想當“城市農夫”卻不知如何著手的新加坡民衆,可在7月1日前通過新加坡國家公園局網站申請領取免費種子,並通過一系列視頻從初學者升級到“高階菜農”。
爲了將新加坡打造成大自然城市,並配合新加坡希望在2030年時滿足30%原産食品需求的願景,國家公園局推出新食用園藝計劃(Gardening with Edibles),目的是鼓勵新加坡人在家種植自己的蔬果,培養園藝興趣。
諸如苋菜、羊角豆、芥蘭、小白菜、番茄等,這些本地熟悉的蔬果,如今也能在家種植和采收。
有興趣在家裏種植蔬果的新加坡民衆,可在7月1日前上公園局網站申請免費種子配套,每戶家庭限申請一次。當局之後會把種子郵寄到你的家中。每戶家庭只允許領取一份,內有兩包不同蔬果品種的種子。
種子配套裏有本地人熟悉的蔬菜品種,包含一種葉菜類種子如菜心、苋菜和芥蘭等,以及一種果菜類種子如番茄、茄子和羊角豆等,配套裏也有以四種語文書寫的栽種指南。
不過申請者不能挑選想要種植的蔬果品種,由新加坡國家公園局安排分發。國家公園局因此鼓勵公衆在新冠肺炎疫情好轉之後,可同朋友交換種子。新加坡國家發展部第二部長表示,希望計劃能提人們人對減少食物浪費的意識。
目前組屋區共有1500個社區花園,到了2030年將增加一倍。設在公園裏的租用園地,則將從目前的1000多個增加到3000個。
疫情期間食品供應中斷的潛在風險,凸顯了新加坡本地農場以及出産更多本地農産品的重要性,以作爲新加坡加深食品安全和強化社會適應力的部分策略。
自新冠肺炎疫情在全球蔓延以來,糧食安全問題一直備受關注。FAO總幹事屈冬玉表示,世界各國應該立即采取行動,最大限度減少冠病疫情對糧食供應鏈的沖擊。此前新加坡也陸續出現了多次搶購潮,那麽對于糧農産品嚴重依賴進口的新加坡而言,如何應對這一波潛在的糧食危機?
確實自疫情暴發以來同時受到鄰國邊境管制的影響,新加坡市面上的雞蛋和蔬果的一些品種確實出現過臨時短缺的情況,但糧食供應整體趨勢是平穩的,因爲新加坡一直致力于保障進口渠道的多元化。
而在潛在的糧食危機陰影下,新加坡副總理王瑞傑也多次于公共場合發聲強調新加坡加大力度發展本地農業的重要性,並再次強調政府較早前定下“30-30願景”,即到了2030年,本地出産的農産品將能滿足新加坡人三成的營養需求:
當前全球供應鏈出現中斷,影響一系列的生産,新加坡更迫切需要加強本地生産能力和技術。雖然新加坡的地不多,不過如果我們可以很好地運用的話,利用科技創新的方式來供應我們的糧食,這是我們能夠充分地達到這個目標。
王瑞傑口中的營養需求主要是指蛋白質(25%)、主食(25%)和蔬果(50%)三大種類。而三成的營養需求,有20%來自蔬菜水果,另10%來自魚肉和雞蛋等食物所含的蛋白質。目前,新加坡本地農産品生産量占比尚不足國民營養需求的10%。新加坡所需的食品現在有90%仰賴進口,因此,要在今後10年左右實現上述願景,確實是個宏圖大計。這意味著,目前的本地食品産量必須成倍增加。
早前,已于2019年正式成立的新加坡食品局就已設定願景,要在2030年時,實現本地出産的農産品可以滿足新加坡人三成的營養需求的目標。
在農業用地根本無法增加的情況下,要實現目標的唯一途徑是加速推動新加坡農産品行業的高科技轉型,借助創新和可持續的農耕和漁業養殖等技術。從這個角度看,增加國産食品供應有如借用新的技術生産新生水,把過去難以想像的事變成可能。這也凸顯新加坡在農業科技研發加大投入的必要性和重要性。
歧視新加坡政府在這方面早已擬定了全盤計劃:
1:由李顯龍總理親自領導的研究、創新與創業理事會(RIEC),將撥款1億4400萬元支持農産品科技相關的研發工作;
2:新加坡貿工部將在雙溪加株(Sungei Kadut)開辟一個18公頃的新農業食品創新園,並設立跨機構委員會,推動農業科技這個新興領域。
而設立這個創新園的願景,是要讓新加坡成爲領先的城市農業科技和水産養殖科技樞紐,建立可出口到區域的食品生産模式。新農業食品創新園的第一階段設施,從2021年第二季起將可供使用,未來也可能擴大規模。
和通過新生水、海水淡化等增加新加坡水源一樣,現在新加坡政府在食品供應方面也擬定了“三大食品籃子”策略,一是進口食品來源多元化,二是通過本地生産,三則是通過在外地生産然後輸送回國。
作爲城市國家,新加坡要做到百分之百自給自足是不可能的,但三大籃子的策略,肯定可以大大提高在糧食供應方面的自足程度。
來源:https://www.shicheng.new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