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65年建國的新加坡,到今年才55歲周歲,對于一個國家來說,還十分年輕。但是她卻正在急速“衰老”。
爲什麽?
當前在全球人口老化的背景下,新加坡已成爲世界上人口老齡化最快速的國家之一,目前年逾65者已達43萬(毎9人中有一位),預計到了2030年將增加到90萬(毎5人中有一位)。
人口老齡化,就意味著社會養老壓力激增,勞動力短缺,意味著青年人身上的擔子會空前得重。這擔子不僅壓在新加坡本地人身上,更是壓在每一個新加坡勞動者身上。
同時也關系著,我們每一個人如果在新加坡老去,還能過得幸福嗎?
01. 新加坡爲什麽老得這麽快?
2017年的一項研究顯示,新加坡人的預期壽命已接近85歲,是世界第一,超過了多年蟬聯冠軍的日本。
新加坡的百歲老人已從2007年的近500人倍增到現在的1,300人,很大程度上得益于世界一流的醫療保健設施和對慢性病的及時預防措施。
在老年人長壽的同時,新生兒的比例卻在不斷下降。
雖然新加坡結婚和新生兒人數已呈上升趨勢,不過2018年的整體生育率卻跌至1.14!
雖然在過去五年期間,新生兒人數每年平均達到3萬3000個,比2009年至2013年的平均3萬1400個,以及2004年至2008年的平均3萬2000個還要高。
不過近年來維持在1.2的整體生育率(Total FertilityRate,簡稱TFR),在2017年跌至1.16,2018年更是進一步跌至1.14。
即使2019年,總體生育率微升了0.05%,但仍然低于取代人口所需的2.1的出生率,也很難改變人口老齡化的大趨勢。
人力部長楊莉明指出,這主要是因爲新加坡人花費更長時間尋找合適的伴侶,也選擇更晚才開始組織家庭。
以下幾組數據進一步展現了新加坡社會老齡化的後果:
2014年至2018年,新加坡每年出生率下降,死亡率增加。
2016年至2018年,新加坡人口年齡中位數從40歲提高到40.8歲。
1970年至2018年,新加坡老齡人口支持比例從13.5下降到4.8。
也就是說新加坡社會中每一位65歲以上的老年人,只有4.8位年齡在20-65歲之間的青年人提供支持。
所以,新加坡青年人,“三明治一代”身上的壓力激增。
“三明治一代”,他們在經濟上既要支持和照顧年長的家庭成員,還要撫養照顧年輕的家庭成員。被夾在中間的大多是30歲至60歲之間的勞動者,但有少數人是60歲至70歲的退休人員,他們不僅照顧子女和孫輩,甚至還要照顧健在的高齡父母。
61歲的德士司機Kor Ter Ming 很喜歡年少時和父母、弟弟沿著馬來西亞東海岸進行的年度旅行。他還記得,那時父親是如何提醒他們與家人一同出遊的重要性。
如今,他也繼承了這一家庭傳統,每年至少與妻子和兩個子女旅行。有些時候,他的父親,現年87歲的Kor Hong Fatt也會加入他們。
“家庭旅行的想法始于我父親,因此現在仍然能與他和我的家人一起旅行是上天的幸福和偏愛,這意味著我能同時作爲兒子和父親享受整個旅程。”
然而,並不是每個人都爲父母的壽命更長而感到興奮。
作爲92歲母親唯一的照顧者,Martha(化名)15年來犧牲了她的個人追求和職業抱負。
盡管五個兄弟姐妹在經濟上幫助她,但Martha始終獨自一人照顧母親。爲此,這位60歲的單身女性放棄了全職工作。隨著母親患上癡呆症,而且健康狀況惡化,照顧工作也變得越來越困難。
Martha 說:“我從沒想過母親在我60歲時還會活著。”她說出這句話的時候自己也很痛苦,但這是她曾經真實的想法。
不可避免的,隨著壽命的延長的同時,國人健康狀況不佳的年份也延長了。
2018年的一項研究發現,在2009年至2017年之間患有三種或以上慢性疾病的老年人的比例幾乎翻了一番。
除了日常生活難以自理外,越來越多60歲及以上的新加坡人還患有慢性病,例如高血壓,高膽固醇,白內障,關節炎和糖尿病。
而且,當前的三明治一代還可以依靠兄弟姐妹分擔照顧父母的重擔,但這對家庭人口日益減少的下一代來說,將成爲一種奢望。
02.工作吧老人!
所以在“老齡化”、本國勞動力嚴重不足的新加坡,政府不得不依賴老年勞動力,發揮他們的剩余價值,尤其是從事一些機械的、年輕人不願意幹的工作。
能夠依靠本國資源解決勞動力不足的問題是最理想的,所以在新加坡,老年人工作不是偶然,而是制度的必然。
因此,新加坡出台了一系列的老年工作鼓勵政策,盡全力掃清老人重回職場的一切障礙。
2019年,新加坡總理李顯龍在2019年國慶群衆大會上宣布,新加坡將把法定退休年齡從62歲逐步上調到65歲,重新雇傭年齡從67歲上調到70歲,目標是最遲在2030年完成調整,2022年將分別先上調到63歲和68歲。以保障年長員工能繼續就業。
對此,不少老年人表示:這是想要我們幹到“死”啊。
2017年,新加坡重修了退休與重新雇傭法令,讓雇主在安排年長員工繼續就業時,能更靈活處理。若現有公司沒有適合重新受雇員工的職位,雇主可把重新雇傭員工的義務,轉讓給另一名雇主。
而且,新法令允許年滿60歲的員工保留現有薪金,不必像以前一樣必須減薪10%。這就鼓勵了更多老年人退休後繼續留在工作崗位上。
爲了鼓勵雇主聘用年長員工,政府推出了一系列援助計劃,包括薪金補貼以及用于打造老年人工作環境的津貼。
財政部長王瑞傑在2019年2月發表財政預算案聲明時宣布,政府將繼續發放額外特別就業補貼(Additional Special Employment Credit),直至2019年12月底。 其中,聘請月薪不超過4000元且年齡超過重新雇傭年齡的老人,雇主將獲得額外補貼。
而聘請月薪不超過3000元的老年員工,雇主所獲額外補貼可抵消員工薪金的3%,加上適用于年滿55歲員工的特別就業補貼,總共可抵消員工薪金的11%。 延長額外特別就業補貼的發放期限,惠及了12萬名員工、5萬5000名雇主,發放總額約爲1億6000萬元。
在新加坡, 60歲以上老人工資的中位數,在2006年是1160新元,到了2015年增加到了2000新元。因此,聘用老年人的成本總體不高,而且企業還能享受津貼,同時對老人來說也是一筆不錯的收入,可謂雙贏。
因此,不少企業也很樂意長期聘用他們。
2018年,65歲以上的新加坡人中,有25%受雇。而2006年,這個比例只有13.8%。有人預言,未來10年,老年人就業率將很有可能達到30%。
03. 老有所養嗎?
如此急劇的老齡化,一般會沖擊養老體系可持續性。
但是,在2018年健康、財富和職業咨詢機構美世(Mercer)公布全球養老金制度排行中,新加坡位列亞洲第一!爲什麽?
因爲,新加坡的養老制度建立在公積金(CPF)制度上,強調自力更生——以個人養老、家庭養老爲主,政府僅作爲“最後一道防線”。
這反映了新加坡政府一直以來“不養懶人”,不搞福利社會的理念。 中央公積金(CPF),這是針對新加坡公民和永久居民的一種強制性儲蓄計劃,用來應對退休、保健和購房需要。
CPF其實是一個非常複雜、詳盡的制度,簡單的說,它強制要求所有55歲以下工作人士都必須把自己每月工資的約20%存入公積金,雇主則再爲員工繳納17%,即一共37%。
然後,公積金強制繳納是有上限的,月薪到達6000新幣後,超過部分則不再強制繳納,可以簡單認爲每個月最多繳納2220新幣的公積金。
2018年,新加坡工資的中位數是4437新幣/月,也就是說公積金繳納的中位數是1641新幣。
每個月繳納的公積金又會根據年齡按不同比例被分別存入三個戶頭,用于儲蓄、養老、醫療。
儲蓄戶頭的錢可以拿去買房,醫療的當然是可以用于看病;養老戶頭的錢則需要等到退休才能動。
三個戶頭的錢都是自己的錢,有3.5~5%的年利息,也不會被別人拿去;退休後,可以選擇全部拿出來,也可以選擇去存入CPF Life 終身入息計劃,然後按月取。
CPF Life是最低要求存入6萬新幣,最高則是26萬4千新幣,根據存入的金額不同,每月領取的金額也不同: 新加坡大專畢業生起薪至少有2000新幣,如果按照這個數目來計算。每個月有政府強制要求存工資的37%(個人20% + 公司17%),就是740新幣,從25歲存到55歲,存30年,就是26.6萬。看著這個數字,很多人會覺得不用擔心養老吧? 當然,這是說一般人的情況;新加坡是一個發達國家,任何人,只要有一份正當工作,是不用擔心買房、醫療、教育等問題;當然,得有工作,不能當個懶人。
但這個系統最大的bug(漏洞)就是,可以一次性提錢!
許多老人會因爲理財不善,提前花完CPF中的大部分錢。這也就解釋了,爲什麽很多底層的老人,一定要出來工作。
因爲他們很可能年輕時就沒有踏實工作,好好存錢到CPF,又或者一次性把公積金取出來,然後全部敗光了。
而對于這些人搞砸了自己的人生,年輕時沒存下錢;到老了的時候連6萬新幣的公積金都存不下來的人。
新加坡給出的回答是:那就晚點退休吧!不要55歲退休,可以到70歲再退休。政策規定,每晚退休一年,將來每個月拿的終身入息還可以高7%。
這樣一來,至少後半輩子在食閣的吃飯問題,是可以不用擔心了。
所以,新加坡政府公積金制度上強調的就是,每個個體要自己養活自己,自己的養老金,是靠自己存出來的。
所以,新加坡的養老制度對于老人來說是好還是不好,這是個很難簡單回答的問題。
首先,因爲新加坡是個小國,且不是個高福利的國家。政府的一切政策都是從務實角度出發,以可持續性爲第一原則。所以期望新加坡政府直接負擔老年人全部的生活成本,是不現實的。
其次,美世咨詢也給出建議,隨著新加坡人的預期壽命延長,可以考慮延遲提取公積金存款的年齡。同時,也應該考慮讓新加坡納稅的非永久居民開設公積金戶頭,如工作准證持有者。
靈活的“以房養老”政策
除了CPF之外,爲應對老齡化,新加坡政府也一直積極探索“以房養老”模式。一般家庭在養育子女階段需要更大的房子,但隨著兒女們成家立業,父母的較大型組屋就會變成“閑置資産”。
而不少老人在還清房屋貸款後隨即出現“有房産、沒現金”的問題。爲解決這一問題,政府允許老人將整套組屋出租,不受組屋必須自住的條例限制,實現初步的以房(租金)養老。
此外老人還可以選擇“以大換小”,購買政府的樂齡公寓(即老人公寓)。這種公寓不僅戶型小,而且房契短(一般只有30年),所以售價便宜。老人通過“以大換小”可置換出大筆現金。政府爲鼓勵這種方式,還推出“樂齡安居花紅”計劃,對購買樂齡公寓的年長公民提供高達2萬新元的津貼。
選擇這種方式還有多個好處。由政府統一推出的樂齡公寓,在設施上充分考慮了年長者的需求。老人們住在同一幢或幾幢樂齡公寓中,可以一起活動,豐富生活;也可以相互照應,還方便護理人員前來拜訪或照料。
對于不願意住樂齡公寓的老人,新加坡政府曾試行“反向抵押計劃”,允許具有官方背景的保險合作社爲業主提供“反向抵押貸款”。老人可通過這一貸款方式每月領取生活費,保險公司以屋契作爲抵押,在老人去世後把房子賣掉,來償還“貸”給老人的生活費。
可是這項計劃推出後效果並不如預期。新加坡政府于是在2009年推出“屋契回購”計劃,針對家庭月收入不超過3000新元,名下也沒有其它房産的老人,允許他們將組屋的剩余屋契賣回給政府建屋局套現,然後以30年租約的方式,繼續住在原組屋內養老。
新加坡政府嘗試的以上多種“以房養老”模式,無疑大大提高了個人養老的資金充足度。但必須指出,“以房養老”的前提,是新加坡成功的“居者有其屋”政策,讓組屋成爲大部分新加坡人一項重要的淨資産,而很多國家並不具備這樣的前提。
04.老了在新加坡會幸福嗎?
這個答案或許是,會的。
放眼新加坡的養老政策,除了公積金之外,其實還有很多。覆蓋了醫療、老年關懷、就業與退休、生活津貼、交通、住房、資産等各個方面。
而且除了實際的補貼之外,還有很多在細節處用心,致力于提升老年人生活質量和幸福感的具體政策。
事實上,新加坡社會的養老設施已經比較完善了,從日常生活上可以說是最適合老人居住的國家之一。
例如,多數公共運輸工具均可以實現輪椅上下,司機和乘客會耐心幫助行動不便的老人上下車;每座組屋都爲老人和兒童設立了活動區,還設立有食閣和公車站,屋主下樓就可以吃飯,而從家門口到車站均建有封頂的綠色廊道,方便居民雨天出行,這也大大減少了老年人滑倒事故。
2016年3月,新加坡又針對老年人推出了“幸福老齡化計劃”。政府將投入30億新元,推動涵蓋醫藥保健、退休、就業、住屋和交通等12個領域的超過70項計劃。
首次在完整報告中出現的計劃包括,在非高峰時段,把地鐵車廂門的開關時間延長2秒至6秒,讓年長者有更多時間進出車廂。
此外,巴士站和的士站更換成裝有扶手的座椅,助年長者起身。人民協會將借助現有設施和社區網絡,在健樂項目下提供醫療服務、推廣保健教育和樂齡學習,目標是在每個社區打造一個健樂中心。
這種關注細節的做法也體現在政府近年來修建的樂齡公寓的設施上。例如,樓梯和走廊兩側添加了扶手,在所有改變方向和高矮的地方用顯眼的色彩提示。考慮到老人彎腰駝背,開關、門鈴和門窗把手等設施的位置都適當降低。
老人視力、聽力一般都不太好,因此公寓房間的照明度是普通住宅的兩倍,煤氣等各種開關上的字很大,報警系統的音量也適當提高等。此外,每個樂齡公寓都設有鄰裏聯系站,老年人可以到這裏來參加各種唱歌、讀書等活動,也可以相互之間聊天打發時間。
對于不住在樂齡公寓的人士,新加坡的每個選區也都設有民衆俱樂部、社區聯絡所以及康樂中心,這些場地由政府撥款並承擔部分營運經費,定期舉辦文化、社交、休閑活動,並提供健康檢查、信息咨詢、日常護理等服務。此外,新加坡也有日托養老和各類社會養老機構。
對于無暇照顧老人和孩子的家庭,新加坡成立了“三合一家庭中心”,將托老所和托兒所有機地結合在一起,讓“老小孩”和“小小孩”共同生活。老少集中管理,即順應了社會的發展需要、解決年輕人的後顧之憂,又滿足了人們的精神需求,增進了人際交往與溝通。
如果新加坡“急速衰老”已經成爲既定的事實,我們只能積極去面對它。
不僅是政府在積極實施各類對抗老齡化的政策,不斷完善新加坡的養老體制。
而作爲普通人的我們,無論現在是30歲、40歲、50歲還是60歲,都應該爲了對抗自己家庭的“老齡化”而努力,提前部署自己的老年生活,不至于到老了手足無措,只能依靠子女和政府的幫助。
資料來源:
1. 早報:社論:全方位應對老齡化問題
2. 獅城新聞:新加坡如何應對老齡化
3. 參考消息:港媒:新加坡老齡化嚴重 加劇“夾心層”壓力
4. 前瞻網:如何應對人口老齡化問題?新加坡或可以效仿
5. 頭條@Jennifer的新加坡日記:新加坡社會 | 同樣是人口老齡化,新加坡是如何應對的?
-E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