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地又見校園霸淩。近日社交媒體上流傳的一段中學男生疑似被霸淩的視頻,引起熱議。上月義安理工學院的校園霸淩事件也在本地激起一番討論。
全球範圍內,校園霸淩事件層出不窮。如何正確應對校園霸淩?
什麽是校園霸淩?
校園霸淩是指發生在校園當中,對受害者身體、心理造成創傷的攻擊行爲。校園霸淩可能會影響孩子的健康,讓孩子厭學、厭食和不願溝通。更甚者會孩子構成心理陰影,影響人格發展。
校園霸淩的類型
校園霸淩不只包括身體上的毆打,更有言語霸淩、關系霸淩等行爲。隨著互聯網的發展,很多校園霸淩發展成網絡欺淩,有些霸淩甚至是無意識的。
(1)肢體霸淩:傷害他人身體的行爲,包括拳打腳踢、掌掴拍打等。
(2)惡意破壞財物:毀掉作業、藏書包、弄髒衣服和撕書本等個人物品。
(3)言語霸淩:在語言上羞辱,包括取綽號、辱罵、嘲弄、威脅和恐嚇等。有的言語威脅和恐嚇也伴隨著敲詐和強索金錢或物品等勒索行爲。
(4)關系霸淩:霸淩者通過說服一群人,共同排擠弱勢受害者,讓受害者被排擠在團體之外,或切斷社會關系。關系霸淩也牽涉到言語霸淩、散播不實謠言以及離間小團體成員等。關系霸淩非常常見,但卻容易被忽視。
(5)網絡霸淩:網絡霸淩速度快、渠道廣,霸淩者通過簡訊、社交媒體和遊戲等媒介散播謠言、中傷他人。霸淩者除了會直接將羞辱語言發送給受害者外,也會在社交媒體上發黑函,發布受害者的負面內容和私人信息,或散播謠言,誣陷受害者考試作弊等。
(6)性霸淩:對受害者的性、身體部位評論或譏笑,散播與性有關的謠言以及身體上的侵犯行爲。
文化教育學者蔡志禮博士指出,在網絡上散播謠言攻擊某人,特別是指名道姓的攻擊可以稱爲“熱霸淩”;而“冷霸淩”行爲是聚集幾個同黨,不需要辱罵和肢體攻擊,對受害者冷漠以待,不讓受害者參與他們的日常活動,比如用餐時間有意識地忽略受害者,稱爲冷霸淩。
教育部:對校園霸淩零容忍
霸淩行爲屢見不鮮,在肉體和精神上都能給受害者造成一定程度上的傷害。
教育部兼社會及家庭發展部政務部長孫雪玲早前在女性發展問題對話會上強調,在學校教育中,須對校園霸淩零容忍。若發現校園霸淩行爲,學校須妥善實施紀律處分,並讓學生從實踐中吸取教訓。
除此以外,教育部也在2019年的國會辯論上表示,嚴厲看待霸淩事件。若教育部接到任何學生被霸淩的投訴,必定會及時調查,並給予受霸淩者輔導,並對霸淩者給予紀律處分。
校園霸淩的正確應對之道
南洋理工大學新加坡國立教育學院陳英泰副教授指出,校園霸淩事件牽涉到的利益相關者衆多,包括霸淩者、受害者、雙方家長、班級教師、課程輔助活動教師、校長、受害者的班級同學和課程輔助活動同學、心理輔導師和權威機構等,他們應協作來解決校園霸淩的問題。
(1)受害者
在學生遭到霸淩的當下,文化教育學者蔡志禮博士說,正確的應對方法是要盡量避免正面沖突,學生要盡可能和比較要好的同學一起走,不要落單,讓霸淩者有所顧忌。學生在落單的情況下,也可以借助現代科技的幫助,比如告訴霸淩者,他們的行爲已經被閉路電視錄下來,讓霸淩者有所顧忌。不過,在沒有閉路電視的情況下,受害者可立刻給同學、老師或家長撥打電話,告知他們霸淩行爲的地點和具體情形。受害者若發現旁邊有更多的同學,也可以走過去。
孩子們應學會怎麽保護自己,在被霸淩時,受害者應想辦法趕快離開現場,如果對方進行辱罵,不要和他們去吵架。同學們甚至可以收集證據,用手機錄音,當然在錄音時盡可能不要讓霸淩者知道。如果沒有錄音證據,受害者在向老師報告被同學欺負時,老師會誤以爲受害者多心,他們只是小打小鬧的開玩笑。
蔡志禮博士說,學生遭受霸淩後,應勇敢向學校老師報告,揭發霸淩者的身份、事情的前因後果,讓老師去關注霸淩事件。學生也應告訴父母、親人和信任的人被霸淩的情況,以制止之後遭受更嚴重的霸淩。
學生也應重視心理的防衛,不要因爲被霸淩就過度傷心、害怕。要調整好自己的情緒,還可以制定積極的目標,並努力實現,積攢正能量。
盡管大部分的受害者在霸淩事件中是無辜的,但是受害者也應反省自己平時的待人處世。
(2)霸淩者
陳英泰副教授指出,校園霸淩的部分問題來自于霸淩者認爲霸淩是沒問題的。他們需要多方面的教導,來改變思想行爲作風。
(3)受害者的班級、課程輔助活動同學
陳英泰副教授指出,當霸淩事件發生時,班級、課程輔助活動的同學不應只是袖手旁觀。他們可站出來制止霸淩者,防止霸淩行爲惡化,並鼓勵受害者,給予受害者支持。同學也可向老師報告霸淩事件。不過,陳英泰副教授也提出,很多同學會選擇沉默,不向老師報告霸淩情況,其中一個原因是害怕被貼上愛打小報告的標簽。
(4)教育工作者
爲了保護孩子的心理健康,教育部從今年起采用升級版的品德與公民教育 (Character and Citizenship Education ,CCE) 課程,加強中小學生的心理和網絡健康教育。學校也會建立“同侪互助”(peer support)的文化,鼓勵同學之間互相支持,建立融洽的班級氛圍,並讓同學意識到班級文化不支持校園霸淩。
陳英泰副教授指出,老師可更爲關注學生的情緒狀況,在平時的教育中向同學灌輸心理健康的重要。教師應將校園霸淩扼殺在搖籃裏,在日常教學中就可向學生科普校園霸淩的危害。
蔡志禮博士指出,教師在平時教學過程中播放有關霸淩的視頻時,切入點很重要,須向學生傳達正確的信息。如果學生在觀看後都討厭霸淩者,或認爲受害者很可憐,了解到霸淩可能造成的嚴重負面影響,視頻教學就是成功的。
蔡志禮博士說,教育工作者應從源頭著手,防範于未然,依賴閉路電視的記錄而過後處罰霸淩者爲時過晚。校長和教師平時可找機會和學生談心,讓學生了解玩鬧和霸淩的界限。很多學生可能把一些行爲和無形中語言的攻擊當成普通的玩鬧,並沒有意識到他們犯了嚴重的錯誤,已經越過了底線。教育工作者平時應呼籲學生要尊重同學。
蔡志禮博士說:“教育工作者對霸淩者的懲罰措施應恰到好處,取決于霸淩行爲有多嚴重。須根據個案、學生的狀況和家長的立場,站在保護孩子的立場上,給予很公平的處罰,一般這種處罰都不會很嚴重。教育工作者盡量不要報警,以防學生留下案底,成爲終生汙點,因爲校園畢竟是教育場所,更多的是要開導學生。學生也需要時間改過,教育工作者須監督學生的行爲表現,看學生能否慢慢走上正軌。但是無論是什麽處罰措施,一定要讓施暴者意識到他的行爲是不被學校和社會所接受的。”
(5)心理輔導師
蔡志禮博士說,由于一般的教師沒有受過專業的輔導訓練,所以教師在和雙方家長面對面溝通時,可以請專業的心理輔導師出馬。家長有可能會覺得老師會偏袒學生,但心理輔導師受過專業訓練,所以家長會更信服輔導員的話。老師可以從旁協助,但不應該肩負重任。
陳英泰副教授指出,校園霸淩可能會導致受害者産生嚴重的精神遺留問題,比如自殘、厭食、厭學等行爲,這時,家長和學校須尋求校外心理輔導師的幫助。
(6)霸淩者的家長
陳英泰副教授指出,家長應向孩子傳達尊重其他學生的價值觀,如不要嘲笑其他學生的外表、殘疾等特點。如果有足夠多的尊重,就不會有動機去霸淩其他學生。
蔡志禮博士說,由于家長教育的欠缺,校園霸淩的問題其實也出在父母身上。一些家長對孩子的霸淩行爲有各種各樣的極端反應,比如把孩子大罵或大打一頓、對孩子罵粗話以及不管不問等。新加坡應重視、推動家長教育,父母也要不時的提醒自己,比如跟孩子用這種方式說話會不會有偏差。
(7)受害者的家長
家長平時應給予孩子足夠多的關心,多觀察孩子是否有情緒和行爲上的變化,找出是否和校園霸淩有關。
如果孩子卷入校園霸淩事件,家長不要給孩子貼上軟弱、承受能力差和不敢還擊的標簽。
可以耐心向孩子了解被霸淩的前因後果,安撫孩子的情緒,給予孩子關愛,鼓勵孩子強身健體。
轉校不是長久之計,轉校生需要時間適應新學校的生活,可能也會遭到新學校同學的欺淩。陳英泰副教授指出,受害者盡管轉校,之前學校的霸淩者也能通過社交媒體侮辱受害者或散播謠言,新學校的學生可能會看到這些負面帖子和評論,對學生的印象轉壞。
陳英泰副教授說,社交媒體對青少年的生活有很大的影響,而教師和家長很難進行幹涉。當學生看到社交媒體上的視頻時,如果缺乏辨別是非的能力,可能會受到社交媒體的負面影響,去效仿視頻中的霸淩行爲。由于很多社交媒體是匿名制的,很難辨別霸淩者的身份,雖然管理人員撤除帖子,霸淩者可能還會重犯。
校園霸淩是全球範圍內的問題,完全杜絕校園霸淩依舊任重而道遠。一味譴責霸淩者不能從根本上解決問題。從校園霸淩的源頭出發,教育部、家長甚至整個社會應更重視孩子心理健康,確保孩子在健康的心理狀態下成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