放眼全球,當前教育的發展趨勢,是從兩個極端向平衡發展的過程。這兩個極端分別是以亞洲爲代表的“應試教育”和以歐美爲代表的“素質教育”。
而現在,不論是西方還是東方,都在向兩者的中間靠攏。前有英國引進中國小學數學課本,中國老師走進英國課堂,傳播中式教學方法;後有新加坡進行教育改革,不斷弱化成績在學生評定中的占比,增加學生自由發展的課外時間。
早在2018年,新加坡教育部長王乙康出席新加坡經濟學會晚宴時所發表的演講已經爲今後教育政策的轉向發出了明確的信號,即教育應該如何爲年輕人做好應對未來的准備。
他很詳細地分析和闡述了教育制度將面對的四種改革,以及要如何求取平衡:其一,是教育的強度和學習樂趣之間的平衡;其二,是重視考試成績但又不過分注重考試成績;其三,是如何因材施教又避免不同特質的學生被貼上不同標簽的問題;其四,則是如何平衡技能和學位的問題。
新加坡教育改革之路
1960年:雙語政策
1960年新加坡開始實施雙語政策。由于當時各族移民的子女都在不同的語言學校上學,只有部分家長把孩子送到英語學校學習,所以逐漸形成了以英語,華語,馬來語,泰米爾語等不同語言而聚居的群體。爲了讓新加坡的公民更加國際化,自新加坡建國以後,政府就開始大力推廣以英語和母語爲主的雙語政策。
新加坡建國初期的畢業生
1970年:英語變爲主要教學語言
二十世紀七十年代,新加坡全國入學就讀小一的華人子弟,除了華文科與品德科還用華文華語之外,其他科目一概以英文爲教學媒介語,華文只占 5% 的課程。新加坡的華文教育從此全面轉化爲象征性第二語文教育。
1980年:質>量
80年代的教育格局在很大程度上是效率驅動的,目的是在數量已經實現的情況下,改革和提高教育質量。在新的教育體制下,小學和中學實行分班制,爲不同學術傾向的學生量身定制教育。優秀學生與普通學生將被分到不同的班級,學習不同的課程,有效降低了辍學率。
1990年:創意思維培養
隨著1997年新加坡教育局啓動了IT總體規劃,人們大力推行在學校中開發創新和技術的行爲。它的目的是通過將新加坡的學校分成幾組,並鼓勵每個學校分享最佳的實踐和想法,並培養學生的創意思維和終身學習能力。
2000-2010年:讓學習更靈活 少教多學: 2004年教育局引入了“少教多學”的願景。它呼籲教育者更好地教學,吸引學生並爲他們的生活做准備,而不是教會學生如何考試。
廢除分流體制:
同年,EM1和EM2流合並。2008年,針對學業較弱的學生的EM3則不再使用。而理工學院則是具有特殊才能和成就的學生的新選擇。在這十年中,許多專業學校,例如新加坡體育學校和藝術學院也紛紛開校迎接學生。
2010-2020年:發展21世紀的能力 基于學科的分級體系:2012年,當時的教育部長Heng Swee Keat向大衆宣布,“每所學校都是一所好學校”,試圖減輕父母對學生是否在“名牌學校”或“差學校”的擔憂。
不再只強調學業成績:從2019年開始,所有小學一年級和二年級學生的考試正式取消。小六會考PSLE評分系統的改革也在最近宣布,按級別評分(scoring bands)取代了T-score評分標准,以減少取得高分的壓力。
2020年代:重大改革 摒棄分流:2020年起,新加坡25所中學將試驗推行科目編班全面計劃,並在五年以內把計劃擴大到所有中學,協助學生發掘潛能、減少源流所帶來的歧視和標簽。2024年起,新加坡中學不再有快捷、普通源流之分。2027年起,教育部將把目前的N水准和O水准會考整合成統一的全國考試。
積分等級制度:2021年起,新加坡小六會考改革將采用積分等級制度(Achievement Level,簡稱AL),來評估學生在各個科目的學習表現。屆時,小學四個科目(英文、數學、科學和母語)每科的成績分8個等級,介于AL1—AL8,AL1是表現最優秀的等級。
試驗推行科目編班全面計劃:科目編班即根據每個學生的強項,去選擇修讀程度較高的科目。例如,即使學生在普通班,但他的地理是強項,仍然可以選擇快捷班程度的地理課程進行學習。這改變了以往PSLE“一考定終身”的情況,確保每個孩子都有相對平等的教育機會。
學前教育學額增加:新加坡一直強調“低齡教育”的重要性。2019年年初,教育部人力部長楊莉明曾提到:與2012年相比,新加坡學前教育學額已增加超過一倍,並有望在2023年達到20萬個學額,力求滿足所有年輕夫婦在學前教育方面的需求。
新加坡公立大學擴招:2019年2月8日,NUS率先發布了最新的招生計劃,擴大自主招生,並且在新加坡首創學生自行設計選課。緊隨其後,2019年2月15日,NTU宣布了新學年的最新招生計劃,成績不夠也可以通過面試入學:三分之一的學士學位不再只看成績錄取,面試、能力以及履曆將成爲重要的考察項目。
新加坡的教育成果
新加坡不斷優化的教育制度也有著相當成功的結果。在學生能力國際評估報告(Programme for International Student Assessment,簡稱PISA)中,新加坡學生的國際化素養排名全球第一,成功在27個國家和地區中脫穎而出。新加坡學生不僅在新指標“國際化素養”中排名第一,在傳統科目上更是表現優異。權威數據顯示,新加坡學生在科學、數學和閱讀方面都名列前茅,僅次于中國,排名第二。
新加坡教育部長黃循財在臉書上發文表示,這樣的成績證明新加坡學校在幫助學生培養國際化素養方面的出色工作。教育不僅僅是學術上的追求,更重要的是對學生在性格、價值觀、溝通能力以及寫作等方面軟技能的培養。
當然,針對新加坡持續不斷的教育改革,如何制定和落實各種相關的配套措施是一項浩大的工程。要實現新加坡教育部長王乙康上述的四種平衡,也是挑戰重重。因爲這可能涉及考試積分制度的改變,升學標准的改變,教學方式的改變,以至整個教育和學習環境的改變、企業錄用人才的標准等等,並非易事。
但新加坡的教育和經濟是密不可分的,未來經濟的需要是教育改革的原動力;而教育改革的成敗,將決定新加坡未來經濟發展的成敗。我們有理由相信,新加坡不會滿足于現在的榮譽,會繼續提供全面的教育,培養學生的21世紀能力。
*圖片來源于網絡,版權歸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