個。
1939年2月,南僑總會發布第六號通告
圖片來源:共産黨員網
三、
希望在延安
1940年3月,爲了慰勞國內抗日軍民和考察抗戰實況,陳嘉庚親自發起並率領南洋華僑慰勞團回國考察。
陳嘉庚到重慶時,激動地向各界人士說:“我離開祖國已經十八九年了,對于國內情形,很欠明悉。但是我有一顆心,這顆心隨時隨地都惦念著祖國。”
同年5月31日,他沖破層層阻撓來到延安,受到邊區中共黨政軍民的熱烈歡迎。
陳嘉庚訪問延安
圖片來源:sohu
陳嘉庚見到毛澤東,彼此開誠布公,暢所欲言。陳嘉庚懇切地說:“一是希望堅持抗戰,把日寇趕出中國去;二是希望國共合作,兄弟間一切摩擦都等打敗了日寇再解決。”
在延安考察期間,陳嘉庚看到延安八路軍的軍紀嚴明,同仇敵忾,中國共産黨人的坦誠務實。他認爲毛澤東“是一個好領袖”,應該“把民族的命運寄希望于中國共産黨身上”。
從延安回新加坡時,陳嘉庚很有感觸地向僑胞們說“中國的希望在延安”。
1949年陳嘉庚與毛澤東合影于中南海勤政殿
圖片來源:CCTV
1942年,新加坡淪陷,避居爪哇三年,1945年8月日本投降後才回到新加坡。陳嘉庚寫成《南僑回憶錄》和《住屋與衛生》,爲東南亞華僑史提供與保留了寶貴的史料。
《南僑回憶錄》手稿
圖片來源:中國華僑曆史博物館
1949年,抗日戰爭勝利後首途回國。9月在北京出席全國政協第一屆全體會議,陳嘉庚被選爲常務委員。10月1日,參加中華人民共和國中央人民政府成立典禮,被選爲中央人民政府委員、華僑事務委員會委員。
1961年,陳嘉庚在北京逝世,遺體移集美鳌園安葬,他在中國居住了11年。他在中國與國際的關系、國內事務、華僑事務和福建省的教育及經濟事務等方面做出了重要的貢獻。
E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