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到一篇文章說,有個5歲的孩子在吃晚飯時,指著爸爸手上的老繭問:“爸爸都這麽努力了,爲啥我們家還是窮呀?”
爸爸低頭不說話,媽媽也沒責怪孩子,而是反問:“那你知不知道,家裏花錢最多的人是誰呀?”
當孩子搖頭表示不知道後,媽媽說:“媽媽跟爸爸都不怎麽花錢,只有你在花錢呀,你看家裏那麽多玩具、零食、小畫書都是爲了你買的,爸爸那麽努力就是想賺更多錢,給你買東西。”
文章說,這句話讓孩子變得不好意思,不敢與媽媽直視。後來在媽媽的鼓勵下,親了爸爸一下。
並認爲媽媽的回答,讓孩子知道家庭的不易,父母的愛護,給孩子前進的動力。
但事實並非如此。
這位媽媽的回答並沒有“鼓勵”孩子,而是在對孩子進行情感勒索;她給到孩子的也並非前進的動力,而可能是一輩子難以擺脫的“愧疚感”;她給孩子的並非自由的成長空間,而是“控制”的牢籠。
不知不覺的“情感勒索”
被家長情感勒索的孩子會陷入突如其來、有苦難言的窘境。——蘇珊·福沃德《情感勒索》
就像前文中的那位媽媽,爸爸工作辛苦但收入低,這本來是個收入分配、生活選擇的問題,媽媽卻直接把矛頭指向孩子:說孩子是花錢最多的。
好像爸爸的辛苦是因爲孩子、賺的少也是因爲孩子,如果不是孩子,爸爸媽媽就可以過得更好更快樂。
如此,孩子背上沉重的枷鎖:因爲自己讓爸爸這麽痛苦,當然就必須要給父母回報,否則就是對不起爸媽。——用這樣一套邏輯,媽媽不但把爸爸的“辛苦、收入低”成功的歸因到孩子身上,還以此取得了對孩子的“控制”。
“爲了你,我付出這麽多,你怎麽還能不聽話?“
許多家長都這樣不知不覺的,用情感勒索和控制著孩子,卻沒有意識到,這樣的勒索正在讓孩子不斷的禅師巨大的“愧疚感”。
就像前文中的孩子,“不好意思”,“不敢與媽媽直視”,正說明他已經對父母産生了愧疚的情緒,承認了媽媽的“勒索邏輯”,進入了媽媽的“控制”。
愧疚是最大的負能量
情感勒索帶來最大的副産物,是愧疚。
《奇葩大會》的主持人馬東曾這樣總結:愧疚是最大的負能量。
因爲愧疚意味著自我否定和沉重的枷鎖,他讓我們總覺得自己是錯的,總覺得自己不配獲得快樂。
心理學家霍金斯在關于各類情感能量等級的分析中,把羞愧排在最低位。他認爲羞愧和內疚是人對自己傷害最大的不良情緒,負面分數超過悲傷、憤怒和恐懼。
被愧疚感困擾的孩子,表面看起來可能聽話、順從,卻很難得到快樂。他們缺乏激情、自我否定,有些孩子因爲害怕失敗,幹脆破罐破摔,甚至放棄自己的人生。
《情緒心理學的佛學視角》中就曾提到:懊悔,可以表現爲良心不安、悔疚或擔憂,被視爲心靈成長的障礙。
必須看到的是,許多時候家長並沒有真的想要“控制”孩子,初衷也許只是“激勵”一下孩子。卻在不知不覺中,把自己的問題變成了孩子的問題。
直面問題,別讓孩子做替罪羊
正如孩子的學習如何是孩子的事兒,家長生活的如何也不能歸罪在孩子身上。
就像爸爸辛苦卻沒賺到錢,也許是因爲錯過了機會,也許是事業的起步階段,也許是能力不足,這些都與孩子無關,是爸爸自己的問題。
如果父母能夠意識到,自己生活中的困難、焦慮都是自己的問題,即使爲了養育孩子犧牲的工作機會,也是自己做出的選擇,就明白指一切都是爲了自己,而非孩子。
當孩子問起“爲什麽爸爸那麽辛苦,我們家還是很窮?”
告訴孩子,“我們家雖然很窮,但是我們一家人在一起相親相愛,能圍坐在一起吃飯,是不是很幸福?”;
告訴孩子,“爸爸用自己的勞動爲家庭創造美好的生活,雖然咱們不富裕,但是花的錢都是正正當當用雙手賺來的,是不是應該給爸爸鼓掌?”
告訴孩子,“爸爸這麽大的年紀,依然爲了一家人的幸福奔波努力;你現在還小,有無限的可能,是不是可以爲了自己的未來有更多選擇,而更加努力的學習呢?”
得到這樣的答案,孩子就明白,雖然窮,但是爸爸媽媽正盡其努力讓家庭更美好幸福;他就明白,爸爸媽媽雖然辛苦,卻全心全意的愛他護他;他就明白,自己現在的學習,是爲了有更多選擇的機會,爲了自己和家庭創造更美好的未來。
聽到這樣的回答,孩子不會感到愧疚,而是被滿滿的愛與奮鬥環繞,是不是得到更多的鼓勵和力量?這樣的回答,也許才是最美的答案吧。
我是@楓糖媽媽,多平台育兒領域優質原創作者,多平台簽約作者。專注于男孩養育中的心理成長、教育心理,幫助您不打不罵、不生氣,提升孩子的責任感、自制力和學習成績。
(圖片來自網絡,若侵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