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新加坡職總恒習(NTUC LearningHub)發布一項關于農業科技的行業調查顯示,97%受訪者支持發展農業科技,六成的受訪者也願意嘗試在農業科技業工作,但其中有八成受訪者不清楚該到哪裏接受相關培訓。
據悉,該項調查于今年3月開展,共300名專業人士和求職者接受調查。
其中有61%受訪者認爲,相較于進口農産品,本地農産品的價格來得高,但71%願意付更多錢購買本地農産品,以支持本地農業,提高從業員的工資和就業前景。
職總恒習發文告指出,大部分受訪者(89%)相信本地農業科技行業將在未來兩三年內繼續增長。
目前沒有從事農業科技的受訪者中,近九成認同農業科技行業具備事業發展的潛力。64%受訪者願意轉行嘗試農業科技工作,當中幾乎全數(98%)有意接受培訓掌握所需技能和知識,但81%受訪者不清楚應到哪裏接受相關培訓。
對此,職總恒習主席黃慶生表示,農業科技是一門新興行業,從調查結果看來,公衆看好這個行業的前景發展,而這也將鼓勵本地勞動隊伍掌握相關技能和知識,推動農業科技行業發展。
爲了協助求職者學習農業科技相關知識,職總恒習與本地可持續農業與科技公司Netatech合作推出新課程,學員可學習農場自動化科技等專業知識。
有意者可上網https://www.ntuclearninghub.com了解課程詳情。
新加坡的農業結構 搜索
據悉,新加坡724平方公裏的土地中,只有1%的土地用于農業和生産,其成本高于東南亞其他地區。新加坡超過90%的糧食需要進口,新鮮蔬菜和水果、豬肉和加工産品、熟雞肉、雞蛋、水産産品和可食用貝殼等常見食品,都列在新加坡進口名單上。
而爲緩解食品供應和安全問題,新加坡已爲需要進口的多種糧食類別找了180多個“替代來源”。雖然新加坡需求量不算大,但爲避免某一特定食品類別依賴于任何一個國家,新加坡政府采用了“彈性”的方法,即從地理上和時間上分散向多個國家采購。
據了解,新加坡自己生産大約10%的糧食,但由于氣候變化和人口增長威脅到全球糧食供應,新加坡政府的目標是到2030年,根據一項被稱爲“30-30”的計劃,將這一比例提高到30%。
新加坡的農業科技
在自身資源有限的情況下,新加坡政府對農業科技十分看重。爲促進農業科技行業的發展,新加坡企業發展局(Enterprise Singapore)旗下投資公司Seeds Capital與AgFunder和其他六家夥伴機構將投資逾9000萬新元,協助農業與食物科技起步公司成長。這包括爲起步公司介紹生意夥伴,協助它們進軍新市場。
此外,新加坡貿工部此前宣布,將在2021年,在雙溪加株設立18公頃的新農業食品創新園(Agri-Food Innovation Park),與西部的林厝港及雙溪登雅農場,以及東部的聖諾哥食物區農場形成食品及農業科技走廊,爲食品相關産業預留更大的空間。
疫情突顯發展本地農業的重要性 搜索
自新冠肺炎疫情在全球蔓延以來,糧食安全問題一直備受關注。確實自疫情暴發以來同時受到鄰國邊境管制的影響,新加坡市面上的雞蛋和蔬果的一些品種確實出現過臨時短缺的情況,但糧食供應整體趨勢是平穩的,因爲新加坡一直致力于保障進口渠道的多元化。
根據新加坡食品局(SFA)的資料,目前新加坡有12個主要食品供應源,除了馬來西亞之外,還包括印度尼西亞、泰國、越南、中國、印度、澳大利亞、新西蘭、荷蘭、美國、巴西、法國。
美國:牛肉;雞肉;鴨;雞蛋;魚;水果;豬肉;米;蔬菜。
法國:雞肉;鴨;魚;水果;豬肉;蔬菜;牛奶。
荷蘭:雞肉;豬肉;蔬菜;水果。
中國:食用油;魚;水果;豬肉;米;糖;蔬菜。
泰國:魚;水果;米;糖;蔬菜。
越南:魚;水果;米;糖;蔬菜。
巴西:牛肉;雞肉;水果;豬肉;糖。
印度:魚;水果;米;糖;蔬菜。
馬來西亞:雞肉;食用油;鴨;雞蛋;魚;水果;蔬菜;糖。
印度尼西亞:魚;水果;豬肉;蔬菜;牛奶。
澳大利亞:牛肉;魚;水果;羊肉;豬肉;米;糖;蔬菜;牛奶。
新西蘭:牛肉;雞蛋;魚;水果;羊肉;蔬菜。
爲應付新加坡的食品供應需求,新加坡食品局采取的主要策略是確保新加坡的食品供應來源多元化,減低對任何單一國家的依賴,使新加坡能夠在必要時迅速轉向其他食品來源地訂貨。
新加坡政府一直在同其他政府機構和業界夥伴密切合作,多管齊下致力加強食品安全和供應。這包括:
1:同個別行業的商家集體進行商談、同行業協會、超市和進口商進行對話;
2:探討新加坡食品供應面臨的挑戰;
3:尋找新的食品供應源;
4:研究消費趨勢;
5:制定計劃應對供應中斷的情況。
此外,新加坡政府也設立糧食基金,主要協助本地企業研究可以在海外哪些地點設立食品生産區或外包糧食生産,使糧食貨源更多元化,同時加強新加坡糧食供應的韌性。
作爲農産量有限的小國,新加坡高度依賴進口糧食供應,特別是本區域國家的進口糧食。爲確保國民能有多元的選擇,新加坡食品局不斷努力尋找新的和潛在的食品供應來源。這包括到海外進行食品采購並同他國建立新的業務關系。
除了進口,本地農場也提供一定産量的雞蛋、肉類、蔬果和蔬菜,而這些都是在高科技和産量密集的農場種植的,新加坡政府也不斷進行研發,提高本地農場的生産力。
新加坡食品局也鼓勵消費者選擇和支持本地農産品。在這同時也積極進行公共宣導,讓普通民衆加強對于普通食品搭配的了解,例如在雞蛋供應緊缺的時候,可以選擇以液態蛋、蛋粉和冷凍肉取代鮮蛋和冷凍肉。
彈丸小島的新加坡,從獨立那一天起就一直面對諸多攸關生存的問題,來自鄰國馬來西亞的水供,就成了受制于人的把柄。受環境所逼,新加坡研制出廢水再循環的技術,開發出新生水,加上建設海水淡化廠等,逐漸做到可以有一定的水供自足能力。有關的技術也找到了出口的市場。這是一個化腐朽爲神奇,化威脅爲機會的過程。
這對糧食生産顯然有很大的啓示!新加坡食品局已設定願景,要在2030年時,實現本地出産的農産品可以滿足國人三成的營養需求的目標。
在潛在的糧食危機陰影下,新加坡副總理王瑞傑也再次于公共場合發聲強調新加坡加大力度發展本地農業的重要性,並再次強調政府較早前定下“30-30願景”,即到了2030年,本地出産的農産品將能滿足新加坡人三成的營養需求:
當前全球供應鏈出現中斷,影響一系列的生産,新加坡更迫切需要加強本地生産能力和技術。雖然新加坡的地不多,不過如果我們可以很好地運用的話,利用科技創新的方式來供應我們的糧食,這是我們能夠充分地達到這個目標。
王瑞傑口中的營養需求主要是指蛋白質(25%)、主食(25%)和蔬果(50%)三大種類。而三成的營養需求,有20%來自蔬菜水果,另10%來自魚肉和雞蛋等食物所含的蛋白質。目前,新加坡本地農産品生産量占比尚不足國民營養需求的10%。新加坡所需的食品現在有90%仰賴進口,因此,要在今後10年左右實現上述願景,確實是個宏圖大計。這意味著,目前的本地食品産量必須成倍增加。
早前,已于2019年正式成立的新加坡食品局就已設定願景,要在2030年時,實現本地出産的農産品可以滿足國人三成的營養需求的目標。
圖片來源:EasyUni
在農業用地根本無法增加的情況下,要實現目標的唯一途徑是加速推動新加坡農産品行業的高科技轉型,借助創新和可持續的農耕和漁業養殖等技術。從這個角度看,增加國産食品供應有如借用新的技術生産新生水,把過去難以想像的事變成可能。這也凸顯新加坡在農業科技研發加大投入的必要性和重要性。
歧視新加坡政府在這方面早已擬定了全盤計劃:
1:由李顯龍總理親自領導的研究、創新與創業理事會(RIEC),將撥款1億4400萬元支持農産品科技相關的研發工作;
2:新加坡貿工部將在雙溪加株(Sungei Kadut)開辟一個18公頃的新農業食品創新園,並設立跨機構委員會,推動農業科技這個新興領域。
而設立這個創新園的願景,是要讓新加坡成爲領先的城市農業科技和水産養殖科技樞紐,建立可出口到區域的食品生産模式。新農業食品創新園的第一階段設施,從2021年第二季起將可供使用,未來也可能擴大規模。
和通過新生水、海水淡化等增加新加坡水源一樣,現在新加坡政府在食品供應方面也擬定了“三大食品籃子”策略,一是進口食品來源多元化,二是通過本地生産,三則是通過在外地生産然後輸送回國。
作爲城市國家,新加坡要做到百分之百自給自足是不可能的,但三大籃子的策略,肯定可以大大提高在糧食供應方面的自足程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