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到新加坡旅遊,特別是喜歡文化氣息的夥伴,不妨看一下街邊非常不起眼,但一看就非常有特色的小樓。這些二三層的小樓,在街道兩側整齊排列。它們被塗成多種顔色,或靛青、或粉、或黃、或純白,在熱帶的陽光的照耀下,格外吸引眼球。在熱帶的陽光的照耀下,格外吸引眼球。這些小小的店屋留存著小城兩百年的曆史血脈,對于新加坡來說已經是非常古老的建築了!
新加坡每一個年代的店鋪屋都各具特色。它們不僅僅外觀上別具風格,也與曆史和文化緊密關聯,新加坡的回憶都是包括在這些建築物裏面,這就是它們的社會價值。
早期的新加坡,大部分市區內的老百姓都住在店鋪屋裏。店鋪屋的設計,就跟多元種族社會有著一定的關系。一所店鋪屋裏,你可以看見西方建築物的影子,當中也可以有中國建築的構件,甚至同時可以看到一些馬來建築風格……就好像我們的語言,混合、摻雜了很多不同的風格。
店屋通常從街道的一頭開始,一家家排列到街道的另一頭。它的正面看起來相當狹小,只有四五米寬。木梁架在兩側的承重牆上,支撐起各個樓層。房頂搭上瓦,就成了一座小樓。
店屋過度瘦長的比例如果了解中國南方的建築就會有印象,即中國清代南方水鄉典型的前商後宅風格。而在新加坡對于這種建築,也有一種說法就是店屋主人把中國南方民居的風格帶到新加坡。江南的水道旁,嶺南的街道邊,都有類似的瘦窄身形的民居和店鋪。
華人下南洋,就把家鄉的建築風格帶到了新加坡。另一方面,中國建築慣用木梁來支持房頂,傳統的店屋也不例外。當地木材的承受力限制了店屋的寬度。總之,上面的解釋把源頭指向——中國。
這些店鋪的風格還有深層次的原因,和新加坡當時的統治者有關!
衆所周知,新加坡曾是英國的殖民地,英國人最初規劃新加坡時,按照管理殖民地的經驗,把不同種族劃分爲不同片區。中部的大片土地留給了歐洲人,而邊緣地區分別劃出中國人、印度人和馬來人的小片居住區。
然而,華人社區人口迅速膨脹到數萬,歐洲人卻不到百人。在狹小而擁擠的華人社區中,“臨街”成了珍貴的商業資源。正面狹小的店屋成爲人們共享“臨街”權利的最可行方式。
在這些老店鋪中,有印證了勞動人民的智慧!
店鋪屋常見的五腳基、百葉窗和天井,無一不诠釋著先人的智慧。五腳基構成的走廊店屋雖窄,但都保留中國建築中常見的天井結構。有的店屋按照中國傳統,采用完全開放的天井,從三樓直通一樓,成了一個小型庭院。
這種涉及放在現在就是科學!
新加坡天氣炎熱,太陽猛烈,有時又會下起傾盆大雨。店鋪屋前的五腳基就正好爲行人遮鳳擋雨。至于百葉窗和天井,它們都有通風的作用。店鋪屋裏面又深又長,如果沒有在中間再開窗來取光、通風的話,住在裏面的居民根本沒有辦法感到舒適。
有的店屋在天井上支起小亭蓋,以避免水澇和過強的日照。在狹長且兩側封閉的店屋中,天井改善了采光和通風。而在炎熱午後,店屋的高牆和天井又創造出幽深清涼的環境,讓店屋成爲熱帶小城的樂居地。
由于超強的實用性,島上居民都開始采納店屋的形式。土生華人、移民華人、馬來人、印度人會根據自己的口味,裝飾出形式各異的店屋。
華人在店屋的正面挂起牌匾和燈籠,在牆上刻上松、竹、梅、龍和麒麟。伊斯蘭教徒在房頂繪出星月和植物標志,在房檐留下連續的木飾。
馬來風味的木雕、希臘羅馬式的柱頭和拱圈、殖民風格的盾牌和勳章,爬滿了店屋的正立面。百葉窗、推拉窗、滑窗、玻璃窗競相登場。不同風格的元素甚至會混搭在一起,共同裝飾同一間店屋,留下別樣的混血魅力。
而當年爲了改善的居住環境,英國殖民政府于1927年成立了新加坡改良信托局,並開始建造以現代主義爲主的新型住宅。
新型住宅強調形式跟功能的配合,建築物不可以有無謂的裝飾,要用簡潔的方法來表達美感,擺脫過時的建築式樣的束縛,強調實用性。它們雖然沒有裝飾,但是建築師利用了如弧形樓梯這些實用的設計,爲建築物賦予美感,同時也不失實用價值。
店屋中容納的,是大批下南洋的華人。十九世紀後半葉到二十世紀初,中國的封建皇朝崩潰,民國風雨飄搖。
閩粵沿海的居民爲了躲避戰亂,紛紛下南洋。這些避禍的華人爲剛剛開埠的新加坡提供了重要的人力資源。英國人的管理和海軍保護讓新加坡成爲一個可以安心賺錢的地方。華人移民們希望在這裏賺取一份家業,等到祖國安定時再回歸家鄉。
式樣簡樸的60年代建屋局初期店屋,雖然它們外觀統一,但是真的改善了人民的居住環境。它的美在于它的務實。因爲資金有限,又要建得快、建得多,能給人民帶來衛生、清潔的居住環境,這已經是一幅很漂亮的圖畫。店鋪屋的美來自它跟附近環境的關系。很多店屋區都有很妥善的規劃,鄰裏內有各種設施,爲人民的日常生活帶來方便。
20世紀初新加坡迎來了經濟大繁榮,橡膠和錫是兩大功臣。從南美移植來的橡膠樹很適應當地的氣候。隨著美國工業發展,橡膠成爲重要的進口原料。而馬來西亞錫礦的開發,則得益于新興的罐頭産業。
一大批新加坡華商抓住了這個好機遇,在馬來西亞開橡膠園和錫礦,運往新加坡加工,再銷往全世界。快速富裕起來的華商在店屋上彰顯自己的財富和品味。他們在店屋正面堆疊上大量中國風味的浮雕和裝飾,使用誇張的造型,形成了所謂的“中式巴洛克”風格。
此外,建築師也在屋頂下工夫,令店屋看起來高低有致。建築和建築之間的空間也得到充分的利用,如增設一些休息角落和涼亭等設施,以及在園景的設計上也下工夫,使環境更加宜人。這些改變,使每個店鋪屋區都各有特色。
所以,到新加坡,文藝範一定要去看一看這些獨具風格的小店鋪,一定會有意想不到的收貨和體驗!
本文來源于網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