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新加坡大選即將打響,這注定是“改朝換代”的一年,也是新加坡格局悄然劇變的一年。
在過去10年中,有兩次意義深遠、精彩絕倫的大選,讓人們對于今年的大選空前期待。
2011年和2015年大選雖然都由人民行動黨取得勝利,但是過程和意義卻截然不同,那兩次大選都發生了什麽值得一探的故事?
人民行動黨一直立于不敗之地的勝選奧秘又是什麽?
以史爲鏡,今天就將其全部揭開!
01. 2011年大選:“政治分水嶺”
2011年5月7日,新加坡獨立以來最激烈的一次議會大選落幕。
從未中斷執政的人民行動黨繼續“完勝”——贏得了全部87個議席中的81個。然而,贏得6席對于反對黨來說也堪稱一場大勝。
這一年,人民行動黨獲得60.14%的得票率,爲曆史最低,2006年這一數字是67%。反對黨破天荒地贏得6個國會議席,其中還包括一個集選區——“集選區”制度被普遍認爲意在有效遏制反對黨冒頭。
大選之後,人民行動黨表現出前所未有的低姿態。總理李顯龍表示,大選結果說明“許多民衆希望政府改變執政風格和方式,希望看到國會有更多反對派的聲音以監督人民行動黨政府”。
81∶6,遠不足以說明這次選舉的激烈。反對黨所獲得的6席,代表著近40%的選民的支持票。這意味著,僅僅是因爲新加坡的選舉制度,才阻止了反對黨獲得更多的議席。
新加坡選舉制度中,執政黨可以通過劃分、合並選區,分散反對黨優勢票源,從而保證執政黨在絕大多數選區獲得多數。這就是反對黨所獲選票與議席相差懸殊的原因所在。
這是一次讓人民行動黨有點喘不過氣來的戰鬥。在最緊張的選區,人民行動黨只贏了反對黨142票。而在選舉前普遍認爲反對黨將會獲勝的阿裕尼選區,李光耀直言不諱告誡:阿裕尼選區的人民“要爲自己的行爲負責。他們有5年的時間反思自己的決定。
他說“如果選擇了反對黨,就不要指責執政黨在推出社區更新計劃時優先考慮“我們自己的選區”。執政黨沒能拿下阿裕尼,60%的總得票率更是創了曆次選舉的新低。
2010年到2011年,注定會在新加坡政治進程中留下印迹。
新氣象肇始于2010年3月,新加坡國會通過法律,廢止對互聯網的政治審查,允許政黨和參選人在互聯網上進行政治宣傳。雖然這條法令2006年以後就形同虛設,但真正被廢除還是令新加坡政治面貌一新。
政治辯論的氣氛空前濃郁,執政黨的每一個微小失誤都被放大,以至于2011年3月,總理李顯龍第一次在電視采訪中公開說出了“Sorry”。在1990年代,這幾乎是不可想像的。那個時代,總理府的第一反應常常是把“誹謗”這個帽子戴到記者和反對派頭上,把他們送上法庭。
2011年的大選是屬于年輕人的。在總數230萬的選民中,有60萬21至34歲的年輕人第一次擁有選舉權。他們恰恰是最活躍的網民,根據watchfacebook.com的統計,這個僅有470萬人口的城市國家有著240萬的Facebook用戶。
爲了吸引年輕族群選票,人民行動黨特別推出了年僅27歲的女性候選人陳佩玲。陳佩玲大學畢業後就職于著名的會計公司安永。嫁給李顯龍私人秘書後,進入人民行動黨青年組,開始在政治上平步青雲。
但這個長相甜美的傳統精英除了高喊“團結”、“穩定”、“發展”等人民行動黨已經呼喊了幾十年的口號外,毫無具體的政策主張。她那個自己工資明顯支付不起的名牌手袋,更刺激了新加坡當下最敏感的社會神經。
反對黨與陳佩玲正面對抗的同樣是一位小姑娘,24歲的電信公司職員佘雪玲。短短幾周,她就成爲新加坡最炙手可熱的政治明星,她的Facebook粉絲人數甚至超越了李光耀。官方的《海峽時報》也不得不表示:“佘雪玲獲得了搖滾明星般的待遇”。
無論是24歲的電信公司職員還是27歲的會計師,大家在投票時或許都不知道他們到底是否勝任。但選民的選擇說明了社會情緒的變化。
李光耀和人民行動黨的治國理念一直是精英政治,他曾說:新加坡國家太小了,我們的人才太少,負擔不起把有限的人力資源用在兩個不同的政黨上。人民行動黨總是隨時准備著把各行各業的精英吸收入黨。
這導致反對黨始終難成氣候。每一次選舉,反對黨甚至很難推出一個如執政黨一般擁有金光閃閃的履曆和學曆的候選人。而在儒家文化濃郁的新加坡,獲得過國家獎學金,在海外名校留學等經曆簡直就是“有能力”的代名詞。
但這一局面在此次選舉中也被打破。這個城市國家的精英不再緊密團結在李光耀父子爲核心的人民行動黨周圍。
工人黨此次推出的候選人之一陳碩茂的履曆幾乎可以讓所有的人民行動黨候選人汗顔:1979年的新加坡高中畢業考試第一名,曾經參軍服役,哈佛的本科,牛津的碩士,史丹福的博士。
他的職業生涯也令人矚目,不僅是美國著名律師事務所達維在北京的首席代表,而且曾經負責中國工商銀行、中石化的海外上市法律咨詢,還參與過中海油並購優尼科,中投公司海外投資等全世界金融界都爲之震撼的大項目。
陳碩茂在對媒體解釋自己的參選動機時表示:“新加坡從第三世界到第一世界的這段路程還沒有走完。行百裏者半九十,最難的應該是後面這一段,所以我覺得非常重要。我們要能夠朝這樣的目標挺進,就是建設第一世界國會的方向努力”,“我們需要進行下一段建設,讓我們的民主機制可以運作,讓我們真正走入第一世界”。
執政黨會改變嗎?
工人黨議員劉程強是另一位反對黨中的政治明星,在2006年大選中,他是僅有的兩名通過直選成爲議員的反對黨候選人之一。而這次大選,因爲有陳碩茂等其他新成員的加盟,他選擇了放棄自己深耕多年的單選區,在最有“新國特色”的集選區與人民行動黨對決。
集選區,是1988年由執政黨修改選舉法之後創立的獨特選舉制度。每個集選區有4-6個議席。每個參選政黨提出相應人數的候選人,選民只能在黨派之間選擇。在以往,反對黨從未在任何一個集選區獲得過勝利。
而這一次,劉程強和陳碩茂,以及主席林瑞蓮領銜的工人黨終于在阿裕尼集選區掀翻了外交部長楊榮文領銜的執政黨團隊。
而國家團結黨在另一集選區馬林百列靠著佘雪玲的超高人氣,將前總理吳作棟領銜的執政黨團隊的得票率打至56%,低于全國平均水平。讓吳作棟連連自嘲“表現不佳”。
吳作棟表示:“新加坡的政治地貌已經變了,我們能感到這股潮流,人民希望在議會裏聽到不同的聲音,這股潮流非常強大”。
人民行動黨執政早期執行的是社會民主主義的經濟和社會政策——普遍義務教育、全民醫保、國營企業、公共住房等等,GDP的60%曾來自國營企業。但隨著經濟的發展,統治精英們越來越遠離普通人的生活,1990年代,新加坡開始比照跨國企業高管的薪酬制定高級公務員工資標准。
短短幾年時間,新加坡的高級公務員們的收入就躍居全世界公務員之首。僅有400萬人口的新加坡,總理李顯龍工資高達205萬美元,是美國總統工資的5倍。而各個部長的平均工資也高達126萬美元。
在全民都在享受經濟增長的好處時,這種極端差距尚能被忍受。但隨著經濟增長的福利越來越被精英階層壟斷,新加坡民衆對這一懸殊越來越難以忍受。2010年,新加坡GDP增長14.9%,但普通民衆的工資收入僅增長3.4%。
盡管如此,執政黨依然在堅持他們推出的最激進最開放的經濟政策。甚至放言要在2030年大量放開移民以對抗人口老齡化,壓低日益飛漲的人力成本。這當然對GDP增長有好處,但這種政策當然不會受到選民的歡迎。普通大衆們並不是企業主或者金融家,他們更擔心的是自己的工作、福利被移民搶走,而不是GDP。
在選舉之後,李顯龍開始主動承認錯誤,他向媒體表示“本次選舉標志著我們國家政治版圖的明顯改變,我們必須適應”,“許多民衆希望政府改變執政風格和方式,希望看到國會有更多反對派的聲音以監督人民行動黨政府”,“人民行動黨會從這次選舉中吸取教訓,改正錯誤”。
與兒子的謙卑姿態相比,李光耀就顯得更自信和強硬。他不斷重複著對選擇了反對黨的選區的告誡。這種近乎威脅的表態絕非說說而已。在曆史上,人民行動黨就曾多次推遲給反對黨選區的老舊政府公屋安裝電梯等公共改造項目,以讓那些選擇了反對黨的選區居民進行“反思”。
而在選後,李光耀更是公開表達了自己的不滿:“年輕一代的新加坡人已經忘記了我們當年經曆的苦難,但是我和那些50歲以上的人都還記得。”“新加坡不是一個自動導航的飛機,當風雨來襲時,你們難道不希望有一名經驗豐富的駕駛員?”
人民行動黨的黨徽是圓圈中的一道閃電,表示“民族團結之下的閃電行動”。因此也被不滿他們的政治反對者們嘲諷地稱爲“閃電黨”。在過去的40年中,他們確實體現出了閃電一般的執行效率。
這個僅有400萬人口的國家曾經的訴求非常簡單,社會關系也不複雜,爭議和討論看起來毫無必要,一個高效率的執政黨就能滿足人民的需求。
但在選舉之後,人們開始思考一貫以團結和效率爲先導的人民行動黨,還能在未來自我革新,滿足一個社會思想日益多元化的社會的需求嗎?
02. 2015大選:一場始料未及的大勝
四年之後,2015年“911”大選來臨。
9月12日淩晨,經過十幾個小時的投票和統計,新加坡執政黨人民行動黨穩紮穩打地贏得了2015大選。面對69.86%的高得票率,2011年選舉的不祥之兆,和“後李光耀時代”的忐忑不安,似乎都已煙消雲散。
2015年對于人民行動黨的確很不尋常,李光耀離世帶來“終極權威”缺位、反對黨首次在所有選區對抗執政黨。同時,建國後出生的選民達到曆史新高,54%,他們被認爲是反對黨的有力票倉。媒體早早就將這次大選冠之以“最激烈”、“最具不確定性”的名號,反對黨的政治大戲看起來呼之欲出了。
所以,人民行動黨對這場大勝可以說也是始料未及。
新加坡人的“備胎”心理
面對此次選舉,不論媒體如何誇張渲染,其實執政黨、反對黨、選民都心知肚明,短期內反對黨絕無反客爲主的可能性。
新加坡近年選舉出現一個怪現象。反對黨大選前組織的集會往往吸引很多人參加,熱鬧非凡,行動黨則冷冷清清。但到了投票的時候,大多數人還是將選票投給行動黨。這背後隱藏著新加坡人的一個微妙心理:行動黨是“正室”,反對黨是“備胎”。雖然期盼有新鮮血液出現,但這樣的期待更多是想敦促“正室”做出改變。
不僅選民如此,各黨派也了然于心。選前宣言中,當人民行動黨豪氣萬丈地喊出“你我同心,爲國爲民”時。實力最強勁的工人黨也只是不鹹不淡地提一句“一個平衡的國會至關重要”,新加坡民主黨則遮遮掩掩地要求“基本人權受到尊重”。其他反對黨更是以喚起民間不滿、給出過于美好的政策等虛弱的口號試圖打動人心。格局大小,高下立判。
就在選舉日前一天,身邊有兩位新加坡朋友談及投票的事。一位是五、六十歲的中年人,經曆過新加坡的艱難建國路,他毫不猶豫“肯定會投給人民行動黨啊,”他認爲反對黨的支持者“生活變好了,想要一些不同的意見。”
另一位朋友是80後的女孩,當問及立場時,她亮出了年輕人的警惕,“投票內容是隱私”。她說,身邊有朋友支持反對黨。其中“有些人真的認爲反對黨有能力,有些人則是對人民行動黨不滿”,“給反對黨一個機會”。
這一老一少像是新加坡選民的縮影,勾勒出新加坡執政黨與反對黨一“主”一“輔”的地位。新加坡大選名義上也是“民主”,但其實更像是“考試”——執政黨的“定期民意考試”。在可以預見的未來,反對黨的角色最多是甘于犧牲、願意承擔打擊、勇于充當陪襯的“暖男”。畢竟,在卓有成效的“執政經驗”和虛無缥缈的“民主理念”之間選擇,理性選民從來不會猶豫。
各方面因素加持勝選
除此之外,行動黨之所以大獲全勝,反思精神與適應能力無疑是核心競爭力。
當2011年政治危機再度與行動黨擦肩而過,行動黨開始放下身段反省對年輕選民的忽視。李顯龍對記者表示:“這標志著我們的政治發生了明顯變化,很多(新加坡)人希望政府采取不同的(執政)作風和方式。”
他和不少國會議員開通Facebook,分享政務的同時將生活點滴發布上網,削弱年輕人心目中“家長式管理”的固有印象。人民行動黨還開發出“全國對話會”,試圖讓“不和諧”的聲音發言。
2011年大選,人民除了對一些政策不滿之外,最主要的抱怨是行動黨傲慢,高高在上,與選民缺乏溝通。
行動黨吸取教訓,一方面摒棄靠大活動聯系選民的習慣,改以小範圍但深入的對話活動,認真聽取民意,耐心解釋各種錯綜複雜的政策;另一方面順從民意作政策調整,如部長工資、人口政策,加上五十年來的政績和執政經驗爲後盾,以及交通、住屋、社會福利、醫療等民生問題獲得一定程度的緩解,使人民感覺到它還是可親近的、可信任的、可托付的。
獨立五十周年系列活動和建國總理李光耀國葬的附屬活動,既讓國人認識了過去,也思考未來,有助加強國民對行動黨的治國理念和政策的理解和支持。
此外,在過去四年,主要反對黨在國會表現和選區管理上不如預期。工人黨2011年大選、2013年榜鵝東補選之後有7個當選議員和兩個非選區議員進入國會,但是,給人留下印象的主要是黨領導劉程強和林瑞蓮,余振忠和嚴燕松二人也頗有建樹,但其他幾個當選議員在國會裏沒給人留下深刻印象。
在選區的管理上,工人黨管理的市鎮會陷入資金管理問題,讓選民對該黨的管理能力乃至誠信産生疑問。在新加坡社會,誠信是核心價值觀。誠信受到質疑,肯定是一記重拳。
03. 人民行動黨勝選奧秘
從1965年,人民行動黨能夠無一例外地贏得每次選舉,在新加坡保持執政地位,除了行動黨自身政策和領導能力外,也有賴于許多技術性設計的“勝選奧秘”。
奧秘1:變化莫測的選區
自80年代以來,新加坡國會議員由兩種選舉方式,一種是單選區,一種是集選區。所謂單選區就是一個選區一個議員,誰票多誰當選。而爭議的焦點主要在集選區上,這種選區較大,一個區一般要選出三到六個議員,但這六人必須來自同一政黨或是同一政治聯盟,且六人中必須至少有一位少數族裔。然後候選人集體組團,與另外團隊抗衡。
集選區遏制了族群極端主義者的出現,卻給反對黨帶來很高的門檻,2011年以前的三屆選舉,反對黨候選人每屆只有兩人具備資格,而且都來自單選區。在集選區的部分,很多選區根本不必辦選舉,人民行動黨就已自動當選,因爲各反對黨根本無法在同一選區組織五到六個不同候選人,即使組織了,在學曆方面也不具備競爭力和吸引力。
所以,2011年時反對黨拿下了一個集選區勝利才被稱爲是“破天荒”的。
而選舉委員會每次大選前對選區進行調整和重組,客觀上也使得反對黨的票源被不斷分散。
民主黨領袖詹時中曾指責執政黨利用選區劃分來打擊反對黨,“我們在踢一場足球賽,但行動黨卻沒有固定的龍門。他們是用流動的龍門,所以我們很難瞄准射球。”
1997年時,工人黨候選人鄧亮洪、惹耶勒南等組團在靜山選區獲得45.2%的選票,當時距離勝利只有一步之遙。2001年大選時,靜山選區消失了,工人黨自1997年以來的苦心經營付之東流。
奧秘2:含“金量”十足的選票。
在選舉中,執政黨要人往往會“提醒”選民,執政黨各類政策將“優先”自己的選區。如果反對黨候選人當選,政府或許將較難爲該選區撥款,改善人民的生活條件。同時許諾,如果人民行動黨候選人當選,政府可以撥款翻新組屋,改造基礎設施等等。
1991年行動黨的得票率只有61%,于是在1997年的選舉中,行動黨公開宣布支持反對黨的選區,將得不到政府社區與組屋的翻新支持。
在2001年和2006年大選中,人民行動黨在反對黨議員所在的波東巴西和後港兩個選區用組屋翻新政策來吸引選民的支持。政府通過“組屋翻新計劃”、“新新加坡股票”,通過社區發展理事會分發給居民的各種援助金等影響他們的投票方向,爭取選民對執政黨的支持。
奧秘3:選舉日,用時間換空間。
新加坡大選日從不固定,執政黨挑選對自己有利的時機進行大選。
每次大選前,各路政黨,朝野內外雖然都知道大選臨近,但卻沒有人知道究竟是哪一天進行大選。新加坡每次大選舉舉日期都不盡相同,雖然新加坡國會法定任期5年,但通常都不會做滿,因爲總理有權提前解散國會。
爲什麽要提前解散國會?其實這是執政黨的“執政優勢”,它可挑選對自己最有利的時機舉行大選。
1991年,剛接班的吳作棟總理將93年大選提前到91年舉行,使反對黨措手不及,它們根本沒有料到人民行動黨會把大選提前兩年。
2001年,正值美國IT泡沫破滅,全球經濟不景氣,新加坡的失業率也一路攀升,當時民怨四起,對執政黨非常不利,原本不易舉行大選。可誰知碰上了“9·11”恐怖襲擊事件,由于同樣面對極端主義威脅,新加坡需要一個強勢政府來領導反恐。執政黨抓住這一時機迅速解散國會,在“9·11”一個多月後便舉行大選。結果不出意料,人民行動黨拿到了非常亮眼的成績單。
新加坡大選持續時間和其他民主國家相比要短很多。從宣布大選到正式大選只有兩個星期,提名日到投票日一般只有九天,此時間外不得舉行公開集會和發表演講。這等于縮短了反對黨開展競選活動的時間。因爲反對黨沒有足夠時間開展基層工作,也根本沒有時間去爭取選民。
相反,人民行動黨平時可以利用執政黨的有利條件,通過政府渠道宣傳自己的綱領,攻擊反對黨。而反對黨卻只能在短短的幾天時間裏去說服選民,力圖使自己的施政綱領得到認可,效果當然差強人意。
奧秘4:淡馬錫,最好的保镖
新加坡是以國有經濟占絕對主導的國家,新加坡航空、新加坡電信、萊佛士酒店等著名企業的背後,總是能看到淡馬錫控股的影子。
這個全球投資額達到900億美元的投資機構一直由新加坡政府掌控,擁有21家大型直屬企業,新加坡最大的10家企業中,涉足7家。
而上述企業的産值占新加坡國內生産總值的l3%,曾有國媒估算,淡馬錫控股所持有的股票市值占到整個新加坡股票市場的47%,幾乎主宰了新加坡的經濟命脈。
淡馬錫之外,還有另外一家掌管新加坡經濟命脈的投資公司:成立于1981年的新加坡政府投資公司,它也是新加坡最大的國際投資機構,其主要任務是管理新加坡的外彙儲備,向海外投資。
它在世界各地的2000多家公司中有投資,外界估算其管理的資産逾千億美元,規模與巴菲特掌管的投資帝國伯克希爾哈撒韋(Berkshire)相當。
淡馬錫和新加坡政府投資公司的資金來源是國民稅金和公積金,淡馬錫隸屬財政部,在04年以前,它從未對外發布過投資細節和財報。04年後雖然開始定期發布財報,但和上市公司財報還是相去甚遠。淡馬錫與李氏家族也密不可分,它由李光耀親手創建,曾任財政部部長的李顯龍,也是淡馬錫的前任主管;而李顯龍之妻何晶,更是在2002年外界的猜測和質疑聲中掌控這家公司,雖然在2009年顧之博(Charles Goodyear)接任總裁,但不到一年便辭職離去。何晶繼任總裁,去職後的顧之博也對去職原因只字不提。
至于掌管新加坡外彙命運的新加坡政府投資公司,一直被稱爲”亞洲最大及最神秘的投資者”,它從不公布財務報表、高層管理人員薪資等基本情況。而李光耀在世時,曾長期擔任該公司董事會主席。
可以說,這兩家公司雄厚的資本也成爲人民行動黨執政的最強“保镖”。
03. 新加坡政治格局經曆轉型
從過往二十年的曆屆大選中,我們可以看到新加坡的社會和政治格局正在悄然經曆轉型。
現在越來越多沒有經曆過建國年代的年輕人變成了選民,他們傾向于有更多的社會政治自由,希望社會走向更多元更開放,因此2011年這些年輕人中的絕大部分將選票投給了反對黨,這是新加坡社會轉型對政治産生的根本性影響,年輕人希望生活在更開放更自由空間。
不少新加坡人認爲那種老百姓只要關注生活好、關注經濟好,政治交給我們政治家來辦的老調語言作爲一種“養豬”政治,是老式政客的言論,已經不適合現代政治了。
而且,隨著移動網絡和新媒體的發展,政治聲音和傳播渠道變得越來越多元。新加坡的傳統媒體,包括電視台和報紙都是由政府創辦,更多地爲反對黨發聲。
而隨著社交媒體的發展,反對黨也可以獲得更多表達和展示的渠道,讓選民了解他們的競選理念和政策。
所以,反對黨的影響力,尤其在年輕人中間的影響力也在不斷上升。
在民主政治中,“競爭”是重要核心,競爭有助于提升執政效果和維持執政黨的健康運轉。
2020大選,執政黨繼續連任依然沒有太大懸念。
但是在新加坡政治社會轉型的背景下,最終的選票結果,反對黨的表現以及執政黨的應對如何,仍然非常值得期待。
資料來源:
1. 大公報:艱難執政 新加坡人民行動黨靠選舉制度贏得大選
2. 早報:學者:政府響應政治多元化訴求
3. 觀察者網:夏蕊蕊:反對黨,新加坡人不希望用上的“備胎”
4. BBC:新加坡大選:執政黨“出乎意料”高票蟬聯執政
5. 網易新聞:新加坡:勝選的奧秘
-E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