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光之/一個有腔調的人文類解讀頭條號
末尾有投票!
末尾鏈接是華人下南洋(移民東南亞)曆史相關科普文章
新加坡,是一個很神奇的國家。
因爲它是世界最小的國家之一(新加坡國土面積714.3平方公裏),卻創造了讓世界驚奇的“新加坡經濟奇迹”。新加坡有多小呢?714.3平方公裏的土地面積可能你沒有直觀概念。
那這樣說吧,新加坡小到可能還不如中國的許多縣城大,一天之內就可以走遍全國。
新加坡地圖.新加坡位于東南亞,是馬六甲海峽地區的重要樞紐,人均GDP是亞洲第3,世界第11
但這個南洋之濱的國家爲國人所記起,除了它實在太小和它發達的經濟水平之外,大概就是因爲新加坡是世界上第二個以華人爲主體民族的國家(新加坡人口總數約540萬,華人或華裔血統約占到75%)
新加坡現任總理李顯龍,爲新加坡國父李光耀之子。祖籍中國廣東梅州梅縣,是客家人之後
可是,新加坡作爲一個獨立國家的曆史其實非常之短。是的,新加坡1965年才正式獨立,在這之前,新加坡一直是屬于各方勢力下的一個個體,從馬來亞王國治下到英屬新加坡再到日據時期和後來的馬來西亞聯邦裏的新加坡州。
1930年,英屬新加坡時期的新加坡街景
新加坡得天獨厚的地緣優勢(新加坡是馬六甲海峽的重要港口)雖然成就了它,卻也阻礙了它。回顧曆史,彈丸之地的新加坡一直以來都是地緣政治的棋子,在1965年之前,新加坡就好比一片離不開大樹的樹葉。
而1965年,新加坡被迫離開了馬來西亞聯邦自力更生。這就是新加坡的獨立,沒有獨立戰爭的硝煙和烽火,也沒有據理力爭的外交論斷,只是因爲被馬來西亞主動“踢出”。
馬來西亞行政區劃,馬來西亞是聯邦制國家,各州保持極大的自治權(圖中的新加坡、文萊是獨立國家)
沒錯,你沒看錯,你只聽過努力爭取獨立,而1965年新加坡則是被迫從馬來西亞中獨立。
事實上,奠定現代新加坡的基因還得追溯到英國殖民時代,雖然新加坡在曆史上帶著華人文化的血緣和英國現代文明的痕迹。但是翻開地圖,在地緣上看,新加坡其實和一個東南亞國家關系最爲密切,那就是——馬來西亞。
新加坡的地緣關系。褐色部分是馬來西亞,綠色部分是印尼,紅色部分是新加坡
從地緣上看,新加坡把守著馬六甲海峽前往南中國海的戰略要道。但是同時,新加坡被夾在了馬來西亞和印尼這兩個相對來說人口更多、領土更大的東南亞國家之間,這就決定了新加坡作爲小國必須依附于國際貿易和左右逢源、長袖善舞的國策。
新加坡是外向經濟體和城市文明國家(即小型國家)的最好典型。
下面就開講關于新加坡和馬來西亞的分家史,介于涉及的曆史過于複雜和陌生,我會盡力簡單化。
起始——華人的“龍頭城”、馬來王國的南端和英國人的港口
新加坡這個地方雖然地處南洋(中國人所謂的南洋即是指代廣大的東南亞地區),但是自古以來就和華人息息相關。
早在3世紀時,就已經有關于新加坡這個地方的中文文獻,三國時期的東吳有史書將新加坡稱之爲“蒲羅中”(即馬來半島最南端的島嶼的意思)。後來在1330年前後,南昌人汪大淵乘船從泉州港出發抵達新加坡,並宣稱新加坡是爲“龍頭城”以及新加坡有華人居住。
汪大淵,南昌人,元代著名航海家。著有《島夷志略》一書,曆經南洋多國,現在認爲其是最早發現新加坡的華人
明代稱新加坡是爲“淡馬錫”,此後新加坡在明清兩朝(特別是鴉片戰爭之後)迎來巨大的華人下南洋移民潮。這些稱呼或者中國史書中只鱗片爪的記載都反映出新加坡與華人密切的曆史淵源。
清朝時下南洋的勞工
但是新加坡就在馬來半島的最南端,它一樣不可避免地接受了馬來人的影響。馬來西亞在曆史上是一個十分多元的國家,接受著四面八方的文化激蕩,比如阿拉伯人帶去了伊斯蘭教(馬來西亞國教)、印度人帶去佛教和印度教、而華人帶去了商業和先進的農業文化等等。
當一個相對強大的文明出現,周邊相對弱小的文明必然會依附。如同中國和朝鮮,馬來西亞和新加坡的關系也大致如此。(新加坡原住民是馬來人,但是華人居多)
14世紀,馬來半島上一個由馬來人建立的國家崛起,因爲信奉伊斯蘭教,並且以馬六甲(今天的馬來西亞馬六甲州首府馬六甲市)爲首都,曆史上稱之爲馬來王國的馬六甲蘇丹王朝。
從這裏開始,新加坡正式被馬來人納入馬來西亞的版圖。
黃色部分是馬六甲蘇丹王國的版圖
到了後頭,大航海時代到來。
後來的南洋大致分爲四種情況。一是各地東南亞土著建立的部落王國(如暹羅),二是接受了阿拉伯文化的蘇丹王國(如馬來王國),三是華人建立的公社(即各地華埠),四是英國、荷蘭等歐洲殖民者的殖民地。
17世紀葡萄牙人入侵了馬來王國,火燒馬六甲城之後,殖民了馬六甲海峽地區。新加坡再次易主。
葡萄牙殖民地爲紅色部分,其中新加坡也曾屬于葡萄牙殖民總督區,中國部分的紅色是澳門地區(標大了)
19世紀初,業已崛起取代了荷蘭、西班牙和葡萄牙的英國殖民者把目光從印度投向了廣大的東南亞地區。1819年,英國東印度公司的斯坦福·萊佛士爵士,帶領著英國殖民軍從印度啓航抵達並登陸新加坡,和汪大淵不太一樣的是,他一登陸宣布新加坡從此由英國人接管。
英國東印度公司船隊
1824年之後,新加坡正式成爲了英屬印度殖民地(歸英屬印度殖民當局管轄),這也被新加坡人認爲是“近代新加坡的起點”。客觀來說,英屬殖民地時代確實是新加坡由一個封閉落後的農業社會邁入一個近代化海港商業社會的開始。
英國殖民者最初把新加坡當作一個和亞洲各國(主要是清帝國)的茶葉、橡膠和鴉片等貨物的貿易中轉站和貨物碼頭,這一點和香港很像,但是那時候鴉片戰爭還沒有爆發。
位于新加坡的萊佛士雕塑,是的,他們給英國殖民者樹碑
發展——英國的殖民地和馬來西亞聯邦的州府,何去何從?
1867年,英國人深入馬六甲地區,占領了槟城、馬六甲之後,將他們與新加坡合三爲一,升格爲了海峽殖民地,直接由英國當局派遣總督直轄。在此後的日子裏,英國人漸漸擴大了在東南亞的勢力(主要是緬甸、泰國部分地區和馬來西亞),但是一直將他們在東南亞的第一塊“處女地”新加坡當作“首都”。
馬六甲地圖
作爲英國東南亞殖民總督區的政治、經濟中心的新加坡一時風光無限。隨著國際貿易日漸興盛,新加坡迎來了曆史的大發展,短短幾年內,貿易總額增值了八倍,城市建設如日中天,吸引了超過一百多萬的移民到來(歐洲人、馬來人和華人)。
新加坡在19世紀成爲了東南亞最爲繁榮的地區,英國人斥資數億大力建設了新加坡城市和各個港口,1870年後,新加坡的橡膠出口一度占據東南亞50%的程度,這是不可想象的。除此之外,英國人還給新加坡的政府運行和法律管理奠定下了基礎,以及新加坡外向經濟體的國策也是英國人一手建立。
可以說,新加坡是英國人“帶大”的孩子,所以後來,新加坡國父李光耀無不感概地說:“我們要感謝幸好是英國人先來到了新加坡而不是法國人或者葡萄牙人。”
英國首相丘吉爾則看中了新加坡的戰略地位——扼守馬六甲的咽喉,稱其爲“東方直布羅陀”。
新加坡河兩岸的風情油畫,畫于19世紀
日益富足的新加坡誕生了大量知名的華僑名宿,比如南洋橡膠大王陳嘉庚。抗戰時期,新加坡的華人不遺余力地支持中國抗戰,新加坡華人總商會捐款達4億美元,南僑機工遠赴中國。這就引起了日寇的仇恨之心,1942年日本入侵新加坡,新加坡之戰打得英軍是丟盔卸甲、灰溜溜地跑了。
1943年,馬來亞的日本軍隊。
隨後,日本人發動針對新加坡華僑的“新加坡大屠殺”,死亡人數超過3萬人。
陳嘉庚,新加坡和馬來西亞的華僑領袖,被周總理稱爲“華僑之光”
1945年,日本投降。1946年,英國殖民當局意識到殖民地獨立浪潮的沖擊,因此解散了海峽殖民地,並給予了新加坡當局更大的自治權。1957年,新加坡憲法正式提升了新加坡自治邦的地位,1959,新加坡選舉李光耀成爲第一任自治政府總理。
從這裏開始,新加坡雖然名義上和法理上仍然是歸屬于英國海外領土,但是已然和實質獨立無異。
1959年,李光耀在新加坡就職總理。李光耀是新加坡第一任總理,在他的領導下,新加坡邁入了現代的社會
1957年開始,東南亞各地紛紛開始獨立。1957年到1963年之間,馬來亞各州(即馬來半島上的馬來西亞部分)和沙巴州、砂拉越州合並,成爲馬來西亞聯邦。
馬來西亞聯邦地圖
而1963年,新加坡人迎來了一個曆史性的命題——是繼續待在英國殖民地中作一個自力更生的自治地區,還是加入馬來西亞聯邦成爲多元種族的州府?
轉變——從新馬合並到新加坡獨立
1963年,馬來西亞首相東姑阿都拉曼想要聯合新加坡成爲一個強大的馬來西亞。他向舉棋不定的李光耀發出了信號——加入或離開?
東姑阿都拉曼,馬來西亞第一任首相,被稱爲“馬來西亞國父”
新加坡人舉行了公投,加入馬來西亞的呼聲達到了71%。定了,1963年,新加坡加入了馬來西亞聯邦,成爲了馬來西亞的新加坡州。此時,新加坡的華人比例遠遠超過馬來人和印度人。
而馬來西亞國內也有大量的華人(馬來西亞人口約2500萬),雖然比例被大量馬來人稀釋,但是總數新加坡總人口(新加坡人口約540萬)還多,達到了6百萬。
新加坡加入了馬來西亞後,華人總數逼近一千萬,問題暴露了。
馬來人
雖然新加坡非常富裕,可以給馬來西亞增加一個國際性的大都市和港口,輻射周邊城市,但是關于馬來人和華人的爭議也浮出了水面。
————“馬來西亞到底是誰的馬來西亞?”
東姑提出了一個觀點“馬來西亞是馬來人的馬來西亞”,而李光耀堅持“馬來西亞是馬來西亞人的馬來西亞”。
李光耀,祖籍廣東梅縣,是客家人的後裔,新加坡國父
爲什麽馬來人容不下華人呢?因爲當時,不只是馬來西亞境內的華人群體,整個東南亞的華人都是相對富裕的上流社會階級,而且華人往往聚族而居,不與其他種族融合。這讓崛起的大馬來民族自尊心坐臥不安。事實上,馬來西亞之所以接納沙巴和砂拉越也是爲了稀釋華人比例。
華人是否在未來會反客爲主?成爲了萦繞在1965年每一個馬來人心中的命題。
從加入馬來西亞開始,新加坡和馬來西亞的矛盾就沒有停歇過,先是李光耀指責馬來西亞並未給予新加坡足夠的財政預算,後是新加坡商人指出自己受到了馬來西亞市場的歧視。事實上,新加坡加入馬來西亞爲的只有兩樣東西——馬來西亞提供的國防支持和馬來西亞廣闊的市場。
1964年,新加坡上繳中央政府的稅從40%提升到了60%,這徹底激化了新馬矛盾。經濟矛盾延伸開外,逐漸成爲了社會矛盾,最典型的就是1964年新馬各地爆發的種族矛盾。
在印尼的挑撥離間下,馬來西亞全境都出現了“馬來人至上”的思潮,但是華人和印度社群都堅決反對。奈何,火越燒越盛。爲了防止可能出現的大規模暴亂(種族內戰),1965年中旬,東姑領導下的馬來西亞民族政黨認爲“驅逐以華人爲主體的新加坡”會是最好的解決辦法。
于是乎,1965年8月9日,新加坡脫離馬來西亞聯邦獨立建國,12月22日,新加坡成爲共和國。
新加坡共和國
尾聲——獨立自主、自力更生的新加坡成爲了小國樣板
離開馬來西亞後的新加坡萬念俱滅,因爲在新奇民族崛起的東南亞,他們的地緣非常糟糕。
群狼環伺之下,小國新加坡必須要走出一條獨立自主的道路。
憑著馬六甲“過路費”和美國的越南戰爭,新加坡的外彙大大增加,70年代搭乘上了日本經濟奇迹的快車,80年代趕上了中國改革開放的機遇,新加坡選擇了和所有外向經濟體一樣的道路——出口和貿易。
70年代,日本東京地鐵
于是乎,80年代,新加坡成爲“亞洲四小龍”,經濟飛速發展,人均GDP達到了馬來西亞的十倍。但是新加坡自身的短板仍然不可以忽視——土地資源匮乏,住房擁擠,物價飛升,人地矛盾嚴峻以及各類自然資源的短缺讓新加坡人也是隱隱擔憂著未來。(新加坡人生活物品供給基本都是靠馬來西亞)
但是最緊要的問題是新加坡如何保證它的國防?事實上,新加坡是唯一一個允許美國軍艦停靠的東南亞國家,而且新加坡所有的戰機都停放在美國,這就是新加坡的國防體系——聯合型。
新加坡裝甲師。事實上,新加坡並不排斥女兵進入所有兵種行列
可是,當我回顧新馬分家,難道真的只是因爲華人和馬來人的矛盾嗎?不盡然。
事實上,新馬分家涉及到了諸多國家層面的問題。
其實最最最緊要的問題仍然是政治和經濟。
- 政治上,當時李光耀所要求的自治權極其之大,可以說是除了需要納稅之外,不需要對聯邦政府負任何責任;
- 同時經濟上,李光耀要求馬來西亞開放它廣大的市場,讓新加坡可以坐收國際貿易的紅利。可是問題就來了,那這樣的話,馬來西亞不就成了新加坡的嫁衣?可是事實上,馬來西亞不但沒有開放市場,還要求新加坡上繳天價稅款。
- 除此之外,馬來人至少的政策下,馬來人是一等公民(住房優先、錄取優先),而占據不低比例的華人和其他少數民族就十分不滿;
- 文化上,華人普遍不信教,只認同中國文化,而馬來人普遍信奉伊斯蘭教,這就在文化上斷裂。
所以事實上,新馬矛盾仍然是因爲種族問題發酵的一個深遠的關于政治經濟文化的問題。所以後世有人說道:“不是馬來西亞失去了新加坡,而是李光耀失去了馬來西亞”。不可否認,李光耀看到了馬來西亞對于新加坡的重要性,但是曆史證明,新加坡是可以自己走出一條路的。
時至今日,新加坡的故事告訴我們一個道理:
大國需要看到遠的未來,而小國則需要看到更遠的未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