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于一個國家而言,國家內部的每個組成部分都很重要,而一個國家的決策機關、一個首腦,都起著至關重要的作用。
在與我國同屬于一片亞洲大陸的新加坡,有這樣一位對曆史影響重大的人,他叫做李光耀。
如果你在新加坡問起當地人知不知道他時,沒有人會給你否定的答案,他對于新加坡而言就如同華盛頓之于美國,阿福列大帝之于英國一般,他是新加坡的國父李光耀。
作爲一國之父,他應該謹言慎行,時刻從國家安定與世界和平的角度來思考與發言,但他卻曾表示過漢語不能成爲新加坡的官方語言,可他本人又與中國關系不錯,那爲何還會說出那樣的話呢?
李光耀
從他鄉求學到國家總理
說來有趣,李光耀其實是漢族人,祖籍在廣東梅州市。1923年出生在新加坡的甘榜爪哇路92號,家裏生活比較富裕,吃穿不愁。
從祖父一代起就移居新加坡,良好的家庭條件帶給李光耀的最大好處就是可以接受當時十分珍貴的西方教育,這也對李光耀後來的西方思維的養成有著重要的影響,而他的祖父更可以稱得上是他接受西方教育的啓蒙人。
12歲這一年,李光耀考入當地頂尖的英校萊佛士書院進行初中學習,在校期間表現良好、成績優異,憑借著這些他又考入了高中部,在這所學校開始了自己高中的學習。
只是,這樣平靜的生活還未持續多久,就隨著日本法西斯侵占新加坡開始殖民而被迫停止。殖民期間,日語成了新加坡使用的語言,李光耀不得已之下開始學習日語,憑借天資聰慧,他很快就掌握了日語,還曾進入日本帝國陸軍參謀部工作過。
李光耀家庭
幾年時間過去,戰爭也落下了帷幕。新加坡被重新劃爲英國領導下的自治領,允許有自己國家的政府,但外交等事宜仍在英國的掌控之下。
1946年,李光耀獲得了大英帝國女王獎學金,他開始了自己遠赴他鄉求學的旅程。初到英國時,李光耀就讀了經濟學,但僅僅學習了幾個月,李光耀就開始到劍橋大學攻讀法律,這一舉動讓他在畢業後獲得了“雙重第一榮譽學位”。學習法律對于李光耀而言,是打開了他從政的大門,讓他把自己的志向放在了政治上。
英國的學習之路,對李光耀最大的意義莫過于讓他知道了英國的真正面目,資本主義的剝削嘴臉在他的面前一點點展露出獠牙,那時的他就慢慢轉變了思想,他不願讓新加坡成爲英國的棋子,他希望新加坡可以獨立,可以真正的擁有自己的主權。而爲了這個理想,他拿出了自己的大半輩子來爲之努力。
李光耀
在英國期間,李光耀還與他的妻子柯玉芝完婚。其實英國並不是兩人的結識地,他們早在萊佛士書院就認識,英國之路算是爲兩個人的故事寫上了精彩的承接。多年後李光耀膝下子孫成群也都與柯玉芝有著密不可分的關系。
結婚的同一年8月,李光耀回到了自己出生、成長的新加坡,從事律師工作。
1952年,是李光耀回新加坡的第二年,一件事情的發生把李光耀的名字變成了人盡皆知的三個字,也爲他以後從政打下了堅實的基礎。
當時的新加坡郵差們工資微薄,工作卻很辛苦。爲了抗議這種不公,郵差聯合了許多工人集體罷工。
同時他們想要尋找一位律師來代替工人階級和政府談判,只可惜沒有律師敢接下這個與政府對抗的案子,你推我讓之間,機會就到了李光耀手裏,他明白這是個很好的契機,所以免費幫郵差們打官司、上法庭。與此同時,也安撫工人情緒,沒有讓罷工成爲暴力事件。
最後,工人與政府達成了協議,李光耀一時名聲大噪。
李光耀夫婦
1954年,李光耀憑借著幾年來累積的工人們的政治資本與人民的幫助,與一些留學歸來的人創立了人民行動黨。後來憑借選舉,人民行動黨成爲了新加坡的第一大黨。
1959年6月30日,新加坡自治邦成立,李光耀憑借著人民行動黨的第一大黨地位,出任了自治邦政府的總理。
在李光耀的政治理念裏,有一個一直想要實現的願望,那就是與馬來西亞達成合作,成爲“新馬聯盟”。在他的大力推行下,這個設想也成爲現實,1963年7月,新馬聯盟正式成立。
李光耀
1965年,因爲種種原因,新加坡與馬來西亞徹底決裂,新馬聯盟不複存在,新加坡真正意義上的獨立了出來。至此,李光耀的新加坡獨立的願望得到了實現,可他卻並不開心,反而越來越擔憂起新加坡的未來。
留學時的他資曆尚欠,只看到了新加坡應該獨立,卻不知道這樣的小國家獨立後,會有多少強國觊觎著這塊“肥肉”。
李光耀身上的擔子也越來越重,面對著是緊張的國際局勢,新加坡無依無靠,勢單力薄,想要在弱肉強食的世界裏生存下去著實不易。
好在,在他的領導下,新加坡有驚無險的度過了一次次災難,而他本人在1990年就辭去了總理職務。
2015年3月23日淩晨,李光耀因病去世,享年九十一歲。
李光耀
李光耀的政治措施
李光耀在新加坡人民心目中之所以有著無比崇高的地位不單單是因爲他幫助新加坡獨立,成爲了有著自己國際地位的國家,還因爲他曾經的種種經濟、政治措施,這些措施讓新加坡得以發展壯大,有了穩定團結的今天。
可是,這條路並不安逸,新加坡獨立以後,問題麻煩接踵而至。畢竟新加坡資源匮乏,就連居民的飲用淡水都要靠從鄰國進口,所以,李光耀看似光鮮的背後還有無數等待著他的難題。
在經濟上,李光耀積極的推動經濟改革與發展,他先後推動實施了開發裕廊工業園區、創立公積金制度、成立廉政公署、進行教育改革等多項政策,在他的管理下,新加坡在短短三十年之內成爲了亞洲最發達的國家之一。
緊接著憑借著優秀的地理位置,開始了轉口貿易的發展,被稱爲“亞洲四小龍”之一。
李光耀與李嘉誠
除了經濟,李光耀還對人才有著極高的重視,他曾說:“我們決定什麽是正確的,不用考慮別人怎麽想。”在他的心裏,對于人才有著極大的渴望,爲了能培養人才與留住人才,他一方面大力興辦教育,一方面提高政府人員的工資待遇,達到“高薪養廉”的目的。
很多的人喜歡拿李光耀與鄧公做對比,他們兩人都主張開放政策,所實施的措施裏也有相似的部分,李光耀還曾公開爲鄧公辯護過,他也十分尊敬鄧公。
而李光耀在70年代末開始與大陸建交,他還曾多次肯定過中國改革開放的曆史意義,稱這不僅是中國自己的發展,也是對亞洲地區和世界和平所做出的的重要貢獻。
李光耀家人
功過留與後人說
然而,人非聖賢,孰能無過。一個人做了一百件好事或許不會聞名于世,但他有過一次惡名昭彰的事迹,就足以讓他被人輕視,李光耀也是如此。
他爲新加坡准備的各種措施裏也並非全部都是成功的,這其中最值得我們關注的,就是華文教育在新加坡的遭遇。
在李光耀執政初期,他在國內實行的是雙語教育。即中文與英文同時學習,但他並沒有找到漢語教育的正確學習方法,只是一味地死記硬背,漢語的博大精深導致死記硬背的方法只會事倍功半,也是在這樣的情況下,無數新加坡華人都失去了對漢語的學習興趣,學得好的人並不多,這件事導致了中文教育在新加坡舉步維艱,幾乎沒有發展的空間。
其實,李光耀對于漢語的態度並不是完全沒有道理,我們在看待這件事時,可以嘗試著換位思考。新加坡作爲一個領土、人口都不占優勢,國內資源大部分靠進口的國家,唯一對他們有利的就是地理位置。
李光耀
新加坡毗鄰馬六甲海峽南口,有著很好的商業位置,而這一特性就決定了新加坡人對語言的選擇,要能夠與外界溝通,尤其是能夠帶給他們更大經濟的發達國家。
所以,英文確實是不二選擇,也正是因此,李光耀才說出“除非我倒台,否則漢語永遠不能成官方語言”這樣的話。
很多人覺得李光耀不好的原因,就是他忘了自己的“根”,他們覺得李光耀的祖籍在中國,就應該推行中文、討好中國。但我們需要記得,他的國籍是新加坡,他有著自己的祖國。我們必須要愛自己的祖國,他也必須爲他的祖國貢獻出力量。
其實,大家的出發點雖然不同,但都只有一個目的:那就是讓自己的祖國更美好,而李光耀的一生,都在爲之努力,這才是我們需要了解他、尊重他的原因。
如今,李光耀已經離世很久,但在他的努力之下,新加坡成功獨立,並且有了自己的發展,成爲了亞洲最適宜居住的國家之一,有著屬于自己的繁華,在國際上也有了屬于自己的地位,讓任何人都不能小觑。
這背後,多少的努力與辛酸,我們都沒有看到,擺在我們面前的,是新加坡的安穩與和平。而這樣的新加坡,或許就是李光耀在遙遠天邊所希望看到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