萊佛士登陸新加坡後的初期,把新加坡河西南的地方,包括牛車水在內供給華人居住。就這樣,牛車水開辟了,它經曆200年的變化、滄桑,發展成爲今日的景觀,然而,今日的牛車水已尋找不回舊時原貌。
夜幕低垂,大華戲院外一排排的“大牌檔”陸續開市,是牛車水另一番景象。(檔案照片)
朋友來了,帶他逛牛車水。
牛車水是新加坡聞名遐迩的“唐人街”,過去和現在都是一個旅遊景點;遠方的朋友來總是要我帶他去逛逛這個著名的旅遊區——洋人眼中的“中國街”。現在地鐵東北線就是穿過這裏,這個站就稱Chinatown。
萊佛士:先考慮華人
說起牛車水來就話長,它的開辟是在萊佛士登陸後的初期,大約在1822年,萊佛士設計城市計劃時,把新加坡河西南的地方,包括牛車水供給華人居住。
他指示說:“應直接注意當地人士地區適當的分配,無疑的,對于華人尤須先作鄭重的考慮。根據華人經已居留的數目,以及這地方對于這個勤勉的民族更具有特別吸引的能力起見,我們或可假定他們已經成爲這個社會最大的部分;因此,在新加坡河的西南全部,應分配作他們居住的地方。在某種條件之內,可准許他們占據新加坡河西南岸的土地:即在擬建築的大橋以上。又由大橋沿主要街道而下至現在的華人村(Chinese Kampong),以及向南的小海口兩岸,倘若未被人據有,可供華人享用。這些地方可給華人許多有益的貢獻。”
萊佛士又說:“爲將華人村建立在一個當地基上,必須注意這個特殊民族間的鄉土觀念和其他特性。”
牛車水就這樣開辟了,它經曆200年的變化、滄桑、發展而成爲今日的景觀,然而,今日的牛車水已尋找不回舊時的原貌!
牛車水的街名
“牛車水”的名字來源是有一段故事的:當年開埠初期沒有自來水設備,全市所需要的飲水都要由馬來人用牛車載水前來供應。而牛車水恰位于市梢的安祥山下有一口井,井深水清,馬來人每天在這裏汲水用桶盛著,供應市民。因此,大家就把這裏叫做“牛車水”,一直到今天,還有一條街保留著Kreta Ayer(水車)的馬來名字。
牛車水的碩莪巷早期殡儀館聚集,被稱爲“死人街”。(檔案照片)
牛車水區今日是在大坡的中心,但是昔時卻是屬于比較偏南的一區。它的範圍本來是指大坡大馬路和二馬路之間,北自海山街、南至水車街的一方塊地區,它的中心點是在“戲院街”(Smith Street),因爲當年這裏有一間叫“梨春戲園”設在該街與丁加奴街的轉角,因此,丁加奴街也叫“戲院橫街”,它的後面叫“戲院後街”(Temple Street)。此外,還有摩士街,廣合源街。
說起戲院街,必須談一下那戲院原本是一座三層樓的大廈,最初是“普長春戲園”,1920年廣東人羅段甫承頂下來,改設“梨春園”,但後來戲園停演,便改裝分租給人居住,而樓下開店鋪,二樓是一家“一盅兩件”的廣東茶樓,中午還有清唱粵曲,鑼鼓喧天。到了二戰期間一切都廢了,戰後都變成了“72 房客”的民居了。
戲院街前面有一條平行的“碩莪街”(Sago Street ),開埠初期,這條街有制作碩莪粉的廠;碩莪是一種熱帶植物,樹身粗松,去除外皮後可絞磨成粉當食料。這條街舊時稱“戲院前街”。後來的演變,碩莪廠沒有了。許多舊式殡儀館集中在這裏,還有前面的“碩莪巷”,廣東人稱爲“大難館”,也叫這條街爲“死人街”。這條街早年有一座小廟,也叫“廟仔街”。
牛車水還有一條寶塔街(Pagoda Street),人們習慣稱它爲“廣合源街”。因爲新加坡開埠初期,有一間著名的“豬仔館”稱“廣合源”,因而得名。豬仔的血淚史,在這裏留下了不可磨滅的印記和回憶。後來這條街變成了洋服店街,但今日這些街道已完全改變了,昔日的舊景已一去不返。
牛車水區內今日仍存在一座最古老的建築物,就是在廣合源街口的大馬路上的印度廟,這廟稱爲“希裏馬裏安曼”(Sri Mariamman),創辦人是比萊(Naraina Pillay)于1819年6月間從槟城來新加坡,他很快就成爲印度人的領袖,因此,他向政府申請這塊土地建廟宇,大約在1827年就在這裏建築起一座亞答木屋的廟宇。
至于今日的印度廟開始建于1844年,而大約是在1862年至63年間建成的。後來也幾經裝修而成爲今日的景觀。該廟奉祀的是根據印度教的神話:馬裏安曼女神,她是濕婆天神的夫人。此外,該廟還供奉印度教的神聖約20位。這些神像的雕刻都是盡了藝術能事,而且刻工都是從印度聘請來的。該廟今日已成爲牛車水區旅客遊覽的景點了!
《新加坡風土記》記載
牛車水很早就發展成爲一個熱鬧、繁榮、人口稠密的地方。早在1887年的仲夏,上海有一位名士李锺珏,到新加坡來探訪他的譜兄——中國駐新加坡首任領事左秉隆,逗留一個多月,回返上海後著有一書《新加坡風土記》,對牛車水有詳細的記載:
市廛繁盛莫若大坡,洋行、銀行、信館、海關均在大城海濱。小坡雖有市集,皆土人所設,土貨及各項食物,無一巨肆,其迤北一帶,多園林樹木,境最幽靜。有地名牛車水者,在大坡中,酒樓、戲園、妓寮畢集,人最稠密,藏垢納汙莫此爲甚。
煤氣燈徹夜不息,各鋪戶門首俱懸神燈,初二、十六之夜,家家點燈至九點鍾方熄。
牛車水一帶,妓館栉比,聞注藉于護衛司之妓女,共有三千數百人,而此外之私娼、女伶尚不計其數,皆廣州府人或自幼賣出洋,或在坡生長者。
頻年香港販幼女來坡,賣入妓院者踵相接,領事憫之,率同華紳言于英總督,允下護衛司議章保護,設保良局,以時查察,于是此風小息。
戲園有男班,有女班,大坡共由五處,小坡一二處。皆演粵劇。閑有演閩劇、潮劇者,惟彼鄉人往觀之,戲價最賤,每人不過三四占,合銀二三分,並無兩等價目。
叻中酒樓無多,廣菜番菜各一二家。凡宴客在各家園林者多,菜兼中西。酒飲白蘭地、威四搿、香賓等番釀。飲粵東糯米等酒者少,紹興酒則如瓊漿玉液矣。
早年牛車水一帶娼妓賣淫的確普遍,人數竟達數千。番寨尾(即萬達街與碩莪巷)一帶是日籍妓女賣淫的地方,廣東人俗稱日妓爲“番仔妹”,因此也有人稱這裏爲“日本街”。
《新加坡風土記》裏關于牛車水的描寫。(作者提供)
各派私會黨盤踞
牛車水除了戲園、酒樓、妓院彙集之外,在牛車水前沿的克羅士街上段(Upper Cross Street),俗稱海山街,是客家私會黨“海山公司”總部坐落的地方。那個年代,大坡這一帶:牛車水、廈門街、源順街、十八溪墘、潮州馬車街、豆腐街等處都是各幫派私會黨盤踞與活動的地方。
這些私會黨是從中國南來者帶來的,包括廈門“小刀會”。據《新加坡風土記》說:“中國犯罪之徒,皆以南洋爲逋逃薮地方。”又說:“生齒日繁,莠民雜糅,結黨立會,爭立名目,西官叠次嚴禁。現存一會,名目有五,西人統謂之危險會,凡入會有冊每年報護衛司。據報上年新入者六千三百五十人,其曆年入會總冊共有五萬六千二百余人,誠可雲危險矣。”
由此可見,新加坡開埠初期,私會黨人數之多,活動之猖獗可見一斑!而牛車水也是他們活動的溫床。
賭及鴉片煙盛行
牛車水當年繁雜之情,除吃、喝、玩、樂之外,還有賭及鴉片煙。當時殖民地英人也禁賭,但是,有華人的地方就有賭,牛車水當年也是有賭窟的,賭風甚盛,且要求效仿荷蘭政府收饷開賭,但輔政司不同意,認爲不可仿效荷蘭堅持禁賭。
據說:“英人賭禁甚嚴,然叻中賭風甚盛,有一局名天師公司,專誘入賭黨與極多無法禁絕,前年有華人上條陳于議政局,請照荷蘭辦法盡馳禁令,重征其饷,歲可入數十萬元,當時頗有韪其議者,而輔政使司謂:英國不能如荷蘭辦法,致傷政體,屏置不議,仍求禁絕之法。此亦可謂能識大體者矣!”
林則徐當年在廣東虎門銷毀鴉片,中國鴉片戰爭之後,中國人抽鴉片者仍不少,這種惡習也帶到新加坡來,在牛車水也有煙館讓煙民抽吸。殖民地政府發有執照。抽鴉片者多數是一些勞苦大衆,每日掙到幾個錢盡入煙鬥!真是悲哀又可憐!
且看李锺珏的《新加坡風土記》怎麽說:
南洋鴉片煙貴于中國數倍,以其稅重也。時中每錢需洋二角。聞加拉巴(即爪哇)亞齊等處,每錢五角雲。然吸煙者並不見少,且窮人尤多;彼拉手車者,日夜可得洋一元,繳租四角可余六角,苟無煙癖,度日有余。乃十人中無煙瘾者,不得一二。炎蒸汗血博得之蠅頭,盡入煙鬥,殊可憐己!
小販的天堂
戰後的殖民地時代,人口密集的牛車水,建築物已經陳舊不堪,街道古老,是新加坡貧民窟之一。不過那個時候的牛車水,不論白晝或夜晚,都是小販的天堂。白天,那些街道旁,特別是橫貫牛車水的丁加奴街,滿街上都是賣菜、賣魚、賣肉的小販攤檔。還有賣各式各樣日常用品及熟食、水果等小販,可稱爲一個面積廣闊的露天巴刹。
從清晨到夜晚,牛車水永遠是那麽地繁忙,在這裏到處是勞動的氣息,從來沒有安閑的人,所以是一片忙碌喧囂的景象。
民以食爲天,夜幕降臨時,牛車水又是另一個景象,大牌檔開市了。這些大牌檔的食物不僅是本地人喜歡去光顧,那些外地來的旅客更喜歡到這地方來嘗嘗本地的風味。別以爲這裏會比酒樓雅座失威,其實,許多紳士淑女都喜歡到牛車水的“大牌檔”去宵夜,大快朵頤,吃得津津有味呢!
在大牌檔熟食及煮炒攤中,主要是粵菜,但也有閩、潮、滬菜等。計有各式各樣的食譜:炒、焗、煎、蒸、炆、炖俱全。面食、河粉、鹵味、炆品、點心。肉類有豬肉、羊肉、牛肉、雞鵝鴨肉,甚至有蛇、山瑞、果子狸、田雞等,海味有魚、蝦、螃蟹,多得不勝枚舉,山珍海味樣樣齊全任人品嘗。
記得1971年初,英聯邦會議在新加坡舉行。來出席會議的加拿大總理杜魯道,在會議後還特地到牛車水一家餐館吃飯,嘗一嘗這裏的中餐風味!
此外,還有印度和馬來食品,一走進牛車水,沙爹和咖喱的香味,便一陣陣的撲鼻而來!
露天超級市場
除了吃以外,當年牛車水也是小市民的購物天堂,夜晚,這裏是一個露天超級市場;那一排排的攤子,有賣鞋的,賣衣服的,賣化妝品的,賣洋雜貨的,賣電器的,賣文具的,專賣女人用品的,賣假發的,賣廉價首飾的,賣唱片的,賣皮革制品的,賣玩具的,甚至賣小五金的都有,還有香煙攤等。一切日常生活用品應有盡有,琳琅滿目,而且價格大衆化。因此,這裏天天都是人潮如湧,水泄不通!
牛車水的街頭又還有許多書報及雜志、舊書攤。人們在這裏可以飽覽各種報章、電影畫報、雜志、書籍、漫畫及舊書。這裏可說是比較低級趣味作品的展示場,男女老少的讀者都喜歡在這裏尋找他們所喜歡的讀物。
在牛車水一帶的騎樓下或後巷,還有許多走江湖賣藝、賣膏藥的、算命及蔔卦的相士擺攤子,假如你相信宿命,只要花三五毛錢就可以占一個卦,再由占卦佬爲你解答。此外,騎樓下或後巷還有廉價剪發的,剪發佬在牆上挂一面鏡子,一張靠背的椅子就可以營業,來光顧的除了這裏的居民外,就是三輪車夫、小販、苦力等,經濟又便捷。
嚴俊李麗華拍攝《風雨牛車水》
在上世紀50年代,香港明星嚴俊、李麗華也曾拉攝影隊來新加坡,並到牛車水去拍過一部電影:《風雨牛車水》,轟動一時。電影故事情節記憶中是這樣:唐山有一名女子江麗珍者,她的丈夫王根生遠下南洋來謀生,一別十年音訊全無。于是,江女士帶著女兒千裏迢迢南來新加坡尋夫,發現丈夫已入贅富有人家,棄糟糠而不顧。江女士絕望之余灑淚離去,最後,男子終于醒悟與妻兒團聚。
上個世紀70年代,台灣旅美女作家於梨華自美國來新加坡,她回去後寫了一篇《我看到的新加坡》,她對新加坡的印象說:“第一次看見它時我嚇了一跳,以爲自己回到了紐約的中國街,或是曼哈頓的黑人區,或是底特律的貧民窟。如此擁擠,如此陳舊,又這般髒穢的街容。”她又說:“吃食攤我看見過,在台灣、在香港。對著街的竈、油膩的長條桌和長條板凳,跟油膩的抹布,赤膊的、胸口淌汗的攤頭老板,童弱的、臉剛齊竈的老板助手——多半是老板的兒女——以及趿拖鞋、著短衭的食客,我都見過,也不足爲奇。沒見過的是豎立在食攤後、窄街兩旁的樓屋:窄的、舊的、傾斜的、汙穢的、黑的、可怕的、不能住人的,而住著人滿滿的。聽說,我伫立在擁擠的街頭,吸著廣東粥攤、夾著陰溝的穢氣所混合起來的氣味,朝兩面仰望,汙黑的洞外挂滿了雜色衣衫,誰是它們的主人呢?他們就是這些忙碌著的食攤老板嗎?
“回到天橋,我伫立良久,一望人頭攢動的新廟西街、死人街度白塔街。燈光、人聲、食味、是動的。水果、糖果、幹果、是靜的。動與靜會原成一幅難以形容的奇景,令人忘記街旁的水溝、臭的,街旁的樓店,陳腐的……”
——這些都是於梨華的所見:牛車水昔日的繁華、輝煌、陳舊、破爛的街景風貌。但在曆史巨輪的輾過,今日已無處尋!
充滿小中國風情
在1970年代城市重建計劃之下,新加坡許多古老的街容都重整,超齡的舊屋將被拆除,而取代的是現代化的摩天高樓,牛車水這個古老的市街也被列在城市計劃之下,一部分老舊拆去,在原地建立摩天大樓的組屋社區,新舊相映成趣!社區有一間聯系所;一個兒童遊樂場、羽毛球場、網球場、停車場等設備,解決市區居住問題。至于那些老店屋則列爲保留區,重新整理並裝修,今日展示的面貌煥然一新!
今日的牛車水,經過裝修有冷氣的店屋,除了幾家賣肉幹的、中藥店和咖啡店外,大部分都是售賣手工藝品、旅遊紀念品居多,其次是餐館,但大部分都是來自中國的食店,如北方餃子、麻辣香鍋、四川抄手、東北小食、拉面、小籠包子等,充滿小中國的風情,吸引了不少旅客及食客!
農曆新年到了,牛車水的多條街搭起布棚挂起紅彩,大賣年貨。有臘肉、臘腸、臘鴨、年糕、花生、各式各樣糖果、各種糕餅、年花、銀柳、春聯,各種跟新年有關食品以及有關飾品,琳琅滿目,遊人如鲫,生意興隆,一片叫賣聲,熱鬧非凡!可惜,今不如舊,今年更取消了。
牛車水的新生,在時光的流逝,曆史的輾過,牛車水的舊風貌已無處尋!
文:鄭文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