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enoit Decout / lai)
瑞士蘇黎世聯邦理工學院(EPFZ) 針對新加坡展開了未來城市研究。綠植外牆可以替代空調系統嗎?在氣候變化的時代需要建造什麽樣的建築物?瑞士可以從新加坡這樣的熱帶城市中學到什麽?我們帶著這許許多多疑問,采訪了新加坡-瑞士聯邦理工學院中心(Centre Singapour-EPF)主任Gehrard Schmitt。
瑞士資訊swissinfo.ch:瑞士和新加坡可以從彼此那裏學到什麽?
Gerhard Schmitt:新加坡已經成功實現了不同文化和宗教在較小空間內安定而和平地共存。新加坡是一個擁有550萬居民、面積卻只有日內瓦湖大小的小島,這裏是世界第二大港口、機場可容納7’000萬名乘客。對于新加坡來說,這種共存是一項重大的成就。另一方面,瑞士也擁有諸多值得新加坡學習的方面,包括直接民主制、語言多樣性、廣泛聯合政府、創新能力和強大的競爭實力,尤其是瑞士的教育體系,一直以來都被新加坡視爲榜樣。
瑞士資訊swissinfo.ch:瑞士可以從新加坡學到有關摩天大樓、空調設施和城市密度方面的經驗嗎?
可以學到很多。新加坡創造了自己的摩天大樓文化,這在世界上是獨一無二的。這些大樓是不同人口和文化群體的聚集地。在空調設施方面,新加坡的家庭和辦公場所大多采用不隔熱的單層玻璃,然後過度使用空調,這一點並不足取。在城市密度方面,新加坡設定了同步實施提高生活質量的標准。
瑞士資訊swissinfo.ch:新加坡城市綠化非常好。這些植被可以改善空氣質量和生活質量嗎?
新加坡是一個花園城市。這是城市創始人李光耀的願望。這種策略仍在繼續,使得空氣質量,尤其是生活質量得到改善。盡管新加坡人口密度非常高(每平方公裏7’000人以上),但到處都有休閑區和樹木遮蔭,這對于一個平均溫度超過28°C且濕度超過90%的環境來說,絕對是必要的。
(1942年的新加坡 Keystone / Frank Noel)
瑞士資訊swissinfo.ch:我們應該只建造綠植建築嗎?
在新加坡那種炎熱潮濕的熱帶氣候以及我們所在的緯度地區,在建築物的外牆上種植綠色植物已經變得越來越重要。在歐洲,尤其是在瑞士,可以而且應該開發外牆綠化工程。因爲與現有解決方案相比,外牆綠化具有很多優勢。
瑞士資訊swissinfo.ch:爲了應對氣候變化,蘇黎世市制定了減少熱島等策略。這些策略是否已經足夠了呢?
這些策略非常出色,因爲它們以民主的方式提出,並成爲“順應民需”的典範。其概念旨在歸權于未來的城市公民。在新加坡,科學與測量之間聯系得非常緊密,經過一長串的流程才能達成結果,包括提出想法、進行測試、互相比較、科學思維、未來願景和經濟限制等。
在這方面,瑞士人通常更願意做出直接安排,即使他們尚未對該地區進行基礎研究。但這樣做結果可能更好。經過這些安排,蘇黎世現在已經成爲一個宜居城市:這裏的生活質量很高。
(新加坡的公園。Thomas Linkel / laif)
(新加坡灣俯瞰。Daniela Schwebke / Oneworld Picture)
(玻璃穹頂上的熱帶雨林,這裏有世界上最高的人工瀑布,高達35米。Thomas Linkel / laif)
(新加坡建築外牆上的綠植。Pavel Sipachev)
(中峇魯(Tiong Bahru),一個建立于1930年代的街區。Thomas Linkel/laif)
瑞士資訊swissinfo.ch:在全球變暖的背景下,未來如何建設和規劃城市?
我們將通過更靈活的方式來建造更輕巧的結構。我們還必須協調統一城市和各種建築物的功能,以避免不必要的通勤。建築物內部和外部都將使用更多的木材,從而避免過量的二氧化碳排放。最重要的是,城市模擬將彰顯重要性,這種模擬可以在計劃實施之前顯示其結果。
瑞士資訊swissinfo.ch:瑞士沒有大都市,其城市規劃與其他國家有什麽不同?
瑞士更加民主,經常是平波緩進。但事實證明,與其他國家相比,瑞士的發展方式更加持久。
瑞士資訊swissinfo.ch:世界不同地區的城市如何發展?瑞士在國際比較中地位如何?
瑞士城市的發展增速緩慢,但與世界其他國家相比,一直保持穩定,只有少數例外。東歐和美洲一些地區的城市正在萎縮,而另一些地區的城市則在迅速發展,例如在德國的萊茵-邁因(Rhin-Main)地區。但是,這種情況無法與亞洲和非洲的發展相提並論。目前全球80%以上的城市化都發生在亞洲和非洲。在未來的25年中,將有20億人居住在現有城市和新興城市之中。
(新加坡的住宅樓。Alberto Bernasconi / laif)
瑞士資訊swissinfo.ch:到目前爲止,在城市規劃的過程中出現過哪些錯誤?
在熱帶和亞熱帶緯度地區,太多城市采用了來自較冷氣候帶的模型。而與歐洲城市相比,熱帶城市的新陳代謝方式截然不同。結果是過多的能源消耗,以及空氣汙染和嚴重的交通問題。每個城市都必須了解當地條件,在工程實施之前開展測試,改善計劃中不能成行的部分,這樣才能避免出現更大的問題。
原文連結: https://www.swissinfo.ch/chi/swi/45920450 (推薦閱讀 請點擊下面左下角 閱讀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