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人家一卡你,不賣糧,那就麻煩了要餓肚子”—— 袁隆平。
新加坡,724平方公裏(280平方英裏)土地中,只有1%的土地用于農業和生産,其成本高于東南亞其他地區。新加坡超過90%的糧食需要進口,新鮮蔬菜和水果、豬肉和加工産品、熟雞肉、雞蛋、水産産品和可食用貝殼等常見食品,都列在新加坡進口名單上。
新加坡南洋理工大學S Rajaratnam國際關系學院研究糧食安全的副教授保羅·滕(Paul Teng)說:“影響作物生産的意外惡劣天氣出現時,食品供應鏈會中斷,新加坡一直要保證自己有足夠庫存。”
食品安全危機初現
對進口的依賴讓新加坡在食品安全問題上頭痛不已,這也讓新加坡時常陷入被動。2018年12月初,新加坡最大的雞蛋進口來源國馬來西亞宣布停止或限制雞蛋出口,以確保國內市場有足夠供應。新加坡迅速做出反應,稱如有必要,計劃從其他地方購買雞蛋。于是新加坡農業食品和獸醫局技術小組到訪菲律賓,對菲律賓的蔬菜、生豬、水果、家禽和蛋類農場産品進行爲期10天的現場考察。菲律賓農産品被認爲可以滿足新加坡未來對雞蛋、家禽等農場産品的需求。
馬來西亞還宣布將限制某些海鮮的出口。這並非新加坡首次面臨食品進口可能中斷的局面,環境和水資源部長Masagos Zulkifli說:“這也不會是最後一次。”食品安全和保障對新加坡至關重要,全球其他地方的糧食供應中斷會對新加坡將造成嚴重打擊。
新加坡國內生産能力十分有限。以雞蛋爲例,新加坡Seng Choon農場發言人表示,該農場每天生産約60萬只雞蛋,僅占新加坡每日雞蛋需求量的12%。而且,雞蛋供應缺乏彈性,想要增加供給需數月時間。
食品進口來源彈性多元
爲緩解食品供應和安全問題,新加坡已爲需要進口的多種糧食類別找了180多個“替代來源”,比2004年的140個國家有所增加。雖然新加坡需求量不算大,但爲避免某一特定食品類別依賴于任何一個國家,新加坡政府采用了“彈性”的方法,即從地理上和時間上分散向多個國家采購。
盡管如此,如果多個出口國同時存在供應短缺問題,新加坡仍很脆弱。此外,新加坡對某些主要糧食進口來源國依賴度很高。與此同時,氣候變化、惡劣天氣和動植物疾病的暴發對糧食供應影響也很大。新加坡大部分食品通過現代供應鏈供應,供應鏈上很多節點可能受到各種因素影響,從而威脅到新加坡的糧食安全。
比如2004年,由于馬來西亞克蘭丹一個家禽飼養場中出現H5N1禽流感,新加坡農業管理局對所有來自馬來西亞的家禽産品實施禁令。當時,新加坡2/3的雞蛋來自馬來西亞,禁令實施後,對雞蛋的需求猛增,導致雞蛋進口價飙升,幾乎達到當時正常價格的三倍。
禽流感爆發
新加坡必須采取強有力措施,確保糧食供應。由此,發展農業科技,擁抱水産養殖創新、垂直農業等新城市農業業態成爲新加坡的努力方向。“數字時代我們仍然需要糧食,”新加坡副總理王瑞傑在演講中說道,“農業和糧食生産部門正尋求轉型,以滿足這一需求。”
新國策“30-30”計劃
馬來西亞雞蛋供應中斷事件爲新加坡敲響警鍾。于是新加坡宣布成立一個新的食品相關法定委員會—— 新加坡食品局(SFA)。該局最重要的工作就是確保國家有足夠的食品供應。SFA將進一步制定三大國家獲取食品的戰略,並將要求對關鍵食品的進口制定計劃。目的是加強自己的糧食生産,減少對進口的依賴,以滿足560萬人口的需求。
新加坡自己生産大約10%的糧食,但由于氣候變化和人口增長威脅到全球糧食供應,它的目標是到2030年,根據一項被稱爲“30-30”的計劃,將這一比例提高到30%。
長遠來看,發展高科技農作將幫助國家在食物供應上自給自足,加速應用農業技術成爲新加坡擺脫危機的最有效辦法。新加坡國家發展和貿易工業部高級部長許寶琨醫生(Koh Poh Koon)說,全球人口目前有約70億人,到了2050年,這將增至約100億人,全球農業總産量到時卻可能萎縮約四分之一。到時食物供不應求,僧多粥少,唯有確保有自足能力,才不至于任由外在因素擺布。
新加坡貿工部高級政務部長許寶琨醫生
在強大的研發實力和科技創新能力“加持”下,新加坡致力成爲食品和農業技術解決方案模型的試驗基地,打造亞洲城市農業技術中心。新加坡在生物技術和精密工程等領域擁有專業人才,有助于加快精密農業和農業生物技術部門的發展。
爲促進農業科技行業的發展,新加坡企業發展局(Enterprise Singapore)旗下投資公司Seeds Capital與Agfunder和其他六家夥伴機構將投資逾9000萬新元,協助農業與食物科技起步公司成長。這包括爲起步公司介紹生意夥伴,協助它們進軍新市場。
積極扶持本土農業科技企業
2021年起,在雙溪加株設立18公頃的新農業食品創新園(Agri-Food Innovation Park),與西部的林厝港及雙溪登雅農場,以及東部的聖諾哥食物區農場形成食品及農業科技走廊,爲食品相關産業預留更大的空間。新加坡品質保證受國際認可、管控嚴格、研究底蘊深厚,若能善用本地現有三大優勢,鑽研高科技城市農作,抓住新商機,推動新興産業,可在全球農業科技領域中分一杯羹。
新農業食品創新園(Agri-Food Innovation Park)
一些農業科技初創企業已嶄露頭角,生産動物飼料的昆蟲養殖公司Protenga在農場中安裝了數據傳感器,以幫助確定正確的餵養頻率和數量,提高農産品的質量和數量;Susentir Agriculture運用受控環境農業技術,用水可比傳統農業減少95%;Packet Greens則利用水培技術實現自動化,以提高城市農業的效率;垂直農場企業Verti Vegies將建造新加坡最大的室內種植工廠。
新加坡農業科技初創企業已嶄露頭角
淡馬錫理工學院科技顧問李志偉博士說,即便是土地充裕的國家也在研究高科技農作,以吸引年輕人入行,而且地大更需要自動化來維持運作。“我們所做的,每個國家其實都需要。我希望到時候,新加坡不是出口食物,而是出口技術、人才、知識産權。這比食物更有價值,我們將走在最前端。”
新加坡的挑戰在于空間
南洋理工大學教授保羅·滕(Paul Teng)說:“每當我談到新加坡的糧食安全問題時,我都會告訴人們不要把土地看作是思考空間。因爲你可以向上和側向移動。”
淡馬錫控股專注于農業企業的董事總經理馬赫什瓦裏(Anuj Maheshwari)表示:“隨著環境壓力和技術的發展,投資者對城市農業的興趣正在上升,促使當地生産糧食的新方式出現。”
Sustenir農業公司是新加坡30多個垂直農場中的一個,三年來,所謂的垂直農場數量翻了一番。水培農場在室內人工光照下種植甘藍、櫻桃番茄和草莓等非本地品種,並將其銷售給當地超市和在線雜貨店。Sustenir去年從新加坡國家投資機構淡馬錫和澳大利亞GROK風險投資公司籌集了2200萬新元(約合1600萬美元),這些資金將用于本地設施的擴張和香港的新設施開放。
Sustenir農業公司的垂直農場
Sustenir農耕公司總經理梅丁捷表示:“我們主要使用環境控制技術,來完全控制我們的作物所得到的燈光、空氣和水分。使用這個技術,可以用最少的輸入得到最高的輸出。”
除了確保不浪費養料,公司也不浪費市場不接受的不美觀蔬菜。梅丁捷舉例說,在收割羽衣甘藍(kale)時,要是不小心撕破葉子,破損的菜葉就用來攪成果汁,不會丟掉,做到完全不浪費。他說,果汁的售價甚至比羽衣甘藍本身高,既環保,又賺錢,一石二鳥。
另一家垂直種植公司Citiponics的首個城市農場位于宏茂橋6道多層停車場頂層,占地1800平方米。附近宏茂橋第712座的職總平價超市和宏茂橋中心的職總平價Xtra霸級市場,率先售賣這些蔬菜。
Citiponics創辦人張華國(57歲)接受訪問時自信地表明“我只吃自己種植的蔬菜”,對自家産品的信心可見一斑。他喜歡生吃蔬菜,認爲未經烹煮的蔬菜最有營養。其實,不僅他食用自己研發的技術種植的蔬菜,他的子女和孫子也跟他一樣吃這類蔬菜。
由于氣候變化和泥土汙染兩大因素,農業面對越來越大的挑戰,引發食品安全與保障的問題,而這些問題都必須從源頭就開始解決。Citiponics的蔬菜將銷往各處的職總超市。張華國說:“政府目前正在如火如荼地推動食品保障和安全以及城市農業,我們正好及時趕上時機,躬逢其盛。”
爲了保證城市農業的順利開展,新加坡鮮農總會(Singapore Agro-Food Enterprises Federation)董事周志民說,總會設立了小組檢討現有建築條例是否適合城市農産業者建造設施,發展高科技農業。“新加坡的建築條例很多時候比較適合工業或住家,用于農産業廠房需要調整,我們希望在這方面可以爲商家提供一些咨詢。”
淡馬錫控股也投資了阿波羅水産養殖集團,7000萬新元,建設一個高度自動化的八層高的魚類養殖場。阿波羅水産養殖集團表示新農場産量將是現有年均産量的20倍。“現在的環境下,還以傳統方式做事有太多不可預測性,”阿波羅執行長Eric Ng說,他引用近年來水藻泛濫的問題,並導致摧毀當地魚類養殖産業。
阿波羅水産養殖集團
對城市農業來說,一個主要的障礙是昂貴的投入,比如技術,使他們的産品無法爲許多消費者所接受。一家仍處于起步階段但希望進入大衆市場的新加坡公司是Shiok Meats,該公司的目標是成爲世界上第一家在實驗室裏從細胞培育成蝦肉的公司。
這一過程對動物是無害的,只涉及到在容器中營養液中生長的細胞。四到六周後,液體被吸走,只留在生蝦肉碎。Shiok Meats得到了菲律賓Monde Nissin公司執行長亨利·索桑托的支持,該公司擁有英國肉類替代品公司Quorn。Shiok Meats聯合創始人Sandhya Sriram也希望能夠借助人們對肉類蛋白替代品的熱情使公司發展壯大。
Shiok Meats計劃在一兩家高級餐廳出售其産品
Shiok Meats計劃到2020年底在一兩家高級餐廳出售其産品,到2030年,希望能生産足夠的蝦肉來餵養新加坡。她說:“30-30計劃是可以實現的,但這取決于他們(政府)希望在食品工業的哪一部分先取得突破。”
積極參與全球農業科技投資
農業食品科技領域多年來快速增長,去年全球的融資規模創下新高,同比上揚43.2%至170億美元(約229億7300萬新元)。新加坡更是亞洲地區中增幅最大的市場,籌集的款項同比大增82%至8400萬美元。
新加坡這個小國和其他以農業爲主的亞洲市場相比,在這方面的融資規模處于領先地位。獲得注資的本地公司,包括日常用品與食品隨選配送服務公司誠蜂(Honestbee),以及水産養殖學科技初創公司Umitron。它們分別籌集了3100萬美元和820萬美元。
新加坡對外國公司的注資也相當顯著。剛登陸新加坡本地、以植物爲原料制造肉類的美國公司Impossible Foods,以及美國農業科技初創公司Bowery Farming去年獲得1億1400萬美元和9000萬美元投資,而淡馬錫控股都參與了這投資活動。這些也僅是其衆多投資組合中的一小部分。
求賢若渴
不過,新領域的發展仍然需要時間。目前,包括垂直農業在內的農業技術領域面臨的最大的挑戰就是人才引入。農業技術領域業內人士表示,如何引導人們進入這一行業,無論是雇員還是消費者,是一項重要挑戰,爲此,相關企業正和政府機構合作,推廣當地農産品,吸引新人才進入該行業,以確保長期創造就業機會。
新加坡未來不會缺乏開發和經營這類農業技術領域的人力資源,南洋理工大學教授保羅·滕(Paul Teng)認爲,“作爲一個一直以開放態度對待科學技術的國家,新加坡人很快就會接受此類農業技術。”
對中國的啓示
毫無疑問,中國有著得天獨厚的地理優勢和豐富物産,對于食品供應安全的危機感遠沒有新加坡感受得那麽強烈,並且對于抵抗食品安全問題的彈性也相對更強。然而,2018年,中國合計進口的糧食總量達到了1.085億噸,繼續爲全球最大的糧食進口國。進口的谷物及谷物粉達到了2046.9萬噸,進口的大豆達到了8803.1萬噸。其實,從2002-2015年,中國的糧食進口量就已經增長了780%!
中國海關數據顯示,2019年中國進口肉類及食用動物內髒總量同比增長23%。其中豬肉進口量增幅最大,同比增長63%至187459噸。羊肉進口量增長53%,牛肉進口量增長41%,冷凍雞肉進口量增長26%。 受非洲豬瘟疫情等多重因素影響,中國生豬生産持續下滑,使豬肉供應相對偏緊。自2018年下半年以來中國的肉類進口呈現增長態勢。未來中國肉類進口將進一步增加。據中國海關統計,中國豬肉進口主要來自德國、西班牙、美國、加拿大等15個國家。
如今,中國的雙腳已不可避免地踏上了依賴海外糧食進口的疆土。難怪在中央電視台的采訪中,著名雜交水稻專家袁隆平表示,中國糧食是不夠吃的,要進口的;“現在國家還有錢買糧食,如果人家一卡你,不賣糧,那就麻煩了要餓肚子。這個是問題,是大問題”。同時,袁老也表達了對現在農業用工難的擔憂,年輕人都不搞農業了。
2030年將不是簡單的一年,是人類對應全球氣候變暖,減少溫室氣體排放的時間大限年。根據聯合國的數據,爲了保持將全球變暖限制在1.5攝氏度,到2030年,全球溫室氣體排放量必須減少55%。不管溫室氣體到底是不是氣候變暖的罪魁禍首,如何對應由全球氣候變暖而可能造成的食品安全問題則是各國不能忽視的。
依靠自身特點和優勢,新加坡發展農業科技對應食品安全問題無疑給很多國家提供了寶貴經驗和啓迪。盡管國情各不相同,但目的都是一致的,食品安全等于國家安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