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65年,新加坡脫離馬來西亞再次獨立,對于新加坡來說,再次獨立並不是那麽高興的一件事情,時任新加坡總理李光耀在他的回憶錄中這樣寫到:“我從來沒這樣悲傷過。分家成了事實,我辜負了馬來亞、沙巴和沙撈越許許多多的人……一些國家原本就獨立,一些國家爭取到獨立,新加坡的獨立卻是強加在頭上的。對新加坡來說,1965年8月9日不是什麽值得慶祝的日子。我們從沒爭取新加坡獨立。然而,新加坡的獨立已成現實。
獨立後的新加坡面臨著很多的問題,其中一個很尖銳的問題就是,國內華人,馬來人,泰米爾人之間的種族矛盾。
在新加坡有77%的人口是華人,也就意味著漢語應該是新加坡的第一大語言,雖然漢語和英語,馬來語,泰米爾語一同被列爲新加坡的官方語言,事實上,在新加坡以漢語爲母語的家庭越來越少,更多的人以英語爲日常交流語言。
那麽,爲什麽在華人人口占據七成的新加坡,漢語卻沒能成爲國語呢?在新加坡獨立之後,以何種語言作爲國語也成爲了新加坡政府面對的問題,當時的新加坡中華聯合商會,曾上門勸說李光耀以華語作爲國語,但被拒絕。李光耀曾經這樣說話,要以華語作爲國語,就必須先打到他。李光耀強硬的態度,使得華語最終沒能上位,成爲新加坡國語。
其次新加坡的華人雖然較多,但是當地還有馬來人、印度人、亞歐地區的公民,而新加坡更是身處在馬來人包圍的地域之中,在這種情況之下,只好采用“國際語言”才是最爲平等的一個做法,因此當地人才能更好地進行交流。
而英語的優勢在當時就在于使用廣泛,不論是去哪個國家,都能用英語交流。不僅如此,當年新加坡獨立出來,沒有任何資源,其領土較小,農業、工業等基礎行業都只能依賴進口,然而新加坡依然成爲一個人均經濟較強的國家,這是因爲英語能有更多的商機、教育,從而能讓新加坡更加繁榮。
在當時的國際環境之下,以華語爲主體的中國大陸,被西方各國圍堵打壓,李光耀爲了搭上西方的快車,促進新加坡的發展,也不可能會選擇以華語爲國語,這會引起西方國家的仇視。
正是因爲以上原因,新加坡不得不把英語設立爲國語,雖然英語是國語,但是新加坡的人們依然會使用漢語交流,畢竟這樣更加方便,且有一種親切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