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紅螞蟻制圖)
作者 徐子瓊
新加坡小販文化申遺有望,離非物質文化遺産又往前跨了一大步。
國家文物局前天(11月17日)發文告宣布,由12人組成的國際評估團,前天已將新加坡小販文化列入非物質文化遺産代表名錄,向聯合國教科文組織(UNESCO)推薦我國小販文化申遺。
評估團的推薦將作爲UNESCO作出最後決定的參考,最終結果將在12月14日至19日的第15次跨政府委員會上公布。
李顯龍總理是在2018年的國慶群衆大會上,首次宣布爲新加坡的小販文化申遺。去年3月27日,我國正式向聯合國教科文組織(UNESCO)提呈申遺文件,申請將新加坡小販文化列入世界非物質文化遺産名錄。李總理也在個人面簿上興奮地分享了這個消息。
小販文化早已成爲新加坡人生活不可或缺的一部分。但或許很多人並不知道,一些國際知名的新加坡連鎖餐飲品牌,其實都曾經是大排檔,是從小販中心和咖啡店起家的。
莆田 PUTIEN
位于烏節路愛雍的莆田分店。(莆田官網)
今年剛慶祝創辦20周年的莆田餐館,是新加坡首批米其林一星餐廳。
莆田的創始人方志忠來自中國福建省興化莆田,與兄弟在新加坡闖蕩初期,投資經營電子廠,後來發現新加坡其實有很多莆田人,但賣莆田菜的餐館卻相對很少,于是將工廠交給兄弟打理,開始動起腦筋賣興化菜。
2000年,他在吉真那路開設第一家莆田(興化)餐館。那時的他還是一名餐飲界的“門外漢”,對各種東西都不熟悉。那時的莆田也只是一間在咖啡店內運營的小餐廳,只擁有7名員工。
吉真那路上的第一家莆田(興化)餐館。(互聯網)
方志忠說,興化菜的特點是口味清淡、價錢大衆化。尤其是炒面線、興化炒米粉、鹵面每碗四元,許多老鄉都吃得起,這也是爲何能吸引興化老鄉的原因。
由于反應不錯,方志忠又先後在芽籠、淡濱尼開了兩家分店,並堅持使用地道的莆田食材。當時運輸行業遠沒有目前發達,因此方志忠經常托朋友回中國探親時,幫忙捎帶一些莆田當地的食材回新加坡。
莆田在經營了三年口碑做起來後,生意才慢慢好轉,轉虧爲盈。
莆田創始人,方志忠。(互聯網)
隨著業務增長,莆田的第二家門店于2016年在怡豐城(Vivocity)開業。同年也被評選爲新加坡50強餐廳之一。同一年,莆田位于吉真那路的第一家門店獲得米其林一星,成就了後來的莆田。
至今,莆田在新加坡、馬來西亞、印度尼西亞、台灣、香港、北京、上海、廣州和深圳等地共有63家門店。 盡管現在莆田壯大了,但方志忠對于食材的堅持卻一直沒變。
“堅持好食材,原味莆田菜”依舊是不變的經營理念。
紅螞蟻想,或許正是因爲這份堅持,才能讓莆田備受食客青睐吧。
亞坤咖椰烤面包 Ya Kun Kaya Toast
亞坤咖椰烤面包門店。(海峽時報)
亞坤是新加坡本土南洋風情連鎖咖啡店,由中國南來打拼的黎亞坤于1944年創立。
最初只是直落亞逸街的一個小咖啡攤,自創建以來就憑借著香濃四溢的傳統咖啡和松脆美味的面包深受客戶追捧。
今天,只要一想到正宗海南咖啡和咖椰面包,新加坡人最熟悉的招牌之一,肯定就是“亞坤”。
亞坤的經典套餐。(海峽時報)
在直落亞逸街經營了超過15年後,亞坤將生意轉移到老巴刹熟食中心內,1984年重回直落亞逸,1998年將總店搬遷至目前位于遠東廣場的門店。
1999年,亞坤的小兒子接手生意後迅速擴張,並于2000年開始經營特許經營業務,2012年還獲得最佳特許經營人獎。
目前,新加坡全島共有71家亞坤分店,幾乎每間購物中心都挂上了“亞坤”的招牌。它還在海外11個國家拓展了業務。
Astons
Astons。(互聯網)
在新加坡,Astons已經成了平價美味物超所值的西餐的代名詞。
要知道,平均只賣$16.90的牛排店,在新加坡可是不常見呀。
創辦人孫文標在2005年,投入3萬5000新元在加東咖啡店開了第一個Astons西餐攤,最初想法就是“牛扒最低的要求是要有厚度”,把高質量的西餐以大家付得起的價格賣出去。結果這種“好吃好康”的經營哲學大受歡迎,6個月內就回本。
後來又用了短短五年,發展成擁有300多名員工的20家分店,成了新加坡數一數二的牛排達人。
Aston的牛排外加兩樣小菜,價格十分優惠。(互聯網)
Astons後來將餐飲業務擴大到炸雞、日本餐、火鍋和中餐,進一步把餐飲業務多元化推向高峰。
如今Astons旗下已有四大類別11個性格鮮明的餐飲品牌,全島有23家餐廳,受成年人歡迎的同時也深受學生黨的喜愛。在海外市場,Astons也開設了35家門店。
每當人們問及Astons成功的秘訣時,創辦人孫文標總會說:
“對我來說,最重要的就是提供高質量、物超所值的食物,以及能夠讓你感覺就像是與朋友在一起那麽舒適的服務,這種體驗能讓你畢生難忘。”
Collin’s
Collin’s 餐廳(互聯網)
和Astons一樣,Collin’s也是一個比較親民的西餐品牌。
與今日有規模的連鎖西餐廳成功形象相比,2011年的Collin’s其實只是芽籠FoodLoft咖啡店裏的一個西餐小販攤。不過因爲經營得當,最初投入的7萬新元還不到一年就回本。
把“西餐館”開進小販中心,是公司創辦人何清元出于成本考慮的折衷之舉。爲大衆提供物美價廉的西餐選擇,卻是他創辦Collin’s的初心,招牌用的就是他的英文名 Collin。
“新加坡人對西餐不陌生,但在咖啡店或熟食中心的西餐攤位,菜色離不開雞排之類。而且,在既定印象中,西餐價格比較貴。我希望提供價格大衆化,食材鮮味道好的西餐。”
何清元認爲,新加坡的西餐從早期海南籍廚師烹制西餐的現象,到現代的國際化口味,一直都有中西合璧的特色,打造Collin’s,就是打造出新加坡式的西餐。
Collin’s 創始人何清元。(聯合早報)
目前Collin’s在全島共有27個餐館和攤位,包括開設在商場內的10間餐館,以及位于不同咖啡店內的Common Grill by Collin’s小販攤位。
近期,Collin’s還在星耀樟宜內開設了獲清真認證的Elfuego by Collin’s。
集團旗下其他餐飲品牌還有主打素食的Daily Green、售賣港式燒臘的烤滋味等。2018年,Collin’s進軍海外市場,在中國、印度尼西亞和柬埔寨開餐館。
沈希老火湯 Shen Xi Lao Huo Tang
牛車水大廈小販中心二樓的沈希老火湯每天都是門庭若市,顧客大排長龍。(互聯網)
“沈希老火湯”于2009年在牛車水大廈小販中心二樓開業,供應傳統的美味煲湯。
老板兼主廚沈希是來自香港的新移民,家族三代都從事飲食生意,對藥膳及湯飲甚有研究,早年在香港、深圳、廣州等地的飲食界闖蕩多年。
1987年,他的第一個孩子在香港初中畢業後以優異的成績拿到新加坡政府的獎學金到新加坡念書。沈希和太太以及四名孩子,1992年從香港移居我國。
沈希早期也想在新加坡經營香港美食店,想把來自香港的美味引進新加坡,于是2004年在牛車水小販中心開了一個香港牛腩面的攤位,可惜他並沒有成功,後來又一再嘗試了五六年。
沈希老火湯創始人。(老火湯官網)
後來他發現新加坡並沒有很多專門售賣煲湯的餐飲場所,于是決定改變策略開始售賣湯品,2009年重回牛車水小販中心開了“沈希老火湯”。
2010年9月“沈希老火湯”走出牛車水,在武吉士開了第一間分店。後來又在短短半年多,在全島各地大小食閣裏開設攤位。
沈希不只一次告訴媒體,若不是面包物語的創始人郭明忠推薦他進大食代食閣(Food Republic),生意也不可能重生,因此郭明忠是他的伯樂、永遠的大恩人。
位于牛車水的老火湯。(互聯網)
如今,沈希老火湯在新加坡已有至少100多個老火湯檔口。大約70個檔口設在食閣,其余約50間則爲餐館、店面,和設在小販中心的檔口。另外有8間大型餐館分布在主要購物中心內。
無招牌海鮮 No Signboard Seafood
“無招牌海鮮”已從簡易的大排檔變成高檔氣派的餐廳。(聯合晚報)
很多人都不知道,如今在新加坡家喻戶曉的無招牌海鮮,上世紀70年代末,只是瑪達路巴刹內一家小小的大排檔攤位。
來自馬來西亞的朱亞九與妻子王金花當時開了這個大排檔後,卻沒有多余的錢來定制招牌,于是一切從簡就地取材,把一塊木板塗上橙色,好讓食客可以辨認。
他們家的招牌菜白胡椒螃蟹打響名聲後,“無招牌”久而久之也變成本地食客和美食家口中的金字招牌。
1981年,“無招牌海鮮”這塊招牌正式挂出,招牌菜“白胡椒螃蟹”開始遠近聞名,好評如潮。(新明日報)
無招牌海鮮從白胡椒螃蟹這道招牌菜開始,不斷擴展並逐步走出大排檔,進入中高端餐飲市場。除了海鮮餐飲業務外,他們後來還擴展到其他餐飲領域,並在2017年收購了總部設在新加坡的釀酒廠Draft Denmark,同年上市。
無招牌海鮮近年來又先後與中國的小肥羊火鍋、韓國的韓式漢堡Mom’s Touch Chicken & Burger合作,准備在新馬兩地大展拳腳。無招牌海鮮目前在新加坡有四家主要的門店,在上海也開有一間分店。
以上介紹的新加坡餐飲品牌出身或許是不起眼的小販攤位,現在卻在各自領域大放異彩。
他們的創始人有的是因爲鄉愁,有的是因爲養家糊口,有的則只是單純想把好吃的帶給大家。 懷揣著不同理想的他們有著共同的目的:把菜品做好,讓顧客吃了滿意。或許是因爲這樣,他們才能夠成功吧。
如果新加坡的小販文化申遺成功,我們說不定還會看到更多“從小販中心走上世界舞台”的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