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久前,衡水中學被浙江教育部門主事官員叫板,引來社會不少關注。雙方各有其支持者,各持“超級中學是寒門弟子出路”和“素質教育”大旗,互相攻伐,好不熱鬧。
但是,雙方似乎忘記了,各自標榜的“超級中學”和“素質教育”,本來就是同一種缺乏公正性的教育資源分配方式所衍生出的果實。
只是因爲各地的經濟、人文和社會資源分布不同,才呈現出各自的面目。如果說,要通過在這兩者間擇一而達到初、中等教育的公平合理,那無異于緣木求魚。
由于重點中學制度明顯違反了教育公正原則,在九十年代被廢除,但其實從未消失。除了文革時期,這一制度始終以不同形式存在和發展。
比如改換名目成了“國家示範性高中”“星級學校”“實驗學校”,或者用著國家的資源開“假民辦”中學。如黃岡中學、衡水中學和毛坦廠中學。
久而久之,就衍生出了一個全新的概念——“超級中學”。制造“超級中學”,既能夠保證教育政策得到滿意的實施效果,也就是升“應試教育”的升學率。
當然,這也符合地方政府“優化資源配置、提高辦學效率”的利益觀念,“上下同好,其必甚焉”。
因爲,在國內要想獲得更好的職業發展,就必須進入更好的大學;要想進入精英大學享受優質的教育,就必須有較好的“應試教育”的成績。
然而,不管是保送、A-LEVEL、IB還是高考。其主要因素均取決于中學教育的質量——“應試教育”的成績!
但現實的狀況是,高質量的教育資源集中在了“超級中學”。那麽,進入“超級中學”就成爲考上好大學必須把握的關鍵。
在這一套邏輯的層層遞進下,以應試成績作爲篩選方式,這是所謂“應試教育”和“素質教育”的共通之處。
衆所周知,“素質教育”實際上是一個人造的中國特色概念。從八十年代中後期剛開始産生時就一直存在著爭議,無論是科學層面還是政策層面。
它被作爲“應試教育”的對立面,變成了一個大簍子,一個教育理想的烏托邦,什麽好詞都往裏面扔。
然而,沒有人能說得清何謂“素質”,但這個詞往往是針對高等教育,而素質教育針對的則是基礎教育,完全不一樣。
因爲“素質教育”這個概念從一開始就充滿爭議、定義可疑。因此,才會在實操中被一點點扭曲爲才藝、體能或競賽教育。
所謂的“素質教育”,在高考的標尺中,也仍然是以證書、比賽成績轉換爲分數“硬通貨”的應試教育。
這就是俗說的“當面轟轟烈烈喊素質教育,背後老老實實搞應試教育”。“應試教育”和“素質教育”之爭,事實上是教育資源投入的密度之爭。
投入教育資源更密集的“素質教育”,它根本不屑把自己和那個需要學生大幅度投入時間乃至身心健康的“超級中學”放在同一個天平上比較。
從這點來說,“超級中學”確實要比“素質教育”的重點中學要公平一些。
至少,它在某種範圍內以大剌剌的姿態明攤出應試這張牌,而不是將教育資源不成比例的投放,還美其名曰“素質教育”。
但是,在“應試教育”和“素質教育”的爭論中,教育的公平問題被付諸厥如了。事實上,與超級中心關聯的重點中學,已經成爲了整個社會階層能否流動的關鍵。
具體來說,改革開放後30年來,重點中學裏高中生的家庭背景已經變化很大了。工人子女的比例從30年前的37.3%急劇下降爲2008年的3.3%。
父母是政府和企業管理者的學生數量從則一直遞增,企業管理者背景的子女取代工人階層子女,從1978年的7.8%躍居43%。
貧寒子弟在這樣的重點中學裏,能有多少位置呢?事實非常的殘酷。優質的中學主要被布局在市區,精英學校裏的學生來源,也往往集中在經濟發達的地區。
學者楊東平前後對10個城市40所普通高中學生的問卷調查分析發現,重點中學裏集中了更多的城市中上階層的學生,而農村和低階層的學生則聚集在非重點中學裏。
免費的“義務教育”正在慢慢變成了一句空話——窮人家的孩子在這樣的等級分配中,常常只能接受“免費”但是最爲糟糕低劣的教育。
他們還在九年義務教育階段,就已經先輸掉了未來,這樣的義務教育,又有什麽意義?
然而,“擇校熱”和“擇校費”,早在義務教育階段就産生了,這種擇校行爲並不是家長們的訴求,而是“重點”和“非重點”之間的巨大差距倒逼出來的。
因爲重點學校制度的産生,本質上是按照計劃經濟時代的分配體制,來人爲的進行教育資源分配。
但這一分配最終造成了結構性的傾斜和不公,即使早已經失去了政策的合理性,卻由于制度的慣性和各種利益的牽扯而仍然存在。
一旦劃分好了重點和非重點,哪怕這已經是一個完成了曆史使命、失去了政策合理性的制度劃分,也很難停止和改變,最後反而造成了嚴重的教育不公和階層固化。
公立學校本應是國家提供給大衆最基礎教育的地方,強調的首先應該是公平和均衡,而不是績效——“只抓最頂尖的那批學生”。
對衡水中學、毛坦廠中學的批評,似乎被錯誤理解爲一種對軍事化管理下“應試教育”模式的抨擊。
有論者認爲這種“超級中學”的應試模式,雖然看似嚴酷,卻是維持底層學生通過教育向上流動的不多的公平而有效的手段。
在我國的整個初級、中級教育中,以“素質教育”爲表象的大城市”重點中學“,以及以“應試教育”爲口號的“超級中學”,都是公立教育體制內的資源吸食者。
“超級中學”和”重點中學“的産生,說到底,是政策幹預人爲造成的。曾經是“鯉魚躍龍門”“讀書改變命運”,如今是“寒門難出貴子”。
因此,批評“超級中學”搞應試教育,以及衡水、毛坦廠中學這種非發達地區的“超級中學”,是完全偏離了真正的問題關鍵的。
新加坡留學-在線咨詢
長按下方二維碼
聯系意騰教育顧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