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紫筠 報道
起初沒有打算繼承家業也不獲家人支持,但因不忍心看到兩代人的努力付諸東流,第三代掌舵人毅然涉足不熟悉的土木工程業,並積極推動轉型和擴大業務。
34歲的蔡元森2012年接管由祖父蔡漳福(已故)和父親蔡振毓(67歲)于1988年創辦的福林建築工程(Hocklim Engineering)公司。這原本是一家小型的傳統土木工程承包商,主要爲政府部門建造基礎設施如步行道和排水渠等,員工數目在他加入時不到10人。
大學時報讀相關單元課程
加深對家族企業繼任認識
這名年輕總裁接受《聯合早報》訪問時坦言,他看到父親在這個行業打拼如此艱辛,讓他原本打消繼承衣缽的念頭,選擇在新加坡國立大學修讀工業與系統工程系。這個科系與家業毫無關聯,屬于資訊科技業的技能。不過,也許是對守業還抱有微弱的好奇心,他在大學時期報讀關于家族企業的單元課程,從中加深對企業繼任計劃的認識。
他說:“父親當時要結束營業,但我覺得很可惜,畢竟這是他和祖父多年來的心血。我從小到大一直聽他們談論工作的事情,這樣就關閉真的很浪費。我想這是一家小型公司,父親反正也不打算做下去了,這或許是接管的好機會,可以根據自己的想法去經營,沒有什麽壓力。”
蔡元森是家中老三,還有兩個姐姐和一個弟弟,但他們都沒有興趣繼承家業。他的父親其實沒有很鼓勵兒子接手生意,主要是認爲這個行業比較吃力,不太適合大學畢業生。
蔡元森加入公司後接到的第一個任務是爲一名南洋理工大學博士研究生建造一套加固土壤牆的系統,防止斜坡泥土流失。“我剛從大學畢業,根本不知道這是什麽概念。我和這名博士研究生花費無數小時進行研究,並根據所須的要求建造一套小型的系統作爲測試用途。這個項目後來非常成功。”
這套系統主要利用體積不一的粒狀物來控制土壤牆的吸水情況。他們會按照工程要求調整沙子、石頭和土壤的比率,之後根據比率把材料裝入不同尺寸的土工袋,接著以互鎖方式砌成一堵牆。這堵牆上也能種植花草,不僅讓牆面更爲美觀,還可以防止牆面坍塌和水土流失。
采納這樣的技術建造牆面不但達到可持續發展的目標,也能取代鋼或洋灰等高成本材料。這項技術受到建屋發展局的青睐,公司將在比達達利(Bidadari)的住宅區實行這套系統。其他潛能客戶包括了私人發展商以及有地住宅屋主。
憑改善組屋生活創新概念
獲建屋局“企業版酷點子”獎
公司也在2018年憑著改善組屋生活的創新概念,獲得建屋局頒發的“企業版酷點子”(Cool Ideas Enterprise)獎項。
蔡元森看好可持續工程技術的潛能,決心沿著這個方向把公司轉型成提供創新方案的現代化企業。在他的管理下,這家傳統公司在短時間內蛻變並取得好成績,過去三年取得18%的複合年均增長率(CAGR),接下來三年內也預計維持這個增長速度。公司的營業額蒸蒸日上,從2017年的200萬元增至去年的800萬元;員工團隊擴大至50人,其中不少是專業技術人員。
創業難,守業更難。蔡元森因此很感激父親願意放手,讓他有機會按照自己的想法去發展業務。這個過程不無挑戰,他曾因爲遇到瓶頸,不知如何發展下去,而到一家海事與填土企業打工。他趁這段期間汲取外界的經驗,過後帶著新的思維重回家業。
公司即將搬遷至武吉巴督工業區內一座1萬3000平方英尺的新工廠,希望在此推動更多研發工作。公司目前只承包本地項目,但不排除未來把新穎的技術引進東南亞市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