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月8日,中國人民銀行黨委書記、中國銀保監會主席郭樹清在2020年新加坡金融科技節上進行了演講,宣布了中國P2P網貸機構清零的消息。
十天之後的12月18日開始,以螞蟻旗下支付寶爲首的中國互聯網金融平台的存錢産品被指違規,陸續下架。
在中國這邊,互聯網金融圈似乎掀起了一場不小的“血雨腥風”。
同樣是12月,新加坡在月初發了四張衆人翹首以盼的數字銀行牌照,平和安逸地邁向互聯網金融發展的下一步。
兩相對比一下,一邊是潦草的收場,一邊是嶄新的開始。
何以有此區別?
01. 中國P2P之死
P2P,Peer to Peer。
不完全是人對人,P2P的真實含義是,點對點。
根據中國原銀監會等四部委2016年8月發布的《網絡借貸信息中介機構業務活動管理暫行辦法》,P2P借貸是指個體和個體之間通過互聯網平台實現的直接借貸,屬于民間借貸範疇,受合同法、民法通則等法律法規以及最高人民法院有關司法解釋規範。
P2P平台(網絡借貸信息中介機構)是指依法設立,專門從事網絡借貸信息中介業務活動的金融信息中介公司。
真正的P2P平台,本身只是一個中介機構,作爲一個橋梁,連接借款人/機構與出借人(投資人),撮合雙方的交易,從中收取一定的管理費用,承擔部分審核風險的工作。
用一個最簡單的例子理解就是,房産中介。
房東和購房者互相不知道信息,且不信任對方,中介出面協助雙方交易,所有資金都放在銀行的三方賬戶,中介監督雙方完成交易。
而且P2P只是信息中介,區別于傳統金融機構作爲信用中介的功能,二者本質區別在于信息中介不用爲投資者的投資決策負責。
因爲真正的投資決策是投資人做出的,其中的收益與風險,全部由投資人承擔。
雖然這種P2P網絡借貸模式在世界各地都能找到,但其在中國的發展卻經曆了大起大落落落落落落落落落落……
2006年,中國首家P2P平台在上海出現,它就是拍拍貸。 但這家“第一個吃螃蟹”的公司並未掀起什麽波瀾,此後在P2P行業創業的寥寥無幾。直至2010年,這個行業才開始被創業者和投資人所關注。
2010-2011年,中國P2P行業進入探索期,陸續有人入圈。截至2011年底,網貸平台約有20家,活躍平台不足10家,主要集中于北上廣地區,月成交額約5億元,投資人約1萬名。
2011-2012年,更多的人開始湧入P2P及相關行業,P2P平台也從20家左右增長至240家左右,投資人介于2.5萬至4萬名間。 但由于對融資項目考察不到位、缺乏法律法規管制,這一階段發生不少平台倒閉、非法集資等亂象。
2013-2015年,P2P的發展迎來了高潮。 2015-2016年,中國P2P網貸行業達到巅峰,P2P平台數一度超過5000家,幾乎每月新增P2P平台數都超過100。 隨著平台數的增長,中國P2P網貸的總規模也出現驚人漲勢,成交總量和貸款余額均達到千億人民幣的量級。
然而,自2017年7月到2018年6月,其中的1400多家已不複存在;2018年7月,僅半個月就有131家P2P平台倒閉;截止2018年9月,還在運營中的平台數量已經減少到2017年的一半;截止2019年1月,僅存的P2P平台企業只有1000家左右。
當時,一些金融機構估計,照此下去,最終可能只有50家P2P平台能留在中國。也有人預言,P2P行業將只剩下三五家頭部玩家。
然而他們到底還是太樂觀了。
從數據來看,2019年9月末,中國的P2P平台只剩下462家;當年末,248家;2020年3月底,139家;6月底,29家;到9月末只剩6家。
2020年12月8日,中國銀保監會主席郭樹清在2020年新加坡金融科技節上演講時表示:到11月中旬,中國實際運營的P2P網貸平台已全部歸零。
在短短不到十年時間裏,P2P從遍地開花到完全歸零,教訓深刻,值得反思。
P2P原本是一個顯著區別于傳統金融機構的信息平台,一定程度上對金融體系融資職能進行補充。 而中國的P2P行業之所以慘淡收場,有兩方面的原因。 一方面,P2P在中國的商業模式偏離信息中介,劣幣驅逐良幣,而且沒有解決商業模式可持續性問題。 整個P2P生態圈都在追逐短期利益而忽視長期利益:
P2P平台追求短期資産端的利益獲得,以提高風險容忍度爲前提的挖掘次級資産;
投資人以短期高收益,放棄長期低風險收益,風險承受能力差,風險識別能力差,坐擁高收益,卻難以承受高風險;
資産端,次級資産橫行,征信短板明顯,風控近乎失效。
說到底,都是拿未來的利益來換取當前的效益。
另一方面,中國P2P發展未有配套的基礎設施、長期處于監管真空等,導致大面積風險亂象,易引發系統性風險。 事實上,2012年起,由于監管真空,非法集資、詐騙等亂象層出不窮,P2P行業共經曆三次暴雷潮。
2013年,宏觀經濟下行,經濟換擋趨勢明顯,信用風險壓力提升,而此時野蠻生長的平台自融、假標等亂象叢生,因此集中違約、資金抽離引發了部分平台卷款跑路等問題。
2014-2016年,股市上漲導致流動性抽離,疊加監管政策落地,大量違規平台風險暴露,這一階段跑路行爲占問題平台比例達65%。
2018年下半年,P2P行業暴雷潮再現:受宏觀流動性退潮、網貸監管加強、投資者信心降低等多重因素影響,P2P行業面臨深度清理。
由亂而治,P2P網貸機構在中國的消失和監管清退有直接關系。
2014年,銀監會提出P2P四條紅線、五條導向、六大原則;2015年央行發布《關于促進互聯網金融健康發展的指導意見》。
但2016年才可以說是中國P2P的“監管元年”:
3月,互聯網金融協會成立;
4月,原銀監會印發《P2P網絡借貸風險專項整治工作實施方案》,要求成立網貸風險專項整治工作領導小組,全面排查;
8月,原銀監會等四部委聯合發布了《網絡借貸信息中介機構業務活動管理暫行辦法》,隨後關于存管、備案、信息披露三大主要配套政策陸續落地,網貸行業“1+3”制度框架基本搭建完成。
目前,中國P2P平台已完全清退,各大正規平台陸續轉型。
另一方面,當前金融科技與金融創新快速發展,未來隨著金融基礎設施建設不斷完善,金融監管能力將持續提升。
近期金融委專題會議也定調:必須處理好金融發展、金融穩定和金融安全的關系。
預計未來的監管態度也將更加審慎,防控金融風險。
02. 多款互聯網“存款”産品下架
P2P的死亡似乎已經說明了中國對互聯網金融産品嚴格監管的決心。
這幾年興起的互聯網存款産品于是也沒能“幸免”。
12月18日上午,支付寶下架了銀行存款産品。
對此,螞蟻集團方面回應稱,根據監管部門對于互聯網存款行業的規範要求,目前螞蟻平台上的互聯網存款産品均已下架,只對已購買産品的用戶可見,持有産品的用戶不受影響。
螞蟻會認真落實監管相關規範和要求,用科技手段更好地支持金融機構,服務實體經濟。
另外,在此之前,度小滿金融APP中的“銀行精選”板塊上,中關村銀行、營口沿海銀行、振興銀行等銀行産品仍在APP列表中。
12月18日之後,“銀行精選”板塊上,這些銀行産品顯示“暫無在售産品”。目前唯一的可售産品銀行爲百信銀行,介紹顯示,百信銀行爲中信銀行和百度聯合發起成立。
除此之外,12月18日到12月20日,多家“巨頭”,比如京東金融、騰訊理財通、中國平安旗下陸金所等平台陸續開始“下架”或停止新增互聯網存款産品服務,同時其他平台也有此趨勢。
這是爲什麽?
先說背景。近幾年,隨著銀行理財産品收益持續下滑,互聯網存款産品以“保本高息”的特征吸引了衆多投資者。
盡管監管已經幾次出手,已經對靠檔計息的“活期高息”産品做了下架處理,但互聯網存款産品依然有其獨有的收益優勢吸引著投資者。
在當前攬儲壓力較大的大環境下,越來越多的銀行加入其列,以期拓寬攬儲渠道、獲取客戶和資金。
借助互聯網平台的流量優勢,部分銀行存款規模得以快速增長,有的平台存款規模占其各項存款比重達83%。
互聯網存款産品已成爲部分中小銀行吸收存款、緩解流動性壓力的主要手段。
這是12月18日,互聯網存款産品相繼下架之前的情況。
而關于此業務的未來,幾家互聯網金融平台在下架存款産品的同時,是這樣回複的:
度小滿:未來會根據監管政策的要求,不斷完善相關業務。
中國平安旗下陸金所:爲響應互聯網存款行業相關監管精神,陸金所平台已停止上架新的互聯網存款産品,已購買産品不受影響,將持續密切關注監管動態,並嚴格落實監管相關規範和要求。
滴滴金融:目前滴滴理財已停止新增銀行存款産品,新客已不能購買銀行存款類産品。我們密切關注,堅決落實監管相關規範和要求,將嚴格按照監管部門的政策指引,有步驟、有秩序地調整存量用戶,嚴格落實監管政策。
目前從幾家平台的回應來看,基本類似,均提及關注並落實監管相關規範或政策。
早在今年7月17日,爲規範商業銀行互聯網貸款業務經營行爲,促進互聯網貸款業務平穩健康發展,銀保監會就發布了《商業銀行互聯網貸款管理暫行辦法》。
11月13日,中國人民銀行金融穩定局局長孫天琦公開發布了一篇文章:《線上平台存款:數字金融和金融監管的一個産品案例》。
這篇文章指出了互聯網存款産品存在的種種問題和風險,釋放了監管信號。
12月15日,在第四屆中國互聯網金融論壇上,孫天琦發表主題爲《第三方互聯網平台存款:數字金融和金融監管的一個産品案例(續)》的演講。
演講中,孫天琦稱,平台已成爲銀行網點服務的線上延伸,這類平台沒有相關業務的金融牌照,遊離于金融監管之外,實質是 “無照駕駛”開展金融業務,屬非法金融活動,也應納入金融監管範圍。
“非法金融活動”一下就給很多互聯網金融平台售賣存款産品這一行爲定了性。
這才有了12月18日之後,以螞蟻集團爲代表的互聯網金融平台紛紛下架互聯網存款産品的風潮。
演講中,孫天琦還總結了監管關注的主要問題:
互聯網平台模式爲客戶提供了存款購買接口,實質是存款營銷行爲;
地方法人銀行突破了地域限制,存款業務已拓展至全國;
有意突出存款保險保障的宣傳,歪曲了利率溢價機制;
互聯網平台存款的特有屬性,對中小銀行流動性管理帶來挑戰。
雖說互聯網金融平台沒有和P2P網貸機構一般野蠻生長,但風險和問題始終存在。可以預見的是,未來,中國互聯網金融平台必將迎來更嚴格、也更規範的監管。
而這,其實是件好事兒。
因爲監管並不是爲了打壓,而是爲了行業規範發展,人民的錢能夠更加安全。
03. 新加坡互聯網金融的發展
曾幾何時,中國的互聯網金融平台都選擇“出海”到新加坡發展。
新加坡是亞洲最成熟的金融市場之一,在全球前十大金融中心裏,新加坡也幾乎總能位列前五。
而銀行業是新加坡金融業的主要驅動力,長久的發展也使得新加坡的銀行體系業務已經相當完善。
新加坡作爲成熟的金融市場,最知名的就是其開放的態度。早在2000年,新加坡金管局(MAS)就發布了互聯網銀行框架,允許本土銀行進行互聯網銀行布局的嘗試。
當中國在互聯網金融的發展上波動前進時,新加坡在互聯網金融方面的建樹也不容小觑。
但是值得注意的是,同一時間內,在中國炙手可熱的P2P,在新加坡的發展軌迹卻截然不同。
首先,新加坡針對個人放債人(consumer money lenders)有著嚴格的監管。
新加坡放債者法案(Moneylenders Act)要求境內所有經營該業務公司必須申請放債者(Moneylenders)牌照後才能開展針對個人的P2P借貸業務。
該牌照的成本大概在100萬-150萬新幣,而持牌放債人也會承擔相應義務並受各種限制。
相比之下,新加坡在P2P企業信貸上活躍不少。
新加坡是全球貿易最活躍的地區之一,約有超過60萬家中小企業。
2011年,新加坡調整了對中小企業的定義,中小企業爲年營業額不超過1億新元(約7225萬美元),雇員人數不超過200人的企業。
作爲新加坡經濟的骨幹,中小企業占其全國企業數量的99%, GDP 貢獻占新加坡 GDP 的近一半。
數量龐大的中小企業就是新加坡銀行市場的主要客戶。但是新加坡的中小企業在獲得增長業務所需要的貸款時,通常面臨一定的困難。
根據官方統計,新加坡高達八成的中小企業拿不到足夠貸款。
銀行通常會因爲信用問題,避開對未經審計或者不能提供抵押物的中小型企業放貸。對于中小企業的短期貸款業務(一般不超過一年),銀行出于風險和成本的考量,一般也不會進行涉及。
另外,中小企業在銀行獲得的貸款額度也比較低。
新加坡銀行嚴苛的貸款政策,以及缺乏活力的民間借貸市場,就導致了新加坡的中小企業不得不面臨嚴峻的融資難題,造成了巨大的中小企業借款需求缺口。
與此對應的,新加坡在P2P企業信貸上的活躍度更高。
但新加坡對企業P2P借貸監管也是比較嚴格的。
新加坡在2016年6月修訂證券期貨法案(Securities andFutures Act)時,增加了對P2P企業貸款業務的覆蓋,要求境內所有經營該業務的公司必須申請資本市場服務(Capital Market Service,簡稱CMS)牌照後才能開展業務。
其中規定:
公司要求:新加坡當地注冊的公司,不接受個體及合夥企業申請;
實繳注冊資本:公司實繳資本不低于50萬新幣;
經營年限:過去5年擁有良好的經營、管理及財務記錄;
公司治理:公司CEO及董事必須是新加坡居民,公司任命CEO及董事前必須獲得新加坡貨幣當局批准;董事會至少有2名成員;所申請的金融業務至少有2名全職雇員;以上人員需持有執業資格證書。
2019年8月,新加坡MAS宣布開放數字銀行牌照申請。
數字銀行能提供的服務和傳統銀行類似,包含吸儲、放貸等,只是所有業務均在線上完成,沒有線下的實體營業網點,並通過新科技來賦能,有直銷銀行、互聯網銀行、和虛擬銀行等具體業務表現形式。
主要面向零售客戶,即中小企業和個人。
今年12月初,MAS宣布:
螞蟻集團的全資子公司,和以綠地金融投資控股集團爲首的財團成功申請批發數字銀行牌照;Grab和新加坡電信組成的財團,單獨提交申請的Shopee母公司Sea Group的全資子公司成功申請全面數字銀行牌照。
未來,新加坡將會發放更多的數字銀行牌照。這也意味著,新加坡的互聯網金融又向前邁進了一步。
據《聯合早報》報道,新加坡金融科技企業今年上半年共吸引投資額4億6200萬元,跟去年同期相比,增長19%。
若細分業務領域來看,中小企業金融領域所吸引投資額漲幅最爲顯著且占比最大,飙漲210%至2億2300萬新幣,科技領域則上揚180%至6500萬元新幣。兩者相加共2億8800萬新幣,占今年上半年總投資額超過六成。
到目前爲止,新加坡對互聯網金融的發展主要將精力集中在兩個方面:
對技術性FinTech公司提供法律服務和資金補助,促進互聯網金融的發展
抱持開放的態度,加強對互聯網金融的監管
而這,顯然也給了中國互聯網金融發展一些啓示:穩紮穩打,注重發展,加強監管。
據貝恩、谷歌和淡馬錫聯合推出的《東南亞數字金融服務報告》數據顯示,東南亞的互聯網經濟仍然在快速增長,在2025年將達到3000億美元,與此同時,仍有超過75%的消費者缺乏充分的銀行服務。
未來,隨著監管的進一步明朗化與金融科技的持續升級,新加坡互聯網金融創業的熱土,仍將魅力倍增。
資料來源:
1. 時代財智:P2P“新”觀察
2. 銀保監會:郭樹清在2020年新加坡金融科技節上的演講:金融科技發展、挑戰與監管
3. 聯合早報:受疫情和貿易戰雙沖擊 P2P借貸平台今年違約率或攀高
4. Value Champion:Best P2P Crowdfunding Platforms for Investors 2021
5. 百度百科:P2P(互聯網金融點對點借貸平台)
6. 澤平宏觀:反思P2P:從遍地開花到完全歸零
7. 聯合早報:新加坡金融科技企業 上半年吸引投資額4.62億元
8. 中國新聞網:經營非法!螞蟻、百度、京東、騰訊下架互聯網存款産品
9. Dollars and Sense:What Is P2P Lending And How Can You Invest In Singapore
10. APUS:東南亞各國 P2P 借貸行業監管政策——《東南亞 P2P 在線借貸行業分析報告》
11. 新浪財經:綠地拿到的新加坡數字銀行牌照含金量如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