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年3月,有“新加坡國父”之稱的李光耀因腦出血搶救無效溘然長逝,新加坡爲此舉行了全國性的哀悼活動。
時人有雲:“李光耀之于新加坡不亞于毛澤東之于新中國!”
而之所以他能獲得如此高的評價,除了他的勤政愛民以外,還和他爲新加坡奠定的良好外交環境分不開。
“新加坡國父”李光耀
事實上,新加坡自1965年正式建國以來,一直處于比較特殊的外交環境中,尤其在美國對亞太戰略的布局中,新加坡都是處于主動的地位。
當然,這種主動,在某種程度上也是一種被動!
首先問大家一個問題:
這裏我就不賣關子了,下面公布答案——4個選項都正確!
放眼整個地球,能同時滿足上述四個條件的恐怕也就只有東南亞了。
因此,在蘇聯解體後,美國的戰略目光便從歐洲轉移到了東南亞,而新加坡則是美國從“後冷戰時代”開始就一直關注的“風水寶地”。
新加坡地標——魚尾獅公園
在美國對亞太地區的戰略構想中,“島鏈包圍大陸”是一直被貫徹的方針——美國意欲在亞太地區建設一條“太平洋鎖鏈”。
而新加坡是這條鎖鏈上的重要一環,尤其是對于在中國周邊構築“全月型包圍圈”來說更是如此!
爲了讓新加坡成爲“後起之秀”,美國對新加坡實行了特殊的經濟政策——直接貿易。
新加坡最大的優勢在于交通十分便利——身處馬六甲海峽的它只要稍加扶持,就能成爲全球貿易的佼佼者。因此,美國將許多本土的制造業和金融業都投放到了新加坡,甚至包括不少技術行業和技術人才。
有了這些支持,即使建國比同一地區的其他國家晚,新加坡也順利地後來者居上——1996年被經濟合作與發展組織列爲“發達國家”。
要知道,彼時的新加坡建國才短短41年!
從表面上來看,新加坡的發展是仰美國之鼻息,然而實際上,美國對于新加坡的依賴程度也不小,尤其是在“9·11”事件發生後,美國的戰略布局從全線擴張轉變爲安全戰略——對于美國來說,扼守住全球的重點區域比全面鋪開要穩當得多!
21世紀的第一個十年是美國和新加坡的“蜜月期”。在經曆了“9·11事件”的沉重打擊後,美國越來越重視反恐行動,而新加坡則是美國在亞太地區重要的反恐基地——這得益于新加坡對美國反恐行動的全力支持:
2002年參與“金色眼鏡蛇”多邊預演
2004年參與“對抗虎2004”軍事演習
2005年參與“雷霆應對”軍事演習
“金色眼鏡蛇”軍演
比較奇怪的一點是:
盡管新加坡和美國的關系相當不錯,但兩國在21世紀的第一個十年裏並沒有簽訂任何有關同盟性質的條約!
最接近同盟條約的當屬2005年7月簽訂的《美新防務與安全戰略合作夥伴框架協定》,不過,這份協定只是強化了雙方在地區反恐活動中的合作關系,並沒有提及到有關軍事聯合或者軍事同盟的事宜。
兩國更多的是經濟貿易方面的合約簽訂。2003年,美新兩國簽署了《美國—新加坡自由貿易協定》,這是美國第一次與東亞國家簽署雙邊的自由貿易協定。
就美國而言,新加坡的戰略地位主要是側重在貿易方面,究其原因,無非就是兩點:
新加坡的地理位置優越,馬六甲海峽的航道通暢。
新加坡是一個小國,在軍事方面對于美國並沒有太多的直接作用。
在這兩點之中,尤以第二點最爲重要。
縱觀美國在亞太地區的戰略同盟關系,能和美國結爲直接軍事同盟的國家並不多,比如日本、菲律賓之類的,而這些國家都有一個共同的特點:
距離亞太大陸很近,並且可以對亞太大陸産生直接威懾!
馬六甲海峽——全球貿易的樞紐
所以,從這一點來看,美國對于亞太地區的戰略目光是多元化的,針對什麽國家用什麽樣的方式,攫取什麽樣的利益,美國心裏是一清二楚!
可外交畢竟是雙向的關系,從美國的角度說了這麽多,咱們也該從新加坡的角度來說道說道,畢竟人家也不傻,總不可能什麽事都讓美國占了便宜吧!
新加坡是一個小國,其面積還不到貴陽的十分之一,這種先天的劣勢注定了新加坡的外交模式必然是十分特殊的。
小國的特點是什麽?
領土小、人口少、資源匮乏
和之前提到的“美國不和新加坡發展軍事同盟”一樣,新加坡本來就不適合作爲一個軍事強國而立足,適合新加坡的是經濟發展這一條“曲線救國”之路。
曾有這麽一個有趣的理論——“魚群效應”!
新加坡是一條小魚,美國是一條大魚,在東南亞這片政治海域中,如果不依靠大魚,小魚是很難生存下去的;而小魚能帶給大魚的利益在于——一旦有一條小魚獲得庇佑,勢必會吸引其他的小魚來依附大魚,這對大魚來說,也是一筆不虧的買賣。
魚群效應
所以,我認爲新加坡給東南亞的其他國家依附美國起到了極強的標杆作用。
美國是全球性大國,利益遍布全球,可以做到在世界上任何地區保護自己的利益不受侵犯,因此新加坡與美國形成緊密的利益鏈條可以使自己的利益得到最大程度的保護。
還有,新加坡所屬的東南亞和亞太地區大國林立,周邊有馬來西亞和印尼,整個亞太地區有逐漸崛起的中國,因此新加坡十分擔心東南亞被亞太的大國所宰治從而使自身的生存和發展受損。
這種思想對21世紀的新加坡尤爲重要。
說到底,新加坡也在利用美國,在把美國作爲擋箭牌的同時,又將美國和亞太地區的矛盾凸顯出來,新加坡深知,絕對的和平穩定是不可能的,所以,它追求的是一種“動態和平”。
東南亞唯一的發達國家
這裏引申出一個問題——這種外交模式大國能用嗎?
很遺憾,在我看來,這種模式不適合大國。原因在于:
“新加坡模式”的精髓在于如何在夾縫中求生存,這一點對于大國來說,是不需要考慮的,大國在外交方面更多的是要注重自身的資源能否和其他大國進行有利置換。
盡管有點諷刺,但如今的世界因爲霸權主義的存在,“一流國家當棋手,二流國家當棋子,三流國家當棋盤”的局面是常態,面對這種形勢,大國所要做的是合理地利用自身的優勢,在保證自己不受霸權主義威脅的情況下,努力成爲維護世界穩定的主導力量。
中美外交就是典型的“大國外交”
簡而言之,“小國外交”主要是爲了自身發展,而“大國外交”則要放眼全球,不斷地提高自身的被認可度。
其實,從新加坡和美國的外交延長線來看,這已經不是單純的兩國外交了,而是“國家——地區”之間的關系。
自從“9·11事件”之後,美國就對極端恐怖組織恨之入骨,而東南亞又是宗教問題比較複雜的地區,所以,美國在對這塊敏感地帶的問題處理方面顯得尤爲謹慎——強硬的軍事介入肯定不行,只能采取較爲柔和的手段。
新加坡就是美國介入整個東南亞的切入點。
作爲之前的“亞洲四小龍”之一,新加坡的經濟發展基礎很好,這省了美國很多事情,也正是這一原因,使得新加坡成爲東盟國家的主導力量之一。
對于東盟其他國家來說,新加坡肯定要比美國更加親和,畢竟是同生同源的關系,而新加坡也往往能夠在國際範圍內爲東盟國家的內部發展進行一定程度的聲援。
此外,新加坡很明白東南亞缺的是現代化技術,所以在地區防務和經濟貿易中,也能起到表率的作用。
由此種種,我們不難看出,新加坡在整個東南亞的地緣政治是相當友好的!
這正是美國所希望的,因爲國際名聲的問題,在東盟國家眼中,美國一直是一個不怎麽樣的角色,所以,要想介入這一地區,美國就必須要一個代理人,而選擇新加坡來擔任調停人,一方面可以爲自己挽回點形象,另一方面,也讓東盟其他國家有所信服——跟著我混,都能如此發達!
李顯龍:新加坡要做中國和美國的好朋友
從這一點來看,新加坡能成爲美國的寵兒一點也不過分!
盡管新加坡的外交模式不適合大國,但我們也能從中體悟到不少有價值的東西:
往後的國際社會形勢會越來越複雜,國與國之間的關系也會隨之發生各種變化,要想成爲國際社會的骨幹力量,與大國的關系和睦固然重要,與小國的外交成敗也不容小觑。
可能擺在眼前的問題是和小國的關系,但在背後也許就是和一個地區的關系。要知道,如今小國的生存之道往往就是“抱團取暖”,用歐盟的話來說就是——發出同一個聲音讓全世界都聽到!
所以,小國的“小”只是領土之小,在和這些國家外交時,一定要展現出大國的風範,決不能意氣用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