光明日報記者 王建宏 光明日報通訊員 強科
“張勞模的技術就是高,這活,那幫小夥子肯定拿不下來,咱們贏定了!”王會明笑嘻嘻地說。
“快幹,小魏他們手段也不少,咱們平了都算輸!”聽到工長“張勞模”的聲音在隧道裏轟響,平均年齡46歲的老打冰工們加快了工作進度。
這是1月13日21時,蘭鐵中衛工務段六盤山隧道檢查工區的職工們在隧道裏打冰“對決”的情景。
“張勞模”張偉是中國鐵路蘭州局集團有限公司中衛工務段六盤山橋隧養護工區的勞模工長,在34年的鐵路工務生涯中,練就了排查處置線路各類病害的精湛技藝,曾經是寶中鐵路36座橋隧的“大工長”。工區工會組長苟湘說:“寶中鐵路沿線所有的年輕工長都是張偉帶出來的,其中3名還獲得了段級勞模,今天跟他打擂台的魏希飛就是他最得意的弟子,也是去年新成立的平涼隧道檢查工區的工長,敢跟師傅叫板,能得他上天了!”
勞模師徒打技術擂台不新鮮,但在黑乎乎結滿冰條子的隧道裏打擂台卻不多見。防護員韓志宏道出原因,原來,在張偉眼裏一向很聽話的魏希飛,獲得段級勞模榮譽、競聘到工長崗位後,在工作中沒有完全運用張偉傳授的工作實踐經驗,尤其是帶領新工區裏的年輕人探索新工藝、新工法,用智能手機+電腦制作“冬季隧道滲漏結冰發展趨勢圖”的做法,讓他大爲光火,幾次在車輛段視頻交班會上批評說:“花花點子哪有實踐積累的經驗靠譜,純粹是瞎胡鬧嘛!”
魏希飛也有自己的想法,他說:“張師傅技術高超那是全段公認的,但對改進優化工作方法,提高工作效率和效益不夠重視,每年春運的隧道打冰,全憑十字鎬、鋼釺子和大錘硬碰硬,很多師傅的手掌虎口被震裂,一個冬天都好不了,而且有時氣溫變化,跑出去一趟但基本沒活,白白浪費了人力和生産資源。”
兩代人工作理念上的沖突,在春運伊始就升級了。1月9日,他倆在段部領受春運隧道打冰任務時,魏希飛要求“對半分”,張偉卻堅持多分兩座隧道,最後在段領導的調解下,達成了以六盤山隧道中心線爲界的工作任務分配方案和以勞動競賽成績重新分配的要求。“師徒倆就這樣對決上了!”苟湘說。
時間在分分秒秒流逝,張偉看到K225+380的公裏標時,默算了一下,還有300米才到中心線,但100米處有一個最難啃的大冰包,是對決的“關鍵點”。
“魏工長,中心線快到了,前邊有個大冰包,咱們幹不幹?”對講機裏傳來一個年輕的聲音。“幹!”幹脆利落的回複。
30分鍾後,張偉帶著老夥計們艱難地走到大冰包旁,看到了從沒見過的景象,只見大冰包被縱向分成了十幾塊,6個小夥子輕松地鏟挖著根部的冰層,一點冰渣子都沒留下。在他們腳邊,有熒光棒、手持電鑽、一頭削成尖角的細鋼管和幾小袋鹽,其他的工具都一樣。
聚光燈照在冰包底部的一處裂縫上,面部黝黑、鬓角花白、身材魁梧的張偉,拉開弓箭步,擰著腳板踩瓷實,深吸一口氣,掄起手中的十字鎬,不停歇地連敲了三下,冰包的裂縫在重力擊打下迅速擴展。“師傅,喝口熱水暖暖身子!” 魏希飛從背包裏取出一個保溫杯。張偉黑著臉不吭聲。
“這個熒光棒是幹啥用的?”
“這是定位的,隧道裏太黑了,前邊兩人用手持電鑽打孔,一人用細鋼管往裏面撒鹽,通過化學反應消融冰層內部,後面的工友用手錘和鋼釺順著鑽孔破冰,最後面的工友收拾冰塊和殘渣。”
“流水線作業呀,怪不得進度這麽快!”
就要各自反向回工區了,張偉抓著魏希飛的手,走到近旁的避人洞裏說:“幹得不錯,你贏了!”“師傅,您說啥呢,咱們還不都是爲了確保春運線路暢通嘛,再說我們年輕,多幹點也是應該的。”
分開時,張偉悄悄說:“明天我讓王會明到你那裏去學學這些新技術,還有那個‘冬季隧道滲漏結冰發展趨勢圖’也給一份,這樣我們也能實現精准打冰,老師傅們都在隧道裏打了20多年冰了,身上多少都不舒坦,空跑趟子太受罪了。”
聽到張偉認可了自己的創新工作法,魏希飛誠懇地說:“師傅您放心,我一點都不保留,咱們勞模師徒一起努力,肯定能及時消滅隧道結冰,保證每趟客車安全運行!”
《光明日報》( 2020年01月20日 03版)
[ 責編:孫宗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