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許多國家都擁有母親河,她是一個國家發展的搖籃,如中國的黃河,埃及的尼羅河和意大利的台伯河等等。新加坡河雖不長也不寬,但幾個世紀的曆史,就是從新加坡河潺潺展開,是老新加坡的經濟動脈,
Singapore River
新加坡河
最早的新加坡河是從上遊的金聲橋(Kim Seng Bridge)一路向南,傾入新加坡海峽約3.2公裏。著名地標魚尾獅,曾矗立于新加坡河口。現在的新加坡河上遊延伸約2公裏與亞曆山大河道(Alexandra canal)銜接,而河口又延展到新加坡濱海堤壩(Marina Barrage)。
博物館曆史照片
亞曆山大河渠
新加坡濱海堤壩
Kerajaan Singapura
新加坡王國
在建立新加坡王國(馬來語:Kerajaan Singapura)之前這個島叫 “淡馬錫” (Temasek),蘇門答臘王子桑·尼拉·烏他馬(Sang Nila Utama)于公元1299年建立了新加坡王國。傳說桑尼拉烏他馬與他的妻子和隨從,離開廖內群島出外獵食,無意間看到海邊一片銀白色沙灘的樹林中,有一只行動敏捷、且極爲壯健長得像獅子的野獸,他的隨從告訴他,這個地方叫淡馬錫,那只野獸據說是淡馬錫的守護者。桑尼拉烏他馬感到很高興,他認爲淡馬錫是一個吉祥的地方,于是決定不回廖內啦,留在淡馬錫建立一個新的王國!就叫做“Singapura”,意思是“獅子城”。
新加坡王國的經濟在13- 14世紀之間(蒙古帝國時期)蓬勃發展,載滿貨的船舶經馬六甲海峽,從新加坡河口進入獅城停靠,新加坡河及碼頭成爲貿易和港口樞紐,將這個小商埠轉化爲國際貿易海港城。這期間也正是成吉思汗創建的蒙古帝國強盛期,據中國史記載,航海家汪大淵提到中國商人在這裏“肩並肩與當地土著”共同生活,進行貿易:運來靑緞、花布、瓷器和鐵鼎,再從這運回來自民丹的大象等。然而,新加坡的繁榮引來了了鄰國的虎視耽耽,其欲逐逐。壁壘森嚴的新加坡最後終于在1398年被滿者伯夷王國(東爪哇的一個印度教王國)消滅。
Modern Singapore
現代新加坡
現代新加坡的開埠者史丹福萊佛士爵士 (Sir Stamford Raffles) 1819 年 1 月 29 日飄洋過海,從新加坡河口踏上這座小島。1819年2月6日,萊佛士代表東印度公司與柔佛州的蘇丹海珊·沙阿(Sultan Hussein Shah)簽署了具有曆史意義的條約,從蘇丹手中獲得新加坡治理權,建立一個自由貿易港。(關于這位蘇丹的故事以後再說)
1822 年,萊佛士實施了城市規劃。不同種族的居民被分隔居住在四個不同區域,以此避免各種族之間不斷發生的爭鬥。住在歐洲人區 (European Town) 的居民包括歐洲貿易商、歐亞裔人士和亞洲富人,主要沿海地帶(Beach Road ,北至新加坡河Circular Road,南到 Telok Ayer Bay);
曆史檔案照片
所有華人移至新加坡河的南側,聚居牛車水 (Chinatown) 以及從愛琴橋(Elgin Bridge)順著河水至河口的駁船碼頭附近形成一個甘榜;
博物館曆史照片
而所有回教徒、馬來人和阿拉伯人,移至河的北面向上到河源處及甘榜格南 (Kampong Gelam)。印度人居住在牛車水北部的珠烈甘榜 (Chulia Kampong)。而最早生活在河口附近的海上吉普賽人(Orang Laut)和海盜,被驅散或登陸,最後逐漸消失。從布局來看,當時的新加坡人基本上都是住在沿新加坡河從愛琴橋至河口而聚居。
新加坡河
源遠流長
OldSingapore River
昔日的新加坡河
華人居住區的駁船碼頭是第一個于1823年建成,最早被開發成倉庫,貨倉和商業區。隨著貿易的擴展,沿河向上遊發展,修建了克拉碼頭,羅伯遜碼頭和哥烈碼頭等更多大小碼頭。
駁船碼頭
曾經的倉庫
羅拔申碼頭(Robertson Quay)是新加坡河沿岸三個主要碼頭中最大的一個。碼頭的周圍到處是歐洲人和華人開的棧房。
倉庫酒店(The Warehouse Hotel)就是建在1895年、廢置多年的老棧房原址上。
1933年建成的哥烈碼頭(Collyer Quay),是當年遠渡重洋移民登陸新加坡的地方。因碼頭建好後,安裝了一盞爲船只指明碼頭位置的大紅燈,因而被稱爲“紅燈碼頭”。來往客貨輪都停在這裏,旁邊是海關大樓。
新加坡河是當時該城的心髒,所有航運活動都集中在其河口和新月形的駁船碼頭沿線。由于自由港的地位,以及地處海路交通要道,各國來往的船只,停滿新加坡河口,用駁船(bumboat),將貨物從停泊河口的大船,運入較窄的新加坡河,再用駁船將貨物運到海上的大船。
博物館曆史照片
昔日駁船碼頭
2011年駁船碼頭
新加坡四分之三的航運業務都在駁船碼頭進行,如來自中國的絲綢,瓷器,茶和大米;印尼的香料,咖啡和金粉;亞洲其他地區的胡椒,鐵器,槍支,棉花和紡織品。1821年,在新加坡停泊的船已有3千多艘,而到1840年,新加坡河的泊位設施已不足以進一步擴展。1869年蘇伊士運河的開放,導致通過新加坡的貨運量急劇增加,新加坡河常被船只堵塞。
博物館曆史照片
由于馬六甲海峽海盜猖獗,1842年,亨利. 吉寶(Henry Keppel)海軍少尉奉命在馬六甲海峽剿匪時將船停靠在新加坡海域時,發現這裏竟然是個深水港,于是他向萊佛士提出應該在這修建海港碼頭。
1886年碼頭建成,4年後,已是海軍上將的亨利.吉寶再次訪問新加坡。爲了紀念他,將新海港命名爲吉寶港。吉寶碼頭的建成,逐漸替代了新加坡河作爲運輸貨物的作用,貨櫃船取代散貨駁船。
由于長久以來的聚居與經濟活動,使新加坡河變得汙濁不堪,發出陣陣臭味。1965年新加坡共和國成立後,時任總理李光耀于1977年,提出十年清理新加坡河的計劃。
數百艘駁船被遷往巴西班讓(Pasir Panjang)碼頭,1983年9月最後一艘駁船駛離新加坡河。
駁船
新加坡河
今天的新加坡河
今天的新加坡河南北兩岸,聳立的高樓與保留的老建築相映成輝。
無論是藍天白雲下的繁華,還是燈光璀璨的夜晚,無不令人流連忘返。
北岸
新加坡河北岸
今天的北岸主要以政府部門和博物館爲主:最高法院,財政部,貿工部,新舊議會大廈( Parliament Of Singapore),新加坡國家美術館;
舊議會大廈,現在的國家美術館
最高法院
新議會大廈
舊禧街警察局(Old Hill Street Police Station),現在是新聞及藝術部
亞洲文明博物館,達爾豪西方尖碑(Dalhousie Obelisk);
達爾豪西方尖碑
維多利亞劇院前那座具有曆史意義的紀念碑,萊佛士雙臂交叉,若有所思地望著大海。銅像是由著名的英國雕塑家兼詩人托馬斯·伍爾納(Thomas Woolner)完成,于1887年6月27日英國女皇誕辰50周年日揭幕。
萊佛士雕像
維多利亞劇院前
雕像最早是放置在巴東(Padang馬來語:一大片地),也就是現在的政府大廈操場。
這個操場在舉行足球比賽時,雕像常常被球擊中,于是1919年2月6日在新加坡開埠百年慶典期間,移至皇後廣場的維多利亞劇院前。
1972年用原銅像重鑄了一個石膏像,矗立在駁船碼頭標志著萊佛士的著陸點。
消防總局
財政部
南岸
新加坡河南岸
今天的南岸是以商業和金融爲中心,高聳的建築物畫出一道美麗的天際線。
在駁船碼頭的大華銀行大廈層樓疊榭
大華銀行廣場前的“大笨鳥”是由哥倫比亞藝術家費爾南多·博特羅 設計
凱德集團大廈,新電信大樓與低矮店屋對照成趣。
1995年剛來新加坡的時候,中國銀行還只是一座小白樓(1954年建成),今天不但長大 巍然聳立,而且分行遍布全島。
中國銀行
矗立在新加坡河畔金融區的華僑銀行大廈(OCBC Centre),于1976年落成,出自大師——美國著名華裔建築師貝聿銘之手。
華僑銀行大廈的外觀,有三個由窗口拼出的巨型方塊,這使它有了“計算器”的昵稱。曾經是新加坡及東南亞最高的摩天大廈
碼頭
新加坡河上的三個碼頭
新加坡河因貨運的需要,曾經有無數個大小碼頭。四個主要碼頭是:羅拔申碼頭(Robertson Quay)、克拉碼頭(Clarke Quay),駁船碼頭(Boat Quay)和哥烈碼頭(又稱紅燈碼頭Collyer Quay)。
羅拔申碼頭
克拉碼頭
駁船碼頭
紅燈碼頭
現在這些碼頭都開發成休閑娛樂區,各式餐館酒廊和購物商場沿河而建。遊船穿梭于河中,船上的遊客和岸上的食客打著招呼。
在這吃飯爲的就是沿河而坐,享用美食的同時欣賞夜景的氛圍,價格肯定比其他地方略高。
可我在這吃飯,條件反射地就想到肉骨茶,吃肉骨茶時就想到勞工。這是因爲第一次參觀國家博物館,在介紹新加坡河時,提到當年的華人碼頭工人,每次攬到活就去吃一頓肉骨茶
由于疫情關閉了國門重創旅遊業,幾乎切斷了這些以遊客爲主的餐飲和酒吧業的財源。
遊船靜靜地停靠在碼頭邊,
熔斷已經結束,但不能超過5人的聚集,餐館就算只能依賴本地食客也依然是慘淡經營。
在新加坡河邊長大的立國一代,應該是第二次見證了碼頭的興衰。
上一次應該是貨櫃船取代散貨船年代。查找新加坡河曆史的時候讀過一篇回憶文章,他父親是做散貨船的生意,每天可賺取400元。而他在新加坡海軍每個月的工資才這個數,常常被父親譏笑.新港口的建成加上河道的清理,駁船業一落千丈,連賤賣駁船都沒有下家。最後他父親幹脆把駁船開到公海沉到海底。
這個不長的新加坡河是灌溉生命的泉源,延續著新加坡人的命脈。
今天的碼頭照舊不失美麗,夜晚空曠的餐廳頑強地閃爍著霓虹燈
情侶們也依然會來到已沒有往日喧囂的河畔,在那個大大的心上用一把鎖鎖住海誓山盟——執子之手,與子偕老。
從羅伯遜橋開始往上遊主要是居民區,遊客通常會止步于此。其實那邊別有一番悠閑甯靜的迷人之處,沿岸修成的公園和林蔭步道,幽靜而祥和。
紅燈碼頭
克拉碼頭
Bridge
新加坡河上的橋梁
新加坡河上共有17座有曆史意義的人行和公路橋,記載了當年華人及各界名人的貢獻,見證了新加坡曆史的變遷和發展。橫跨新加坡河的第一座橋是1822年建成的未命名的木制橋,後來又幾經拆除重建,1929年建城現在的愛琴橋(Elgin Bridge)。
1. 金聲橋(Kim Seng Bridge,1862),位于所謂的新加坡河源頭。1862年土生華人,傑出商人兼大慈善家陳金聲(Tan Kim Seng)出資修建了這座橋及公路,現在的橋是1951年重建的。
他沿河修建了下水道系統,出巨資建造新加坡第一座公共自來水廠和水庫;捐資給陳笃生醫院;創辦第一所華人學校——“萃英書院”,當時被稱爲新加坡最好的學校;他還是新加坡英殖民時期第一個華裔地方官。爲了紀念他的慷慨,1882年5月19日爲他修建了一個噴泉,目前安置在濱海藝術中心公園。
金聲橋附近還有許多設施也是他出資修建的。例如金聲徑,金聲長廊(兩條道路都位于大世界城附近)和金聲公園。
金聲公園
2. 若錦橋(Jiak Kim Bridge,1999),在羅伯遜碼頭附近,以陳金聲的孫子,著名商人和慈善家陳若錦命名的人行橋。他在1905年呼籲並捐助成立了一所醫學院,是新加坡國立大學醫學院的前身(現已更名爲永盧林醫學院(Yong Loo Lin School of Medicine)。
祖孫倆隔橋相望
3. 羅伯遜橋(Robertson Bridge,1998年)
位于羅伯遜碼頭的人行天橋,采用了和碼頭相同的名字,羅伯遜是新加坡開埠時期的一位著名市議員J. Murray Robertson博士。
羅伯遜橋是雙拱形懸挂橋,
前面的若錦橋是單拱形橋
4. 西貢橋(Pulau Saigon Bridge,始建于1890年,目前的是1997年修建)
因爲西貢橋才知道新加坡還有過一個西貢島,1970-1996年新加坡接收了一批被商船救起的越南難民,就被安置在西貢島。
5. 阿爾卡夫橋(Alkaff Bridge,1999年)
阿爾卡夫橋位于曾經的阿爾卡夫家族經營的阿爾卡夫碼頭,過去的倉庫都已變成公寓。
2004年,菲利皮諾(Fillipino)藝術家帕西塔·阿巴德(Pacita Abad)用55種不同的鮮豔色彩繪制了這座橋。
6. 克萊門梭(Clemenceau Bridge,1920年)
1920年法國總理喬治·克萊門梭(Georges Clemenceau)訪問新加坡,這座橋就以他的名字命名。克萊門梭領導法國贏得第一次世界大戰,有“勝利之父”和“老虎”之稱。
7. 奧德橋(Ord Bridge,1886年)
是以英國海峽殖民地第一人總督哈裏·聖·喬治·奧德爵士( Sir Harry St. George Ord, British)的名字命名。
湊巧的是,Ord也是Ordnance(軍火)的縮寫,當時附近還就有一座軍火庫。Ord Bridge的命名可謂一箭雙雕。也有人說這是新加坡男生結束國民服役最後一天必去的地方,因爲“ ORD”是“ Operationally Ready Date”(作戰准備日)。
8. 雷德橋(Read Bridge,1881)
Read Bridge的建造是由蘇格蘭商人兼荷蘭領事William Henry Macleod Read發起建造的。
駁船川行的年代,入夜的李德橋上,說書人點燃線香,爲碼頭苦力講故事,灌輸傳統文化道德觀。
博物館曆史照片
而今隨著克拉碼頭改建爲“夜生活”區,這座橋成了夜總會聚會的聚集地,白天幾乎沒什麽人,繁華的地區也就從這開始。
9. 科爾曼橋(Coleman bridge,1840年初建,于1990重建)
科爾曼橋是由GD科爾曼(GD Coleman)設計,他是新加坡最早的建築師之一。橋邊那座網紅建築就是舊警察總局。
10. 埃爾金橋(又名愛琴橋( Elgin Bridge,原址是1822年新加坡河上第一座橋,幾經重建,目前的是1929年)
1822年英國人來到新加坡不久後在新加坡河上興建的第一座橋,將河的兩岸分爲橋南和橋北。萊佛士的市區規劃圖上,橋南爲商業和平民區,橋北爲政府行政與歐洲人住宅區。
沒有橋墩的豎琴水泥建築是在1929年完工的,由意大利雕塑家Rudolfo Nolli設計的鑄鐵燈和鑄鐵橋上的青銅獅子牌被保留在該位置的第五座和最新橋中。
11.卡文納橋 (Cavenagh Bridge,1869)
80米長的加文納橋是新加坡河上唯一的懸索橋,爲紀念新加坡開埠50周年而興建。以最後一任東印度公司總督加文納(William Orfeur Cavenagh)他的名字命名。
該橋最初被設計爲吊橋,橋面讓車輛行走,特定時間將橋”吊”起來,讓船只川行。可是由于出現誤差,懸索橋吊不起來,組裝之後,橋面竟然打不開。
最終被認爲僅適合作爲固定結構。漲潮期間,橋跟河面之間的高度限制了船只進出新加坡河,退潮時小船還能通過,漲潮時船只都卡在橋的兩頭,因此催生了駁船業務。
12. 安德遜橋(Anderson Bridge,1910)
當卡文納大橋無法應付日益增加的交通量時,于是在當時的新加坡河口建造了安德遜大橋。是第一座鋼架橋
它是以海峽殖民地州長兼馬來聯邦國家高級專員約翰·安德森爵士命名。這座橋有3 個鋼拱,兩岸的拱門也是特別的標志。
日軍占領期間,日軍在橋上懸挂了罪犯的頭顱,以警告當地人。
13. 濱海橋(Esplanade Bridge)(1997)
濱海灣的建造將新加坡河口延展至新加坡濱海堤壩(Marina Barrage),這樣新加坡河上又架起5座橋。
從高空可以看出120米的濱海橋,實際上是橫跨在原新加坡河出口的海面上,以前輪船停泊的地方。
大橋從海峽阻擋了魚尾獅雕像的景色。于是給魚尾獅雕像搬家重新安置。
舊址》》》新家
它穿過舊的PSA水上船辦公室(現爲浮爾頓水船屋)和魚尾獅公園,將浮爾頓地區與濱海中心相連。
14. 金禧橋(Jubilee Bridge)(2015)
2015年爲紀念新加坡的金禧而建(新加坡獨立50周年)。連結濱海藝術中心(榴梿殼)和魚尾獅等地標,成爲世界遊客必到之處。
它減輕了毗鄰的濱海橋行人道的負擔,站在橋上可以觀賞到濱海灣的壯麗景色。是欣賞太空船般金沙酒店的最佳位置。
濱海藝術中心(榴梿殼)和魚尾獅隔橋相望。
15. 螺旋橋(Helix Bridge,2010)
這座跨河人行天橋將濱海中心的浮動平台連接到濱海灣公園和金沙酒店。
它的設計受到DNA雙螺旋結構的啓發,並在螺旋結構的部分上豎立了玻璃和鋼網罩,以遮擋陽光。站在螺線橋上回望新加坡河,這裏可是個極佳的拍攝點。
16. 海灣大橋(Bayfront Bridge,2010)
海灣大橋和海灣大道共同構成了通往濱海灣金沙的車輛通道,並與相鄰的本傑明·薛爾思橋融爲一體。
17. 本傑明·薛爾思橋(Benjamin Sheares Bridge,1981)
是新加坡最長的橋梁, 這座橋以新加坡第二任總統本傑明·亨利·薛爾思博士的名字命名。
卡文納橋
安德遜橋
Building
新加坡河上地標建築
最後來到位于新加坡河口的浮爾頓酒店。
它最初被稱爲浮爾頓大樓,也被稱爲郵政總局大樓。它是新加坡第71座國家古迹,曾經的地標建築,新加坡天際線的一部分。
樓頂曾聳立一座燈塔,指引著所有船只駛向港口。當年浮爾頓是新加坡的象征,它不僅擁有宏偉的外觀和優雅的結構,出現在每張明信片中,還承載著數不勝數的有關新加坡發展的寶貴回憶。
博物館曆史照片
這個特殊的地理位置,最早在浮爾頓大樓之前其實是浮爾頓堡(Fort Fullerton),該軍事城堡建于1829年,以第一任總督羅伯特·浮爾頓命名。旨在保護新加坡免受任何海軍襲擊,1843年堡壘擴建期間炸毀了新加坡石。
新加坡石是1819年6月,萊佛士抵達新加坡幾個月後,工人在清理新加坡河口時發現了一塊高約3.0 m,長2.7至3.0 m的砂岩板,據說這塊大板至少可以追溯到13世紀,甚至到10世紀或11世紀,上面刻有一個未破譯的銘文。現在在新加坡國家博物館展出的這塊石頭的殘塊,被博物館指定國家瑰寶之一。
這座浮爾頓堡的建造飽受爭議,被認爲將城市的黃金地段用作軍事用途而不是貿易目的是浪費。甚至如果真的發生戰爭,軍事哨所一定是首先被攻擊的目標,它附近衆多商業機構將全部遭殃。更重要的是,據說該堡壘也無法阻止任何潛在的海上襲擊,功效極低。經過這些批評,這座堡壘于1873年被拆除軍事裝備,1874年把這座堡壘建築讓給了國家郵政總局和交易所。
1920年開始規劃建造一座新的浮爾頓大樓(Fullerton Building),于在1928年6月27日竣工。該建築有五個主要創始承租人:郵政總局,交易所,新加坡俱樂部,海事部和進出口部。
博物館曆史照片
今天看到的浮爾頓酒店是遠東集團在香港的信和地産公司,于1997年從市區重建局(URA)收購了浮爾頓大樓,修複重建工程于2000年12月8日完成, 2001年1月1日由時任總理吳作棟正式揭幕。
2001年7月,該酒店因成功修複了前浮爾頓大廈而獲得了市區重建局的建築遺産獎。而浮爾頓酒店榮獲《康泰納仕旅行家》金獎。
2018年浮爾頓酒店舉辦了90周年紀念活動(1928-2018)
近代的城市發展開拓了濱海灣,守望在河口的魚尾獅像 升級有了更大的職責,與濱海灣爲伴。
在酒店附近會發現一塊用四種官方語言(英語,馬來語,普通話和泰米爾語)說明的奠基石,是由新加坡第一屆總統尤索夫總統1970年1月18日放置。1969年新加坡國際校友會發起並捐款,計劃在新加坡河口樹立一塊紀念新加坡早期創始者的紀念碑,結果由于各種原因奠基石放置後,紀念碑卻擱淺。
雖然紀念碑沒有設立,但今天的新加坡人民實現了當年立碑要表達的內容:新加坡人以其勇氣,冒險和進取精神,以及頑強的意志,不僅能生存,而且會做的更好!
新加坡河,一個承載著新加坡曆史的河流將繼續源遠流長。
— 願您和我一起愉快的暢遊了新加坡河 —