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有沒有發現,天氣好的時候自己會花更多的錢,沖動消費好像更多?
新加坡國立大學商學院開展的一項研究表明,消費者在晴天的平均支出要比其他時候多1%。這意味著每天多花1.30美元左右,或者每年僅信用卡消費要多花471美元。
對消費有更高決定權的個人——例如那些收入更高的群體和中年人,在晴天裏支出還會更高。女性和已婚人士的消費也更容易受到好天氣的影響。
教授簡介
掃碼查看
英文簡介
Sumit Agarwal | 艾格華
新加坡國立大學
劉德光傑出講席教授
金融系、經濟系及房地産系教授
美國·威斯康星大學經濟學博士
教研領域:房地産金融、行爲金融學、家庭理財、金融法規等
爲什麽人們在晴天會花更多的錢?這是理性的決定還是沖動使然?
我們的研究結果表明,這屬于沖動消費。
心理學研究表明,有陽光時人們的心情會更好。心情好的時候,人們往往會更樂觀,在做決策時會走捷徑。
例如,心情好的時候,人們在評估産品的時候會更粗略。
因此,對于那些本應深思熟慮後再購買的昂貴耐用品,人們可能不會思考太多就做出了購買決策,這也就導致了晴天沖動消費尤爲突出。
新加坡國立大學商學院的研究顯示,消費者在晴天的平均支出要比其他時候多1%(資料圖片)
不過,作爲理性的消費者,我們怎麽會讓天氣影響自己的消費決策?
聽到人們在理性語境下解釋“陽光效應”並不奇怪。
有人認爲,陽光和消費有可能相輔相成。
有些商品在晴天價值更高。例如,在陽光明媚的日子裏,人們從娛樂活動中獲得的快樂會更多,如和朋友共進晚餐、開車去海灘、或者去商場買衣服。
因此,在這種情況下人可以做到絕對理性,因爲他爲更高的幸福支付了更多。
然而,我們發現大多數“陽光效應”由非娛樂性消費引起,尤其是與耐用産品有關的消費。
事實上有證據表明,娛樂活動更有可能成爲陽光的替代品,而不是補充品。因爲陽光充足時,人們在娛樂活動上平均消費較少;而天氣不好的日子裏,人們爲了獲得更多的快樂,娛樂活動消費也會更多。
新加坡烏節路商業街區(資料圖片)
另一種合理的解釋是,消費增加只是單純因爲人們在晴天時出門更多,有更多的機會接觸到商品,從而推動了銷售。
如果是這樣的話,晴天時購買量應該會更高。不過,我們並沒有找到相關支持,相反,晴天時購買量與其他時候沒有不同。
如果不是因爲晴天的理性消費較多,那麽是否有可能因爲雷雨天等惡劣天氣的理性消費較少?
在雷雨天幾乎沒有陽光,人們無法外出。
惡劣天氣的確會在很多方面影響消費。但如果排除極端天氣的影響,“陽光效應”仍然成立。這表明它很大程度上不是由惡劣天氣帶來的消費障礙驅動的。
最後一條合理解釋是消費的跨時期轉移。
想像一下,某人高度自律、計劃超前。在查看了未來幾天的天氣預報後,他理性地將消費轉移到這段時間內陽光最充足的一天。
如果下周的天氣預報是准確的,並且大多數人都有類似計劃,那麽我們就會在晴天看到更多消費,這就與“陽光效應”是一致。
理性的轉換機制表明,惡劣天氣減少的消費“補償”了晴天增加的消費,使這一周的總消費保持不變。
但我們沒有發現這一規律。此外,很難想像大多數人會以如此極端的方式計劃消費,天氣預報也並非總是准確無誤。
看來,雖然晴天會讓消費增加,但也許不是理想的購物日,因爲人們在購買的時候不太願意深思熟慮。
所以天氣好的時候,我們應該在消費時留心一些,並且爲雨天存錢。
文章英文版原載于海峽時報
原文標題爲Why shopping goes up on sunny days
作者:艾格華(Sumit Agarwal),新加坡國立大學商學院金融系、經濟系及房地産系 劉德光傑出講席教授
*本文觀點不代表新加坡國立大學商學院機構觀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